诗之声——和《诗之音》
文/戴永成
诗之声,与古韵有约。
诗之声,是从中国历史最深处传出来的。
平平仄仄的诗韵,亘古悠久,禅境绵绵。
蔡文姬一首长篇叙事诗,激昂酸楚,跌宕成《胡笳十八拍》古典名曲,震颤后人灵魂。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以知音为诗,袅袅心音,滴落在《高山流水》的琴弦上,诗之
声源自先秦,曲之韵绝唱千古。
张若虚一首唐诗,跳动在古筝琴弦上,弹拨出《春江花月夜》的独美意境。
苏东坡一首宋词,缠绵出《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婵娟人生,醉了天下。
扪心叩问,谁能分清——
《梅花三弄》是诗之声,还是曲之音?
《汉宫秋月》是诗之声,还是曲之音?
《阳春白雪》是诗之声,还是曲之音?
《渔樵问答》是诗之声,还是曲之音?
《雁落平沙》是诗之声,还是曲之音?
《十面埋伏》是诗之声,还是曲之音?
《二泉映月》是诗之声,还是曲之音?
诗之声,与书画有缘。
唐宋两朝,以诗画融一方式,走进诗琴书画鼎盛。
唐朝与宋朝。诗人与画家。以画作诗,以诗作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那首清新、幽静、恬淡、优美的唐诗,至今依然鲜活在中国书画中。
北宋著名画家郭熙说:“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此诗观与画魂,至今被我们铭记。
扬州八怪,怪在“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郑板桥的《竹石图》,竹中有诗,竹中有画,竹中有书法,竹中有剑影。
湘音哲人那首《沁园春•雪》,以毛氏狂草书法闻名世界,又以画家傅抱石、关山月的中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壮美天下。
《蛙声十里出山泉》,是白石老人以诗人的素养、画家的天才、文人的气质,创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把诗情画意融为一体,抵达一种诗画合一的境界。
诗之声,心之魂,跳跃在琴弦上是曲,滴落在白纸上是画。
诗之声,画之感,画面感是物象之美,诗质感是意象之魂。
诗之声,美之梦,诗梦与美梦,诗在梦中醉,梦在诗中醒。
我喜欢以美的目光,走进画的意境,寻觅从画魂中走出来的诗歌。
附:采风原玉《 诗之音》
听,心音一曲,唤来酷狗音乐,随电声音乐,心灵起舞;文字敲写键盘,如飞花溅落,此时所写文字多是对自然的描述,对心灵的透视,轻松飘逸,唯缺乏对社会公众事件的理解和参与;对于文字改变现状的理想而言,渗透力量有些单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