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天空歌王 于 2015-4-12 20:49 编辑
回这个字
文:天空歌王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回这个字,从网络搜集的视频和朗诵来听,觉得都读错了。
最早对回这个字有所认识是孔乙己写茴香豆的茴——回藏在草下面了。
《将进酒》的“将”读“qiang”,题目直译就是“请喝酒”的意思。这个没什么问题的,字典可查得到。
“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回”字值得我们考虑。而字典、词典以及百度就一个注音:“hui”
看一首唐诗,算是李白的老师吧,贺知章写的: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上述诗歌第一句的“回”字,不合应该押韵的常规,尽管二、四韵没有问题。
再来一首李白的名篇: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上述两个诗歌题目我都忘了,只是临屏的此刻还记得诗句。如果说老李的老师不苛求的话(因为第一句的韵可押可不押),那李白的“碧水东流至此回”与“孤帆一片日边来”连二、四韵也不押就说不过去了。
两位大诗人连韵都押不上?这应该是不可能的!问题就出在这个“回”字上。
至少在“唐朝的普通话”里,“回”这个字不读“hui”!类似的事,李白所在时代的皇城长安在陕西,陕西的“我”、“我们”发音不读“wo”,而是读“e”,因此,“回”这个字在“唐朝普通话”里绝对不读“hui”。那应该是什么读音呢?应该读作“huai”——“怀、淮”的音!
也许有人会说“回”这个字是“还”的通假字,“还要来还钱”——前读“hai”、后读“huan”;如果通假于前者,那干嘛不直接用还?如果是后者,韵是“an”,押不上“ai”的韵脚!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李白和朋友老岑以及丹邱到朋友家喝酒,喝到高兴时类似曲水流觞的吟诗;起首的句子老李显然考虑了韵脚,只是后来兴致勃发,才似有似无的忽略韵脚。
“陈王昔时宴平乐”,最后的平乐是一个道观的名字,在陈王曹植的时代叫“平乐观”,就读“ping-le”,不能读“ping-yue”。
(昨夜朗诵会结束,我见到了沈琪学兄;节目单上打的是沈琦,市文联创作室来到县城的头衔就是市领导;怪不得许多县领导都想上吊去世啊~哦,打错字了,是“上调去市”~)
索性再挂几个,当然还是与“回”有关的:
池上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