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洛阳牡丹 于 2015-3-24 14:46 编辑
蔡旭:散文诗的结尾力求细节化
文/汤秀英
蔡旭,广东电白人。高级编辑。散文诗人。在《星星 散文诗》、《散文诗世界》、《诗潮》、《中国诗人》、《中外文艺》、《海南日报》等刊物发表作品无数。出版有散文诗集《彩色的明信片》、《蔡旭散文诗选》、《顺流而下》、《简单的生活》、《大波微澜》等24种。
蔡旭老师的创作成就令人敬仰,他在创作过程中精益求精的态度更是被网友们屡屡称道。他写出的很多被人称为“大手笔”的作品都是经过一改再改最后才一锤定音的。如《同历史交谈》(八章)、《日常物语》(七章)、《生活的简写》(九章)、《爱了一遍再一遍》等都是读后让人深受启发的佳作。
蔡旭老师在散文诗的写作上注重生活场景的再现,讲究结尾细节化,力求更深入、更丰富与丰满、更生动、更贴近、更亲切。
最近,他在创作《咸咸的乡愁》时,写至“……可是鱼档里很难找到‘狗母’了,价钱太贱,摊主都不愿进货。更难见到这种咸鱼,据说也很少人醃制了。只能把它寄存在我的挂念里。寄存在远方的故乡,及更远的童年里”,他敲击键盘的手停了下来,想以此作为结尾,他甚至顺手写下了写作日期:2015年3月13日。静坐了5分钟,他一想这样收尾还不行,如果这样的话就显得太平,太简单,太单薄,太空泛,还可以写得具体一点。于是,加入了这样一个细节:“有一次,好不容易才买到这种鱼,让我吃得兴高采烈。儿子却不小心遭到鱼刺攻击,由此坚决不再伸出筷子。”蔡旭老师在一篇创作手记中说:“这个细节是从生活中来的,事实上发生过这样的事。”他说写到这里自己也醒悟过来,顺利地收笔作结。结尾应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有什么办法呢?外地出生的人,我很难把他带回故乡。更做不到,带到我的50年前。”这个“铿锵有力”的结尾,令很多读者点赞,被诗友们在评点中反复引用。
蔡旭老师的严谨让我等爱好写字的人深受启迪:无论是写作还是做其他的学问,唯一的捷径,就是把自己像扔石子一样扔到生活这汪大海中。因为最动人的细节,皆潜藏在生活这只无形之手的掌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