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同图微诗大赛002期决赛揭晓

  [复制链接]
51#
发表于 2012-7-2 09:40 | 只看该作者
琪轩 发表于 2012-7-2 09:38
谢谢汤老师。我此次参赛的作品是一种新的尝试,还很不成熟,就想通过比赛检验、向大家学习提高。这次能够 ...

有这样的感悟,有这样的实践,你就成功了一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发表于 2012-7-2 09:47 | 只看该作者
夏箫 发表于 2012-7-2 01:15
文无第一 武无第二  
该祝贺祝贺 该鼓励鼓励
我个人以为最后入选的几首诗作,差距在毫厘之间。

这句话很赞成:

文无第一 武无第二!另外:对 《夫子,请听题!》《给屈原补课》这两首由女性作者完成的诗,其慧眼独具和另辟蹊径的诗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值得鼓励一把!希望看到你们更多更好的作品!

为女生们加油!虽然我一直没来写,但是感觉这位诗友所说的是真实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发表于 2012-7-2 09:58 | 只看该作者
汤胜林 发表于 2012-7-2 07:04
给我一卷!

好的。雪中没送炭,锦上再添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发表于 2012-7-2 10:00 | 只看该作者
息县李森 发表于 2012-7-2 09:58
好的。雪中没送炭,锦上再添花

最近几天有大作否?我要报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发表于 2012-7-2 10:07 | 只看该作者
汤胜林 发表于 2012-7-2 10:00
最近几天有大作否?我要报仇。

好的好的。最近生意兴隆,忙过这一阵子后,一定向您请教{:soso_e18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发表于 2012-7-2 10:09 | 只看该作者
息县李森 发表于 2012-7-2 10:07
好的好的。最近生意兴隆,忙过这一阵子后,一定向您请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发表于 2012-7-2 10:10 | 只看该作者
汤胜林 发表于 2012-7-2 10:0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发表于 2012-7-2 10:43 | 只看该作者
祝贺!!

以诗的形式诠释纪念的根源——学习第二期同图比赛冠军作品
文/ 山城子

诠释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根源,其实就是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结句说“汩罗江浅兮,盛不下亿万颗心的共鸣”,是很现实的注脚。前些时,以本网诗人乐冰为先锋的就南海素材掀起的爱国主义诗篇高潮,及其强烈的反响就是明证。
诗旨已经无可争议的地道,剩下的就是“以诗的形式”的审视,何以是诗,而非散文的断行排列。这要从诗的本质上来解构。诗的本质特征在于语言的含蓄、精练、形象、畅达、灵动、诙谐等艺术性的呈现。
1-2行的含蓄精练,在于把那样复杂的历史事件,用具体的设喻氛围,就说得十分的清晰了;而“绕树千匝”与“无枝可栖”又何其形象与灵动。
3-4行先以动词“染”的通感式活用灵动起来,后以“一泓清流”的委婉与“一身泼墨”的比喻,遂使句子含蓄而形象起来。
5-7行反复“先生”称谓,亲切而畅达;“惊涛”“白骨”“鲜血”的比喻借代,以及量词“尾”动词“写”的比喻式活用,已经使句子的诗性绰约地飞动起来。
最后的8-11行,方位名词“上”的拟物式活用“搁浅”“残骸”的比喻,“先生”的再次反复,“沸腾”的夸张,“兮”字的镶嵌,“亿万颗心”的借代,4行诗已然6用积极修辞,有效地保证了文本的诗性。
这样,从诗所以为诗的艺术性解构,就极明确地与其它文学形式的语言区分开来了。
诚然,我决不是说临屏敲键,诗人就有意地准备了一堆积极修辞手段,用哪个就顺手拈来,而是情旨在心,按自己理解的诗性努力表达罢了,甚至只是瞬间的仿佛不经过思考似的,这就是灵感使然。
2012-7-2于沪


附:冠军作品:
小人鱼在天堂:《亿万颗心的共鸣》(8票)

他们把你当乌鸦,先生。绕树千匝
姓楚之树不喜哀音。你无枝可栖
你的歌被他们染黑
一泓清流就能洗净一身泼墨吗?
先生,你胸中的惊涛漫过流言
白骨作笔,鲜血作墨
你把一尾名字,深深写进一条河流

汩罗江悲恸地在一页丹青上翻滚
搁浅一个王朝的残骸。先生
——喊你一声江水沸腾
汩罗江浅兮,盛不下亿万颗心的共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发表于 2012-7-2 10:49 | 只看该作者
看见了民间几个写诗不错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发表于 2012-7-2 11:07 | 只看该作者
贺!!!{:soso_e14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5 12:3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