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李太伯 于 2015-4-29 09:02 编辑
西川的两首韵律诗:
秋天十四行
西川
大地上的秋天,成熟的秋天
丝毫也不残暴,更多的是温暖
鸟儿坠落,天空还在飞行
沉甸甸的果实在把最后的时间计算
大地上每天失踪一个人
而星星暗地里成倍地增加
出于幻觉的太阳、出于幻觉的灯
成了活着的人们行路的指南
甚至悲伤也是美丽的,当泪水
流下面庞,当风把一片
孤独的树叶热情地吹响
然而在风中这些低矮的房屋
多么寂静:屋顶连成一片
预感到什么,就把什么承当
大雪十四行
西川
人性收起它眩目的光芒
只有雪在城市的四周格外明亮
此刻使你免受风寒的城市
当已被吞没于雪野的空旷
沉默的雪,严禁你说出
这城市的名称和历史
它全部的秘密被你收藏心中
它全部的秘密将自行消亡
而你以沉默回应沉默——
在城市的四周,风摇曳着
松林上空的星斗:那永恒的火
从雪到火,其间多么黑暗!
飞行于黑暗的灵魂千万
悄悄返折大雪的家园
西川这两首诗见于他的2011年5月的博客上。
相对于内容而言,我更愿意关注形式。关注内容表达的方式,而西川却不是这样认为,他自以为得意的,还是内容,思想或者意象的纯粹。所以做为一个说三道四的读者,我是不够格的。不够格的 原因是,他让我这样看,我偏得那样看。所以,他的诗在我的眼里自然一无是处,甚至连诗都谈不上。
比如这首诗在形式上:
1、韵律的跳脱。
西川自然会用韵,但他不用。为什么不用,因为他的立场,不允许他用韵。他活在一群自谓先锋,以叛逆以思想为诗的群族中,一旦用了韵也就算逆了天,一旦逆了天,西川在另一半天中,才华折损,空留其名。但是他又想用韵,在一次朗读会上,西川读他的诗作,连他自己都听不出是诗,与文无异。他能不明白矛盾所在吗?
所以就出现了这种韵律的跳脱。出现了这种半文半诗的分行体。这是他诗歌不彻底的一方面,他自己是看得出的。
2、文白夹杂的句式。
“飞行于黑暗的灵魂千万”,“飞行于……”、“ 出于……”,可以看见西川渐渐向母语的回归;也可以想见,当他写到八十岁时,可能会两手空明而形骨骸清晰,祝福他长 寿,否则他难负盛名啊。
3、泛人格化的思想,与心理在物象上的投射,成为他制造神秘的武器。
顾彬一次,在发言中,替杨克辩解,顾彬说杨克的诗揭示了自然的内核。深圳诗人王小兴反驳道,诗人去揭示自然的内核,要物理学家干什么?暂不去评论谁是谁非。单从这件事情便可以看出,诗人的怕人说浅薄,所以处处学西哲。西诗学不成,便搞神秘,传统学不成,便搞叛逆,文明学不成,便搞便秘!总 拿对付政治的手段,来仇恨诗歌 。把诗歌当工具。西川这一代人的写诗思想,与诗背道而驰,但这不并妨 碍他在语言中的成就,如果他写散文会更好,他本来就是写散文或意象散文的高手。
我向来认为,西川以及当下的诗人,在母语上,为这个时代带来很多新鲜的血,带来了很多的诗意,但是却没能化而为诗。而有能力化而为诗的诗人,却深陷在传统中,诗意苍白好笑。矛盾啊。
4、祝西川身体康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