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0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语言实现对日常语言“超越性”的途径举例(3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5: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 于 2012-6-28 16:11 编辑

【诗歌原理举要10~2】 ——诗歌中基本的隐喻和象征的元素(2010-03-25 11:04:42)

会行走的树/文:刘华明

众鸟离散,先于落叶的速度
而阳光的早餐迟迟未到
一些甲虫开始翻唱昨天的故事

我是村头一株百年的老树
忠于民间盛大的崇拜仪式
忠于北风刻下的清晰诺言
是边缘主义不折不扣的始俑者
热爱故乡的每一寸土地
却在斧锯声中骨肉分离

我的脊梁被反复雕琢
置于闹市、商场
一对情侣在我的身上做爱、嬉戏
我偷窥了他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裂痕
为此经常在夜里发出莫名的响声

我也曾遇到我的兄弟、姐妹
还来不及相互拥抱、问候
一列列火车就载着乡愁呼啸而去

最后,我把自己变成一具棺木
和那些富甲、穷人一起腐烂、消失
以死亡的方式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那里的春天即将来临
我的亲人正行走在路上

   
        SDCX朋友回帖中说:“《会行走的树》以树的一生荣枯为切入点,新鲜,使人耳目一新。诗句充满诗意。概括力很强。第一节落点在时间上,跟整首诗显得脱节。”

    我回复SDCX:朋友如果看看尾段两句就可见首段落在时间上的用心巧妙。首段用“落叶”和飞散的“鸟”及“翻唱”回忆往昔寄生于树的欢快的“甲虫”等点题切入,时间上是秋天的树,整好要尾段的那里的春天即将来临/我的亲人正行走在路上,即那些重生并正在成长中的“树“来接迎,从而就从秋春死生两个意义上的轮回行走来表达诗歌深刻而美妙的意蕴。

    SDCX朋友对同主题赛的另两首诗歌《月亮的背影》和《奔向远方的列车》都给予极其充分的肯定,公正中肯,没有恶意。这一点只是理解上探寻。

    一个叫WSJ的同刘华明纠缠到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的女人回复说:“文字大忌是对语言的理解错误。始俑者该是贬义词范畴,你却用之褒奖自我。使整首诗稿逊色,失去了想要表达的思想。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比喻的是一个做坏事的和恶劣行为的创始人,你却误用了。”

    我回复WSJ:读诗的大忌应该是不怀好意的不懂硬指手画脚装懂。诗歌《会行走的树》的第二段讲一棵生命之树一棵长成但还青葱还作为有机生命的植物存活着的树,可以荫及子孙”“为后人乘凉”“为众人遮风挡雨”“备受崇拜的大树,居然甘心情愿被锯掉被斧头砍掉!所以诗中写道大树是边缘主义的始作俑者,这样讲多准确深刻而又呈反语式调侃的诙谐,WSJ女士愣说错了不好。是不懂装懂,打肿脸充胖子。WSJ的东西我看过,诗和文均无思想深度也看不到什么艺术性。我在【南京啸鼎BBS第五届诗赛《会行走的树》的审题立意表达】中,在后边点评了她的友情支持诗,实际上是她心里没底不敢参赛还想出点风头使然。等我再点评真正好的诗歌时,把她的诗再搬来大家比较着看看,就会一目了然到底什么样的诗歌才是真正的好诗歌。这儿涉及的是诗歌的第二段。(我知道这是一段指名道姓犯忌讳的文字,但是我还是要原样保留,以做个必要纪念。读者要见谅,还因为我只是个诗歌爱好者,喜欢谈谈读后感而已,读得多了就索性再把一些感想拼凑一下,不是也从来没梦想过自己要作诗歌的专业或行家里手。)

    诗歌的第三段:

    我的脊梁被反复雕琢置于闹市、商场
    一对情侣在我的身上做爱、嬉戏
    我偷窥了他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裂痕
    为此经常在夜里发出莫名的响声

    这一段写的是“热爱故乡的每一寸土地/却在斧锯声中骨肉分离”的做为有机生命的植物之树被剧掉而死亡成为-木头这种无机物在被派用场过程中的不幸屈辱的遭际。

    《会行走的树》这种非现实逻辑的语言变形,决定了诗歌的浪漫超现实甚至荒诞的基调。“一首好的诗歌应当有一两个基本的隐喻或象征,象征是对隐喻的超越。”树是诗歌最基本的隐喻的元素,其象征的对象只能在当树是人而又被充分的艺术的表达表现的时候,诗歌的题目所要求的主旨才能被成功深厚审美的表达出来。这首诗歌就是通过树的行走来表现人的行走,以求达到诗歌表现生命本真谛听生活的真理的这个诗歌的最高使命。(出这个题目的人是房子,房子是位诗歌的内行)。

    洪迪说:“好诗是人生命所熔铸的表现生命真谛的一个艺术生命,一个活的有机体。”苏珊·朗格强调“要想使一种形式成为一种生命的形式,它就必须具备如下的条件:第一、它必须是一种动力形式......第二、它的结构必须是一种有机结构......第三、整个结构都是有节奏的活动结合在一起的......第四、生命的形式所具有的特殊规律,应该是那种随着它自身每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生长活动和消亡活动辩证发展的规律。”

    读完《会行走的树》,会巩固加深我们对这些理论的认知和理解。诗歌的第四段,从一棵树一段木头的行走扩展到多棵树多段木头的行走,在空间上扩展深化主题。

    我也曾遇到我的兄弟、姐妹
    还来不及相互拥抱、问候
    一列列火车就载着乡愁呼啸而去

    请看第五段,也是最后一段:

    最后,我把自己变成一具棺木
    和那些富甲、穷人一起腐烂、消失
    以死亡的方式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
    那里的春天即将来临
    我的亲人正行走在路上

    能读明白的就不想太多赘述了。开头已经说到一些。这里巧借木头可以做棺木,诗歌很自然的不露痕迹地通过意象的转换继续实现着“树”的“行走”的行程。诗歌文本分阶段的行走,最后印证着“否定之否定”的辩证规律,重生而进入新的生命过程,一如人的生命在重重苦难中无怨无悔的轮回着,行走着。

    读这首诗歌我们看到的是诗歌的“整体”隐喻或象征。还有“局部”的隐喻或象征在现代新诗歌创作中更被普遍广泛得多的运用着。 天地万物同本共生,天人合一,“万物皆备于我”(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矣的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我都能够思考和认识,所以天地万物我都具备了。这样才会有下面的一句话,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反躬自问,我所认识的一切都是诚实无欺的,所以非常快乐。这是一种认识的快乐,探求真理的快乐。诗歌就是借万物推物及人生的艺术,利用万物做人的隐喻或象征意象,感悟生命,发现阐释人生生活生存的认知和真理,从而获得审美愉悦的快乐。人们寄寓世间万物以隐秘的意义,在诗人则使万物成为“象征的森林”。

【诗歌原理举要10~3】——适度突破日常语法实现语言变形(2010-06-27 02:54:08)

雨中的事物/文:刘华明

在西风的鼓噪下,雨水们相见甚欢
飞翔具有协调统一性,坠落是相互依附的理由
相聚和别离均无遗憾

枝头的鸟鸣是绿色的
需要反复悬挂,和雨声搭配出售
你要的浪漫在暮色里此消彼长
西边的彩虹刚好
一组龙挂像英雄出世
天上人间,断点传送的凉意需打包后寄往他处

闪电不会照亮一切,村庄的暗影里有花朵悄悄开放
白色是春天死亡的见证,红色是那朵玫瑰在雨中香消玉损
而彩虹不会此时出现,七色的桥面禁不住乌云的重负
燕子按照惯例穿堂入室,反扎罗裙的女人有出逃的迹象

露珠在麦子的头上来回翻滚
东去的流水继续着宏伟的篇章
一群孩子在村头打闹嬉戏

把我内心的波澜弄得风生水起     

   本来,一首诗歌的解读可以有多种适当的但却是不同的楔入角度。这里,我想到要就刘华明的这首《雨中的事物》重点说说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的第二条,洪迪是这样讲的:“适度突破原有语法,创造具有惊讶效果又可以被接受的语词排列组合方式,创造新的句式。”因为要完整的解读一首诗歌,其它反反复复谈过的内容也就只好在这里交叉一下,也可以看做是关于诗语言超越日常用语实现诗歌语言“超越性”的一个小总汇,更较为集中地谈一下关于诗歌的“语言生成性”问题。洪迪反反复复地强调说:“诗是人以生成性语言审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成性语言”,用洪迪的话说就是具有“创造性的”诗性语言。“创造语言”,在解构破坏语言的同时重新组合创造新的语言,是诗歌赋予诗人的“特权”。没有语言的创造就没有诗歌。
   诗语言对日常用语的超越性,洪迪做了较为细致的总结,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基本上总结为四条。
   
第一条:  尽可能地使用和创造意象,增强语词的隐喻.象征.暗示的功能。
      阅读刘华明的诗歌,表面上尽是日月星辰,山川木石,风花雪月,鸟兽虫鱼。你在诗歌的表面上根本看不到他所要对你讲的道理。你必须仔细认真地玩味那些个物象所寄寓(隐喻象征暗示)的情思——意象,才能悟出其中的奥妙。这样就避免了直白。美,嚼透之后更感觉美。《雨中的事物》中的“雨”就不单纯是物,而是乡村“人们”的象征意象!这样讲这样解读有的读者可能感到很奇怪不理解,这就正体现出刘华明诗歌语言的创造性超越性。现成的语言就有“人潮如涌”“人山人海”等,诗歌用“雨水”象征世上的乡村的“人们”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来看看第一段:

          在西风的鼓噪下,雨水们相见甚欢
          飞翔具有协调统一性,坠落是相互依附的理由
          相聚和别离均无遗憾

    “西风”通常是凄风,在这里是人生环境条件的暗示;而“坠落”是对人生的本质性的怎样的一种认识和理解呢?!“飞翔”指人的一致性的活动。“相聚”“别离”则更是人的常有的现象和变故吧?我是这样理解的,当然不排除你有自己的理解,因为诗歌见仁见智,更何况当诗歌被“意象化”时,更可以有多层面多角度的视点和理解。照我的理解我们来看最后一段:
     
露珠在麦子的头上来回翻滚
          东去的流水继续着宏伟的篇章
          一群孩子在村头打闹嬉戏
          把我内心的波澜弄得风生水起

    “露珠”是“雨”水微小短暂的凝集,隐喻暗示个体的人生的短暂;东去的“流水”的“雨”水的汇合,则是生命的整体的永恒的滚滚涌流。“一群孩子”是新生命天真烂漫幼稚的开始,最为能点破题旨,说明“雨”就是“人”!而“把我内心的波澜弄得风生水起”还有更多的理由,那就是第三段和第四段所讲的:社会生活中名与利的不幸和爱情家庭生活中的痛苦。

          枝头的鸟鸣是绿色的
          需要反复悬挂,和雨声搭配出售
          你要的浪漫在暮色里此消彼长
          西边的彩虹刚好
          一组龙挂像英雄出世
          天上人间,断点传送的凉意需打包后寄往他处

     
闪电不会照亮一切,村庄的暗影里有花朵悄悄开放
          白色是春天死亡的见证,红色是那朵玫瑰在雨中香消玉损
          而彩虹不会此时出现,七色的桥面禁不住乌云的重负
          燕子按照惯例穿堂入室,反扎罗裙的女人有出逃的迹象

   第三段,“雨中的事物”“鸟鸣”是借用“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说的是社会生活中的“名”,“雨声”是暗示追逐名誉过程中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倾轧的“喧嚣”。“打包寄往他处”的是货物,是指的“利”,“凉意”是亏本的忧伤。“彩虹”是虚妄的希望。“龙挂”是摧毁希望的变故。

      第四段“雨中事物”写个人的及家庭生活中爱情的不幸和家庭离散的痛苦,是显而易见的,就不做过多解释了。

      洪迪关于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的第三个途径:“凭借联想. 想象与幻想,采用不同于抽象思维逻辑的意象思维逻辑,并使两者协同作用”。    当一首诗歌被阐释后,你发现诗歌所讲的这些个道理完全可以用形式逻辑的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完成时,这样的诗歌就是意象逻辑和抽象逻辑协同作用得协调的结果。刘华明的诗歌,几乎首首都是这样的情形,实实在在是独具特点难能可贵!
   
洪迪关于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的第二条,是这样讲的:“适度突破原有语法,创造具有惊讶效果又可以被接受的语词排列组合方式,创造新的句式。”也就是所谓的“语言变形”。这在刘华明的诗歌中俯拾皆是。比如这两句“枝头的鸟鸣是绿色的/需要反复悬挂,和雨声搭配出售”,就非但是突破语法,而且先是“通感”后是“徉谬”。完全可以有理由说,刘华明的诗歌在诗歌语言的创造上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是轻易无法跨越的高栏。半生读诗,个人所见中,其创造性的高度独特及其终始如一的一贯性,绝无仅有!
   

    洪迪关于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之四:“通过诗的整体结构,创造氛围,建造四维诗美时空,追求诗语言在蕴涵上的感悟启示性与层递衍生性,在形式上的音乐美与建筑美”。刘华明的诗歌我读过百首,粗点细评已近100首,关于这一点,有的说过许许多多。
   洪迪的“四维诗美”即“意蕴美、形象美、情感美、形式美。”《雨中的事物》中以缤纷的意象,凝结成对人生对生活痛苦的认知和理解的意蕴,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其诗歌语言的字词句段篇的高度协调统一给读者带来的阅读快感,这些,不正是洪迪所谓的“四维美”的具体体现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2-6-28 15:13 | 只看该作者
洪迪的“四维诗美”即“意蕴美、形象美、情感美、形式美。”《雨中的事物》中以缤纷的意象,凝结成对人生对生活痛苦的认知和理解的意蕴,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其诗歌语言的字词句段篇的高度协调统一给读者带来的阅读快感,这些,不正是洪迪所谓的“四维美”的具体体现吗?

——美不胜收!!{:soso_e17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5:23 | 只看该作者
{:soso_e181:}深谢山城子老师!还望多多指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15: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闲云野鹤 于 2012-6-28 16:19 编辑

      【诗歌原理举要10~1】——诗歌的意象逻辑思维(2009-07-17 09:01:06)    

    洪迪反反复复地强调说:“诗是人以生成性语言审美地把握世界的一种生存方式。”“生成性语言”,用洪迪的话说就是具有“创造性的”诗性语言。“生成性语言”“一般地说,它可以分作三个层面:一是对日常语言的超越性;二是诗作成篇的自组织性;三是阅读欣赏的再创造性。”这里只谈诗歌“语言的超越性”,“超越性”是诗歌语言“生成性”的决定要素。诗歌“语言的超越性”,洪迪有诸多方面的论述。尽可能地使用和创造意象,增强语词的隐喻、象征、暗示的功能,凭借联想、想象与幻想,采用不同于抽象思维逻辑的意象思维逻辑,并使两者协同作用,进行诗歌的“意象逻辑思维”,这是实现诗歌语言超越日常用语的重要内容    

    诗歌的“意象逻辑思维”这个概念在《大诗歌理念和诗创造美学》(洪迪著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年1月出版新华书店发行)被作者首次推出。意象逻辑思维的过程就是抽象概念理论被具象化的过程。抽象的概念理论逻辑推衍形成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意义。意义通过意象逻辑思维形象化而获得意味意趣意蕴意境,创造出好的诗歌所不可或缺的“意蕴美”和“形象美”,从而使诗歌趋近于所谓“纯美”。      

尖锐/文:刘华明

请保持一种姿态
像箭在弦上发出冰冷的颤音
小草在洼地扬起高傲的头颅
像飞翔的雨滴
舒展、坚韧
写出大地茂盛的诗句

我的身体里有一万亩荒芜

容得下一千束闪电前来耕种
一百个春天在内心发芽
那些金黄的麦苗不停地招手
请在我的芒上奔走

整个黄昏都在阴雨中度过

一列火车披着雾气缓缓驶来
和流水的方向保持一致
  
      “尖锐”,喻指人的力量和能力。能力是实现目标的手段。一个人的人生理想即目的目标越高其所要求的能力也就越强大。人的需要决定目的。马斯洛等人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要通过人的创造和成就来体现,是自我人生意义和价值的体验和超越,是人性的超出于自然及一般的社会属性的精神的和道德的属性的体现,最终表现为人的奉献和拯救精神并径直通向生命的本真的崇高。自我实现,成就成功的前提是能力(潜能),诸如“锐利”的目光见识,“敏锐”的头脑聪慧,要有“锐气”,前进发展解决问题的创造过程中要呈现一往无前所向披靡的“锐不可当”。这些可通统概言指称为“尖锐”。
   
    诗歌开头写道,“请保持一种姿态”,这种“姿态”就是“尖锐”。接下来两句的两个比方是写“尖锐”的刚阳之态。前一句使用通感,写当一个人处身强大时就要表现出强劲和冷峻,“像箭在弦上发出冰冷的颤音”那样去射杀目标。后一句写当身式卑弱又身处不利的环境中也要不屈不挠,坚韧向上,像“小草在洼地扬起高傲的头颅”。这段的第三个比方,是写假使外表很“柔软”,你也不要失去那种内在的“尖锐”(雨滴刺人)和强大,“像飞翔的雨滴/舒展、坚韧/写出大地茂盛的诗句”。这一句很难得,用意象逻辑凝结表现出深透的辩证思维的同时,又既表现了主体的美,也赞颂了客体万物的生命的力量和美,并另有包蕴。
   
    如果说诗歌的第一段重在写出了孔子《周易*乾》大象的“自强不息”的“尖锐”,那么这第二段就是在“自强不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写《周易*坤》大象的“厚德载物”的“尖锐”。诗人自比大地,写道,“我的身体里有一万亩荒芜/容得下一千束闪电前来耕种”。“闪电”是最“尖锐”的。这里是说真正的强大不仅仅是矛,更是盾;不仅仅只是盾的抵挡能力,而是要像核裂变那样被激发出潜能。大地一经“闪电”的激发,就会有“一百个春天在内心发芽/那些金黄的麦苗不停地招手/请在我的芒上奔走。”人(我)在挫折面前会蕴育出更新更高远的希望,会得到更多更大更灿然的收获,会创造出更辉煌的成就供你分享!从而也就道出了“尖锐”的目的在于对人类的奉献的这个意旨!读“请在我的芒上奔走”这句,叫人想起歌德因为一幅违反自然之理的变形画儿称道吕邦斯:“……本着自由精神站得比自然要高一层,按照他更高的目的来处理自然……艺术并不完全服从自然界的必然之理,而是有它自己的规律”,便是求美,为求美而变形。    

    前面作者写的主要是“什么是”尖锐和怎样理解尖锐以及尖锐的目的”,第三段(末段)就要写到“怎样”才能更尖锐,也就是提供方法,那就是“与时俱进”。“整个黄昏都在阴雨中度过/一列火车披着雾气缓缓驶来/和流水的方向保持一致”。“火车”就是时代的列车;“流水的方向”,既是时光岁月的方向,也是生命的目标和意志的作用指向。列车沿轨道运行和流水东去的隐远形象也恰是“尖锐”的意象和旨蕴。用《周易*随》彖的话结束:“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大亨贞无咎,而天下随时。随时之意大矣哉!”    

      我把“意象”列为第一部分内容,是考虑朋友都是有一定功底的,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突破这一关,才能真正跨进诗歌的殿堂,否则将永远站在诗歌的门外。其实这个内容已是诗歌的常识,但实际存在的现象表明,许多许多诗歌写作的朋友还深入不进去。需要加深认识,刻苦磨练。    这里有个诗歌的“意象化”问题需要说明。不论在论坛和报刊杂志上,读者朋友们都认为刘华明的诗歌确实好,有个性,但多数读者说太过“朦胧”,读不懂。
   

     刘华明诗歌的“朦胧”的个性就是“意象化”。意象化,有利于作者展现诗歌意境的多层面多维度,从而使诗歌避免直白,含蓄蕴藉,也就是“朦胧”了。诗歌的意象化是历史进入新时期以来,诗坛上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直至现在,很多诗人惯常的写作技法和手段。就连一些极力标榜自己反对新诗技巧,特别是反对诗歌的意象化的诗人,也自觉不自觉地在运用。     

       我这里要特别声明的是,我没有要每个诗歌写作的朋友都把诗歌“意象化”,只是让朋友们借鉴一下,写作诗歌的时候尽量运用意象进行意象逻辑思维,朝这个方面努力,避免写出来的诗歌过于直白,流于口水。

附:《大诗歌理念和创造诗美学:关于诗本体与诗创造的比较研究》相关目录供参考:

第八章 诗的意象艺术

55.诗的意象和意象思维
56.描摹意象与明喻意象
57.隐喻意象与拟喻意象
58.兴体意象与象征意象
59.诗美意象的协同作用
60.现代诗美意象的虚化
61.现代诗的二度意象艺术
62.现代诗的意象群体结构

第九章 诗的意象逻辑
63.诗美创造的思维方式
64.意象逻辑的求美律与情动律
65.意象逻辑的互渗律与无矛盾律
66.意象逻辑的相关凝结变形诸律
67.意象逻辑规律的具体运用


洪迪,本名郑宏杰,1932年生,浙江临海人。著有诗集《雨后新叶》(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诗美学专著《现代诗美的创造》(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历史随笔《天马嘶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合作)、系列散文式断代史《唐唐大唐》(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等。

刘华明,男,吉林省乾安县人,有诗歌作品散见于《绿风》、《北美枫》、《诗沙龙》、《群岛诗刊》、《湖南诗人》、《江门文艺》、《诗文杂志》、《江河文学》、《雁鸣湖》、《中国微型诗刊》、《乡土诗人》、《黄河风诗刊》等报刊。部分诗作被载入《2007年中国当代诗库》、荣获“2008年网络最佳诗人”称号。2010年8月出版刘华明诗集《月光微寒》。

说明:聚拢几个读后感说明诗歌语言“生成性”中“超越性”的问题。
           放在同一楼字数超,故单补充编辑在这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6-28 19:03 | 只看该作者
捧读,学习。问好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6-29 09:18 | 只看该作者
洪迪的诗美学理论专著《现代诗美的创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很想读读;诗语言超越日常语言的途径之说,尤为出色。“语言变形”正是感受后现代诗钥匙之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6-29 19:58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6 14:2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