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红海滩 于 2015-1-26 09:58 编辑
把诗写的实在,让诗回到良心
——读李浔诗歌《擦玻璃的人》浅析
诗歌在文学领域这座金字塔里,处于相当重要的位置,是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学体裁,犹如一颗明亮独特的星体,散发着不同于众,却扎根于众的光芒。其语言特点要求凝炼,精准,表达深刻的内涵,抒发作者的真挚情感,折射社会万千现象,反映诗人最真实的内心世界。
粗略在李浔老师的博客看了些他的近作,他的诗歌以短诗为主,诗语风格干净清爽,随意亲和,以细微见宏大,有一个诗人内在的优良品质与必须的正直,这些作品符合他的诗观:把诗写得冷静,回到内心;把诗写得凝炼,回到诗的本质,把诗写得实在,让诗回到良心。轻松写诗,随心所欲写诗,把诗写得轻松,把诗写干净,回到诗经,把诗写得清爽。
这首《擦玻璃的人》是李浔老师众多诗作中一首代表之作,单从题目字面意义上分析,“人”是诗歌描述的主体,“擦玻璃”是“人”的行为方式,二者之间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与依附关系,诗人的思维活动也将围绕着擦玻璃这个劳动发展,延伸。
在诗歌内容中,玻璃是静止的固定的物体,活动着是擦玻璃的人,与街面走动的行人。玻璃是二者之间的一种媒介,一根线索,是存在着的静止。三者的联系是通过静观察动,又通过动凸显静,诗歌画面因此增添了立体感,活跃感。擦玻璃是一个非常普通的日常的劳动场景,生活里随时都存在与进行的一个画面。但就是这样一个细微之处,诗人却赋予了它丰富的内心活动与思想感情。
在第一句,他肯定的说出擦玻璃这项劳动是透明的,擦玻璃的人是没有隐秘的,是的,在玻璃面前,一切都是透明的,诗人的心也是透明的。这项劳动在诗人眼里又是向上的,坚持的,“像阳光扶着禾苗在成长”那样的小心细致,态度端正,使这项劳动有了继续下去的理由,有了接下来的思绪的跳跃与情节的延展。在时间的沉默中,在他与玻璃的沉默中,只有反复的擦拭,透明的玻璃似乎不存在,他似乎在擦拭空气,在像与谁挥手示意问好,但并没有人来回应诗人的挥手,诗人内心的落寞之情在此刻不可抑制的被无限放大。
街面的行人是流动的风景,他们带着隔阂与寂寞在行走,不关心对面走过来的人,不关心街上正在发生的事情,更无心去看一眼这个正在擦玻璃的人,他们走的如此急匆,诗人擦拭的双手来不及在前一个人身上留下温暖的痕迹,下一个人已经赶来冲撞了他们暂时的隔空的交集,而这种交集只是“手”单方面的意识与行为,行人并不知道,或者有意的忽略,由此洐生出强大的距离感与空间感。诗人一下午的辛苦只得到了一块干干净净的玻璃,玻璃以透明的方式暗示了普遍存在于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越来越明显的疏离感,陌生感。诗人的寂寞已经抬升为人类的寂寞,社会的寂寞。诗歌所要阐述的本质问题,从题目的字面表象深及诗歌的核心。
我还觉得李浔老师这首《擦玻璃的人》与废名(冯文炳)的小诗《街头》有异曲同工之处:
行到街头乃有汽车驰过,
乃有邮筒寂寞.
邮筒PO
乃记不起汽车的号码X,
乃有阿拉伯数字寂寞,
汽车寂寞
大街寂寞
人类寂寞。
如果人与人之间不能亲切沟通,不能知心交流,只在狭小的个人世界里生活,即使是面对面,也仿若深隔着不可逾越的鸿沟。诗人用隐喻,暗示的手法表达了对现实的焦虑与忧患,也很好的起到了一种呼吁大众的作用。
极其欣赏李浔老师所说的“把诗写的实在,让诗回到良心”。良心写作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写作,是诗人在写作中不可避免的责任,是诗人一生都要肩负的担当。
(标题引自诗人的观点)
2015.1.24
附:
《擦玻璃的人》
李 浔
擦玻璃的人没有隐秘 透明的劳动
像阳光扶着禾苗成长
他的手移动在光滑的玻璃上
让人觉得他在向谁招手
透过玻璃 可以看清街面的行人
擦玻璃 不是抚摸
在他的眼里却同样在擦拭行人
整个下午 一个擦玻璃的人
没有言语 也没有聆听
无声的劳动 那么透明 那么寂寞
在擦玻璃的人面前
干干净净的玻璃终于让他感到
那些行人是多么零乱
却又是那么不可触摸
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