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十五岚 于 2015-2-24 18:45 编辑
文/十五岚
1、鲁迅的小说《祝福》写的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乡村农妇祥林嫂在封建社会制度管控下,遭受到的悲惨命运。读者一读便在其思想情感那里找到了,哪里应该产生愤恨(旧社会),哪里值得同情(祥林嫂)。如此,文学作品传达的正是鞭挞的力量,提高人们的认知与感悟。
2、塞万提斯的《唐吉可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滑稽可笑。人们在阅读时就会认识到人的思想行为要符合客观事实,不能按照自己的胡思乱想而鲁莽行事。
3、欧享利的小说《警察与赞美诗》写的是流浪汉苏比为了重回监狱过冬而故意进行一系列犯罪行为。计划最后落空时,是教堂传出的赞美诗拯救了他。这篇文章最显著的地方,就是诗歌能净化人的心灵。
4、孔子提倡“思无邪”。
5、思想家王充认为“文人动笔,劝善惩恶也。”
6、作家、散文家和戏剧家汪曾琪说:“语言的粗俗就是思想的粗俗,语言的鄙陋就是内容的鄙陋。”
7、在别林斯基的眼里,普希金的情感是世界上最高贵、温和、柔情、馥郁、优雅,无人能企及。就诗歌而言,诗人普希金自己也说:“时代可能前进,科学、哲学和文物可能改善和变化——但诗歌仍旧留在老地方。”他所说的“老地方”就是那部分“最高贵、温和,柔情……”
8、中国的《诗经》、屈原的《离骚》,杜甫的《三吏》《三别》,曹雪芹的《红楼梦》等都在传递一种使命。使命必须具有弘扬和教育的力量。
9、古罗马的贺拉斯把“寓教于乐”定位成文艺的法则。他认为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
10、萧统在评价陶渊明的诗时说:“尝谓有能观渊明之文者,驰兢之情遣,鄙吝之气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这正是诗歌的魅力,因其思想、品质的散发,导致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渗透所在。
11、法国启蒙家狄德罗所说:“只有在戏院的池座里,好人和坏人的眼泪交融在一起,在这里坏人会对自己犯过的恶行表示愤慨,会对自己给人造成的痛苦感到同情,会对一个正是具有他那样性格的人表示厌恶。当我们有所感动时候,不管我们愿不愿意,这个感触总是会铭刻在我们心头;那个坏人走出了包厢,已比较不那么倾向于作恶了,这比一个严厉而生硬的说教者痛斥一顿要来的有效。”。可见,文学对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的教育、净化作用尤为重要。
12、列夫托尔斯明确提出:“艺术起源于一个人为了要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于是在自己心里重新唤起这种感情,并用某种外在的标志表达出来。”。好的艺术应该是全人类的,能够唤起美感。这种美感不是单一的大众享受的思想情感,应该是使大众升华的思想情感。
2015-2-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