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82|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感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3-21 0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小我就是感情丰富的人,我爱笑,个个叔叔都爱跟我玩。我父母都是技术员,工作特别忙,对我关心特别少,我从小只能看爱情电影和童话书,来满足自己。我是一个以感情为中心的人,这是我人生的基础。我爱凭感情做事,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重感情朋友特多。我看人只看对方的眼睛,我欣赏别人,别人也喜欢我。从从小爱父母,到长大爱诗歌,我渐渐长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3-21 04:01 | 只看该作者
感性之人
眼神的流露
感觉是个很怪的东西
人人都生活在感觉当中
有的人把感觉交给功利
是人之本性
有的人把感觉交给诗歌
是后天某个契机
触发了先天
骨子里纯净的渴望
有的人把感觉交给目光
包括自己的直觉 判断
包括对别人目光的捕捉
把感觉交给感觉的人
是更高层面的感觉
活得雍容而华贵
自在贵族
因先天本性中纯净部分带得多
他们是幸福的
无所谓自由
和争取自由的概念
已在个性的解放之中了

相比较而言
很多人
包括诗歌爱好者
为了自洁
自净
挣扎着
和名利情竞走
和时间争夺光阴
和另一个清净的自我
实现对话
实现完美转身
也是不错的选择
毕竟
有一捧清水
时时浇灌良善之花
是幸福的

祝福了
早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5-3-21 08:27 | 只看该作者
性情中人

欣赏学习
问好师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3-21 08:4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问好诗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5-3-21 10: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我看人只看对方的眼睛,我欣赏别人,别人也喜欢我。从从小爱父母,到长大爱诗歌,我渐渐长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3-21 10:0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感情有了。语言还可诗化,通过拆合,做到虚实相生,一语多义,意蕴丰厚,意犹未尽,用意象来表达感情。周末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3-21 10:16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转发:意象与诗鉴赏

2015-03-17诗人家园

2000年开始使用的人教版新教材力求打破以往的平衡,用一种探索的目光去搜索教材富有个性的质感,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折射了教材编者的理念——贴近人本。今秋使用的初高中第三册语文教材的变化最大。以高中为例,第三册用三个单元的篇幅安排了16首诗,古今中外无所不有,从而将对诗的意蕴欣赏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教材编写史上恐怕还属首例,极富挑战性。新的第三册选取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普希金的《致大海》等诗,这些诗作,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学指引,学生一下子是很难把握的。因此,尽快提高诗鉴赏水平就显得十分必要。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

意象的运用自然因人、物、时、情的不同而不同。总体观之,营构意向的方法可分为三类:赋、比、兴。

赋,即平时所说的直写其事,某一物象在作者看来已经具备了能够表达他的情感的特质,便直接加以运用,使这一个意象直射出感情来。这类意象在我国的诗创作中是十分常见的,如选入课本中的辛弃疾的词《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月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说全词都是铺陈意象,以一连串的意象直接勾画出一幅恬静的乡村夜景图,描写景物不着一情字,但又处处可见那浸润其中的作者之情。

比,即我们常说的打比喻,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作者的感情比做它物,或明喻,或暗喻,或象征,把自己的情思直接喻为人或物,使之具有人或物的特征。李白的“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就是将青丝、雪这样的意象直接拿来比喻头发,从而使读者的联想一下子清晰起来,明朗起来,生动起来,给读者以无比鲜明的感受。舒婷的诗“我是你额上破旧的老水车”一句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原因就在于用老水车这一意象来象征“我”与祖国的某种血肉联系,从而使整首诗作细腻而含有丰富的象外之意。

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兴必须依附于某一事物,要有一个能引起兴的具象,然后使这个具象渗透进作者的感情,从而营造一种意境。创作中白描的使用往往就可看作是一种兴,如臧克家的诗《老马》就是典型的例子。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个老马的形象,它让大车“装个够”“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只是把头“沉重的垂下”,在这里,老马已经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直接的兴起对象,作者以这个形象来寄托不屈的民族个性和作者的赞美之情。所以,兴这种创作手法是既省笔墨又含义深刻。

诗主要靠意象来构成诗的意蕴,而诗中意象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并列式组合 将有关的几组具象罗列出来,如杜牧的《江南春》“水村山郭酒旗风”就是并列了水村、山峦、酒、旗、风几组物象,从而让我们领略到了江南春天的特有风情。

对比式组合 选取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物象,互为对立,互为映衬,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一边是拚杀的血腥,一边是醉生梦死的沉迷,从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通感式意象 即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几种意象沟通起来,互为转化。如舒婷的《路遇》“自行车的铃声悬浮在空间”“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长街”,前一句听觉铃声转化成为视觉悬浮,后一句听觉嗅觉与心理感觉交织转换,沟通组合,从而形成了一个非常奇妙的境界,铃声能浮,铃声抛花香,使读者不禁为诗人.的丰富想像而拍案叫绝。

荒诞式组合 将不合事理逻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象组合,也即现实中不可能发生的在心理感觉中却能够实现。如李贺的《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鬼唱”二字石破惊天,它仿佛让人听到秋坟中的鬼魂在吟唱鲍照当年抒发“长恨”的诗,以此来抒发作者怀才不遇的沉痛与凄清。诗笔新奇,诡谲多姿,荒诞虚幻中暗合了李诗的鬼才之意。

不管是并列还是对比,是通感还是荒诞,诗的意蕴就蕴含在它们的不同组合中,诗创作中这些手法的运用,使诗呈现出无穷的魅力。解读诗,首先要搞清楚这些最基本的诗意组合,这样才能比较准确地鉴赏诗。

二、诗鉴赏的三个层面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3-21 10: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二、诗鉴赏的三个层面

一般来讲文学作品都有三个层面,即语言层面、意象层面和意蕴层面。诗鉴赏也要从这三个层面入手。

语言层面 毫无疑问,诗有很强的直觉性。诗语言高度概括、凝练,极富意蕴,它常常违背一般的语法规范,比一般的文学语言具有更强的陌生感,诗行间常留下许多空白,显示出很强的跳跃性。正是这种跳跃性,才容纳了诗更丰富的意象,从而在非常有限的篇幅里,构筑出使人耳目一新的诗意蕴。这种语言艺术特点的形成,多半依靠具象词与抽象词的巧妙嵌合,即有意将抽象词与具象词搭配,构成一种既具体又模糊的虚实相交的境界,从而给读者提供追寻诗人.个体感受的信息。新修订的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在阅读练习中选取了诗人.卞之琳的诗《断章》。卞之琳的诗向以含蓄睿智为读者所喜爱,他常常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世界,以象征的形象暗喻人生哲理,既有丰富生动的艺术感,又蕴含对世界的体验。《断章》这首诗,其语言就生动体现了这种特点:“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诗的表面平淡无奇:桥上有风景,于是你在看;你也构成了风景,于是别人也在看你。在无奇中,让人体会到了画面所蕴含的丰富的生与死、知与不知的宇宙人生的相对性哲理。“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装饰”的是梦,这一语言的搭配极为巧妙,巧就巧在具象词与抽象词的组合,打破了语义的逻辑关系,构成了一种诗意的逻辑,从而大大扩充了诗语言的弹性,丰富了诗的表现内涵,又扩展了诗的表现范围,加深了诗的理意。类似的还有“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记录》)、“呕出一个乳白色的‘唉’”(《黄昏》)等。因此,欣赏诗,只有抓住诗语言的这种特性反复吟唱,才能深刻领会诗家语高度凝练的特点,从而拎出诗中浓缩着的内涵。

意象层面 意象与美育有着不解之缘,具有美的意象的诗,才能给读者以美感。能否创造出新颖独特的美的意象,是衡量诗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意象的形成主要用赋、比、兴这三种方法,但只有用那些表面极不相关而实际又有联系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产生的意象才能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这也就涉及诗所选定的意象与它所象征的意义之间的融合问题。意象与意义常常不可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之所以催人泪下,是与诗人.成功运用暗喻及通感的表现手法,营造出一组组含义深刻的意象分不开的:“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视觉“老水车”与听觉“疲惫的歌”相连,诗人.用这种苍凉的意象开头,一下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极佳的诗欣赏状态,地老天荒之中去感受那份震撼,那份深厚,数百年的历史沉寂一下跳到了读者面前,开阔而雄浑,苍茫而深沉。“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又将具体意象与抽象意象融为一体,在时空的急剧转捩、对比中,完成了诗人.主观情志的表达。而“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这些意象,让我们在最初的震撼过后,又恍然于它们所代表的强烈思想感情的复杂意义之中,从而使我们从艺术的视角感悟到了这首诗独具的审美情趣,使我们感到诗人.内在的精神与诗的意象的一致性。因此,诗的解读离不开对意象本身的把握,诗的创造力、想像力,诗的一切生命力,就在意象的塑造上。读诗,必先读懂意象。

意蕴层面 伴随着意象在脑海的形成和语音节奏感的刺激,读者已经产生了初步的美感,但是如何突破意象表层去体悟诗的意象内蕴即诗的意蕴,是诗鉴赏成败的关键。诗的意蕴一般包括审美意蕴和智性意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3-21 10:1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当然,优秀诗都具有审美性。读诗伊始,读者便开始产生某种精神体验,感到精神的愉悦。但这还不算是审美鉴赏。这次教材修改,选入了20世纪40年代著名诗人.穆旦的一首诗《赞美》。当时,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使得三四十年代的一些现代派诗人.彷徨、迷茫,如同迷失在茫茫黑夜中,作品多囿于一己的“小我”,表达的也多是彷徨无助。但穆旦有所不同。他常常在自己的诗中给所塑造的形象以黑暗与光明的哲理,《赞美》这首诗就集中代表了诗人.的这种艺术创作风格。诗中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一是作为抒情主体的诗人.自我,一是“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的农夫。抒情主体在荒凉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在忧郁的森林中,对着在天际爬行的“不移的灰色行列”,诉说自己的“沉默的爱情”,“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阴雨的天气”、“要以带雪的手”和“佝偻的人民拥抱”;这是一个有着强烈爱国之情的形象。而农夫,这“许多孩子的父亲”,“多少朝代在他身边升起而又降落”,“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路是无限的悠长”,而他却放下了“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的古代的锄头,坚定地“看着自己”融进了死亡。一个劳动者守望着自己的贫穷、劳苦,然后抛开妻儿老母,抛开一切,一去不回头。这是一个什么形象?他的内质是什么?是什么使得“我”也在为他的离去而痛哭?不言而喻,这两组意象,有着撼人心魄的力量。农夫与我猝然相遇在诗中,各自理解着自己的使命,当芸芸众生昏昏于自我意识的丧失时,我和农夫以自己独有的方式表达着清醒,传达出一种与昏聩的世界格格不入、为寻找光明而粉身碎骨的精神。到此,我们已经完成了对意象的解剖,挖出了诗的某些内涵,对作品有了初步的审美体验;然而进一步去体味:在这一荒凉而饥饿的画面里,农夫形象的精神之光开始活跃起来,浮动起来,扩展起来,从而传达出农夫的个性品格——在自身充满动乱、矛盾、苦难和愚昧时,毫不犹豫地抛弃自己、牺牲自己、改造自己,寻求走向光明的出路,也正因此,“一个民族才能起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农夫这一形象,实际承载着民族历史的内涵,代表着先行者的特定品质,闪耀着民族性格的不朽光华。而我是新生农夫的象征,我与农夫的血肉联系,共同筑就了民族之魂。这正是《赞美》这首诗给我们带来的崇高的美学意蕴,鉴赏到此,才算真正进入到诗意蕴层的把握之中,也即进入到诗的“智性”意蕴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5-3-21 10:19 | 只看该作者
洪芜 发表于 2015-3-21 10:16
转发:意象与诗鉴赏

2015-03-17诗人家园

支持先生观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8 20:3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