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 l. E: ?$ e# c
明月读诗:画另一种隐喻: J8 K9 O: M' e' w/ W$ B4 k _
+ l1 ~0 {5 E5 U. I2 ~
画7 b" c6 V9 P9 X; i
文/蔡平 m u$ O8 y9 L7 Y7 ^4 R
( }8 T' r2 }& ~ N
弯弓的背影一直朝向印象主义的一幅画面
7 R# V4 u! `( f" c6 F# O水珠弹起,溅起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音律
* E8 B) P4 L) l1 F9 x% A桃花盛开,却是粉色在悄悄地掀起暴动(我猜测这是一幅关于以桃花为主线的画,桃花难免想到佳人,美人,有桃之夭夭,春光短暂,与下文宫廷呼应。)
9 a6 ~, F; u$ h& G; z* A什么人,打碎了颜料瓶(这一句可谓神来之笔,也看得出借用了琵琶行,银瓶乍破水浆迸。
6 }6 E! A# @- t# B7 f m打碎自己后,成就血色溅落的一幅宫廷图案
' P$ G o, b1 `7 v' R8 ~还是浪漫,随之掀起的直觉里的一场兴风作浪 G% N/ p' Y4 t
一个画家——充其量是一个黄昏的水墨烟袋 (通过对画家的个性点评转入
" M0 J7 x% d1 ]9 G( {5 D. e8 Q/ @手无寸铁,手无缚鸡之力
- G4 `3 H. F Q& V: ` T& Q- G1 w在流淌的五色颜料中走向荒无人烟的佳境 (进一步对画家这个职业点评继续转
, ~5 P& G% _) \时代,一个斑驳不堪的画框(与其说时代是一个画框,其实不如说是画面的背景,语境
* P/ @' m. S5 G& k4 s等候——五百年回来的烟云(稍微有历史经验的都知道,五百年好似是一种历史的事件重复的周期,会发现一切惊人的相似,是历史的悲哀,还是人性的无奈,还是一道咒语呢?
/ l- \+ z7 `- e6 d9 C# ^; M( z仰起头,迎迓钢蓝色的一斗月光
! a! ~, S, K( i, r/ f1 z: n大地上溅起的血啊,方有被充实的泪水洗净之后的1 G. z8 [- w+ q4 u" n
——那一天! (相信总有人看清这点。; h+ ]# M! p0 n7 Z8 l \
7 J7 o; s# x! z8 F8 Q$ r) E8 V6 X4 d' I
我想是诗人在一幅画面,被里面的场景,绘制的时代气息所触动,发现了与现实某种相似性,正因这个发现,于是诗人通过对一幅画的解读,注入新的血液:画面的情节,其实不正是现实中发生的一面,一个场景吗。也许一个画家手无寸铁也许手无缚鸡之力,然而能用这手把某一瞬间,或历史融入,定格,就赋有另一种神奇力量,可以推想假如回首又有一位画家,也将打碎的颜料瓶,把现在的一切融入一幅画卷里,当后人来看,会给予什么启发,看到什么呢?这就是这首画的隐喻吧。& d# Y$ V4 ~! A' s J# X
' i/ {0 W$ U, J) j4 C 个见。1 C8 ^8 L* n' V1 a4 f
6 t# h1 |7 A& I4 O J% m; S
于2015.4.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