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利• 普吕多姆(,1839.3.16—1907.
SullyPrudhomme
9.7),法国诗人、散文家、哲学家。原名勒内• 弗朗索瓦•
阿尔芒• 普吕多姆,生于巴黎一个富有的工程师家庭,2岁
时丧父,在母亲叹息和哀怨中度过了忧郁的童年,环境的影
响使他从小沉默寡言,也促成他爱思考的习惯。小学毕业后,
进入巴黎著名的波拿巴中学,并爱上了文学。后就读巴黎大
学,获工学士学位。毕业后任一家工厂的工程师,不久对法
律产生兴趣,潜心攻读法典著作,成为一名法学专家,出任
律师。但对文学的兴趣未减,在业余时间开始诗歌创作,受
当时崛起的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巴那斯派诗歌运动的影
响。
186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诗行与诗节》,从而开始了诗
人的生涯。这部作品包括“生活”、“女性”、“青年”和“其
他”等几个部分,细腻地描写了人们对生活、理想、未来、爱
情的追求,对故乡、祖国、人民的怀念以及对社会现实的不
满与伤感。它被评论界誉为“当代诗歌的杰作”。
《诗行与诗节》的出版,使他成为巴那斯派后期的代表人
物。此后,他的重要作品有:诗集《考验》(1866)、《孤独》
(1869)、《枉然的柔情》(1875)等。包括著名的抒情诗《碎
瓶》、《天鹅》、《银河》等。这些作品的主题是精神的孤寂和
失意的爱情。这同他的感情上的永不弥合的创伤有关。他从
小同比他小两岁的表妹一起玩耍,青梅竹马、亲密无间,以
致痴情地以为必是日后的终身伴侣;直到表妹成人写信告诉
他已与别人订婚,他才从单相思中惊醒。他对表妹爱得太深
沉、太真诚了,没有别的女子能像她那样闯入他的心田。他
从巨大的感情波折中汲取了不尽的诗的源泉。他终身不娶,
使他的感情愈益积淀、愈加细腻。
1870年的普法战争把他从个人艺术小天地拉回严酷的
现实社会。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哲理诗的写作上。主要作品有
《战争印象》(1872)、《法兰西》(1874)、《正义》(1878)、
《幸福》(1888)。这些作品的主题是人类意识与现代社会的矛
盾。诗人企图寻找正义,然而展现在他眼前的世界充满着斗
争、饥饿与仇恨。最后他领悟到,只有在人的自我意识中才
能找到正义;只有具有唯一的和绝对牺牲精神的人才能带来
“幸福”。这些作品具有比较明晰的思想观念,在哲学与诗歌的结合上作了艺术融炼,从而使诗人的后期诗歌创作产生了
很大变化。但一些作品也具有形式呆板、语言生硬的说教意
味。
普吕多姆在文学上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他还是一位散文
名家与理论家。这方面代表作有《论尘世生活之起源》
(1896)、《帕斯卡尔的真正宗教》(1905)、《自由意志心理》
(1907)及《沉思集》(1922)。1869年出版了古罗马诗人卢
莱克修(公元前99—前55)的著作,这是普吕多姆翻译的第
一部作品。在该书序言中,普吕多姆表示了对写哲理诗和科
学诗的兴趣,认为诗是人类通向幸福、美德和兄弟般友爱的
途径。后来在他的哲学诗中,多正义、幸福和道德一类的题
材。他并写过关于生死观的半抒情半哲理的长诗《两个世界
的评论》。这部长诗通过三名气球驾驶者遇到死之威胁时的
心理描写,表现了人类对科学新领域探索的决心。
从艺术成就上来看,普吕多姆的主要贡献在诗歌创作。
法国文学界公认他为杰出的“哲学、科学和实证主义诗人”。
1881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成为该院41名永久院
士之一。
1901年,首届诺贝尔文学奖评奖活动在瑞典拉开序幕,
各国尤其是西欧各国纷纷开展强大的宣传攻势,推出最伟
大、最有影响的作家参加激烈的竞争。经过无数次争论与紧
张的角逐,首届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落到了普吕多姆身上。
由于他晚年多病,隐居乡间别墅,未能出席授奖仪式。他于
1907年病逝于巴黎,享年68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