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坛万象] 《中国实体书店崩溃的真相》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12 10: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人和人 于 2015-3-14 22:24 编辑

《中国实体书店崩溃的真相》
真是淋漓尽致啊。关于独立书店崩溃的事我们已说得太多,书店老板们诉说的冤屈已经太多,学者们的分析和评论已经太多。而真正把出版这个行业的破棉絮翻出来,让大家看看里面已经布满了的虱子和跳蚤的,却太少。
我试着归纳一下这个网友的观点:
一、书店最主要的功能是展示作用。实体书店的益处就在于这里,因为网络的展示功能非常有限。但是中国实体书店没有什么书可供展示,因为全是一堆烂书。
二、为什么全是一堆烂书?因为出版行业缺乏自由,全部被国营出版社垄断,教科书和教辅占据了出版的主流。
三、在流通领域,新华书店系统垄断了市场,他们所流通的书都是烂书。另外,由于垄断,所以图书价格虚高。
看看这段精彩的评论:“中国实体书店的崩溃,就是文化市场末端的崩溃,文化销售系统崩溃,而不是什么人的习惯的变化,这个崩溃也是整个腐朽的中国出版系统崩溃的前兆和预兆。”
我不能再同意这个网友的分析和评论了。因此,这篇专栏算是对这个不知名的网友的致敬和延展。在我看来,中国的整个出版行业都是一个罪恶的行业,他们矮化了这个民族的知识品质,正在谋杀整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自然,我也深刻地明白,我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推诿给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而是整个国家的出版体制被局限在罪恶的泥沼之中,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本身就是这个罪恶行业的受害者。
另外,我是出版业的局外人,但我是一个足够资格的观察者和消费者。我只能从现象的角度上去分析和评论,但是我却同时又足够自信我所观察到的,是常识支持下的真相。
任何一个国家的出版行业,无非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写作者、出版社、书店。读者是这个行业的终端,他们最后的选择决定了这个行业的兴衰浮沉。但是可惜,读者却是中国出版业中最无权的群体,被出版所欺骗、误导、抛弃。
作者是出版业的起点。但是中国的作者基本上都是一群可怜人。我的上一本著作《彷徨的帝国》是一本时评集。从第一篇稿子到最后出版,我花了三年的时间。实事求是地说,我拿了二茬稿费,因为其中的稿子多数在媒体上发表过。你知道我一共赚了多少钱吗?我拿到手的稿费一共只有1万多人民币。
当然你也猜到了,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写作者。我有其它的工作。因此写书只是我非常额外的工作。中国大多数的作者都是非职业作者,他们有“正经”的工作。因此,尽管他们从出版社那里只能获得极其稀少的报酬,但是对于他们来说,出书是获得声名和职业认可的一种行为,只好不计较收入了。
我的一个美国朋友是职业撰稿人。他经常给《纽约时报》等媒体写稿。稿费出入很大,最高的稿费可以拿到一个单词2美元,差的时候是2毛美元。他的企盼就是用这些钱养着自己,然后用更多的时间写书。他用写书赚的钱买房子,买车子,养孩子。是的,在美国,作家是一个正经的职业。
在中国,教授、研究人员、专家写的书基本都不是给公众看的,而是评职称,或者行内人相互意淫。要知道,在欧美国家,他们需要花很大一部分精力去写给大众看的书,一方面,他们可以从此获得可观的收益;另一方面,这也是他们的一部分社会职责。
中国有没有靠写书发达的?当然,基本上都是写小说的。这就是我接着要说的出版。中国现在的出版基本上有两类:国营出版和民营出版。国营出版社就是个官僚衙门,他们根本不需要了解市场,而是平安度日。可能有些国营出版社的编辑要叫屈:我们也要报题,也有业绩压力啊。可是真的:不就是你们总编社长满意就行了吗?总编社长们有学术爱好的,出些有价值的学术书,有艺术爱好的,出些艺术书。等等。但是读者的需求,恐怕没有人在乎。
民营书店呢?真的不好意思。我查了一下磨铁的书单:起码80%以上都是小说或者其它类型的畅销书。至于严肃的学术著作,那是极少的。我也无从责怪磨铁、万榕等等这些民营出版商。他们在夹缝中生存,书号是要钱买的,进渠道是要买路钱的,宣传还是要钱的。不出这些畅销书,你当他们做慈善吗?
然后才是书店。我在国外的书店里极少看见什么教材教辅。说句实话那玩意儿没什么作用。每个学校都是自己出题的,连同一个城市里的大学,出的题都完全不一样,你出什么教科书?在国外书店里,可购买书籍的数量实在是太庞大了,这和中国的现实相差实在太远。中国即便是非常靠谱的独立书店,它的靠谱书籍的总数量也是有限的。
至少在我自己的买书经历中,中国的实体书店,无论国营还是独立,在以下几方面都是极差的:一,分类。书店必须有极其细分的种类划分,以便不同兴趣的读者能够迅速找到自己的兴趣。中国书店只有大而化之的几种;二,排列。即便你找到自己兴趣的那个类别,我真的不知道书店是如何排序的,照我看他们就是随机,而美国就是按照作者姓氏字母顺序;三,翻阅的便利性。中国的书店陈列就是禁止读者细读的。他们害怕你看了书不买。而国外的书店有凳子,有地毯,有梯子,让你可以有时间充分而细致地了解你想要购买的书籍。
看了这些,你可能还是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国外的畅销书,包括美国、欧洲、日本,才那么点人口基数,动辄销售几百万本?而中国的书,能卖1万本已经不得了?
这可不光是出版的事情。你也别怪中国的读者没有眼力劲,或者又往国情论上去贴。举个例子。亨廷顿的《文明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是几乎每个学校政治系的参考书。几乎每一政治学的学生都读过这本书。当然,全美国的所有图书馆,都有这本书,这是多大的流通量?尽管许多学生都是买二手书,但是像这种经典学术书,许多人还是要珍藏的。
2004年我在美国的时候正值美国大选,许多人骂布什,还有许多人骂当时另外一个候选人克里。于是,关于这两个人的书出了一打。都是畅销书。人家要从这俩人里投票选一个当总统,你说会不会畅销?这里涉及什么问题,你懂的。
所以,在欧美日这些国家,要成为畅销书,不一定必须是小说,许多非虚构类作品都在畅销书榜上占据重要地位。这和国民的阅读素质也没有半毛钱关系,而是整个国家的机制是否能够支撑出版的问题。国人有关心,就有书,就有销售,就有给作者的酬劳,就有出版社的繁荣,就有书店的赢利。这是一个良性循环。而我们的出版行业就是一个根本性的恶性循环。关心的问题不能出书,销售的都是无关痛痒的,于是销量极低,于是作者稿费稀少,于是出版凋落,于是书店关闭。只有那些靠着教育垄断体制做着教辅教材生意的国营机构大发其财,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精神残废的国人。
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认为那个网友的批判还是不够深入。因为出版行业的问题并不是出版行业的问题,而是出版行业的管理机制以及其背后的社会管理机制的问题。这个国家许多现象上的问题,到最后都必须剑指社会制度的本质。
中国出版的实质就是:多数作者写下了自己并不相信的文字,以求多收获一些稿费;多数出版社出版大量的精神垃圾,以求多卖一些码洋;多数书店堆积大量的垃圾书籍,以求欺骗更多的消费者。于是本来是社会殿堂的出版,变成了社会垃圾场。到最后,这个罪恶的行业,映射和继续掩盖这个没有文化的、可耻的、堕落的社会体制。
http://www.vjianke.com/ZUKT6.clip#ZUKT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6-7 04:3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