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根深叶茂的“夫夷诗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4-30 1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根深叶茂的“夫夷诗群”
艾华林

二零一二年九月,香港《圆桌》诗刊总第三十六期以强大的阵营和篇幅隆重地推出了“夫夷(邵阳县)十三家”诗人的诗歌作品。因是首次集体亮相,又是在海外的民刊上,所以,“夫夷诗人”好像没有大的响动。
相对于诗歌创作而言,邵阳地方的小说创作虽是相对薄弱的一环。可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邵阳县的小说创作大有后来居上的态势。尤其是网络作家李晓敏的军事小说《遍地狼烟》被拍成电影后,小说的荣光似乎遮蔽了邵阳诗歌的光芒。夫夷诗人至今对民刊推荐提不起兴趣来,也就不足为怪了。缘此,本文的目的,是要扯下遮蔽的帷幕,向读者推荐一个正在茁壮成长的“夫夷诗群”。
今值蒙自《红地角》拟在“南湖诗刊”栏目隆重推介邵阳诗人之际,我就此谈点个人粗浅的看法。为了言说的便利,我参照了诗界传统的称谓法,将这支拥有旺盛创作能力的诗人队伍,命名为“夫夷诗群”。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腾飞发展,邵阳县的文艺创作释放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初步形成了以县府所在地塘渡口镇为中心的写作圈。文学创作以诗歌创作为盛。诗人们通过潜心学习和交流,创作了大量的有档次的诗作。该诗群作品常刊于《人民日报》、《诗刊》、《诗潮》等高层次文学期刊;之外还在各类诗歌比赛中频频获奖,有了一定知名度,据此扩大了影响力。作为一个身居异乡的邵阳人,我不能不引以为荣。
邵阳县的文艺创作过去现在都是以诗歌为潮头。回溯地方文事,“夫夷诗群”形成今天这样夺目的局面实属源远流长,不但有其深厚的历史人文背景的,而且有其积累发酵的过程。其植根于诗歌的高峰时期唐代,其源在以咏史诗传世的胡曾那里。所以,才有 “在中国诗坛,最有影响的邵阳诗人,古代当属胡曾;近代当属魏源;现代当属石民”之论。而胡曾是邵阳县长阳铺镇秋田村人,所以说邵阳诗歌的根在邵阳县应该是确凿的。
自胡曾以降,邵阳诗歌已呈现出根深叶茂的态势了。还就邵阳县来讲,邵阳县诗歌史上也曾出现过三次诗学高潮。一是唐代胡曾的咏史诗;二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以车氏为代表的诗学现象。第三次,我认为当属以李青松及其创办的《哲理诗刊》为高潮。
现在看来,邵阳县这片黄色土地似乎从来就不缺乏爱和艺术的基因。新诗的火种是谁带进这一方地域的,我无从考证。我知道,昔日的文学青年李青松带着他卑微的理想,在异常清贫的条件下回到家乡创办《哲理诗刊》时,他近乎疯狂的壮举,曾经在这个小小的地域引起了轰动。随即,这种轰动效应也逐渐漫延开来,并在中国诗坛掀起了不小的波澜。诗人李青松也不负重望,使邵阳县的诗歌,完成了格律诗到新诗递进的历史性转身。作为青年诗人的李青松,也凭借其出色的文学天赋,得到了冰心、彭燕效等诗坛前辈的赏识。其创作的长诗《我之歌》,则让他成功跨入一流诗人的行列,从而与海子、戈麦、骆一禾等并称为神性诗人代表。虽然,李青松因某种机缘,看破红尘、进入佛门、带发修行,放弃了在诗歌领域继续掘进和探索,但其在《青年文学》担任诗歌主持期间,和他此后在北京创办的大型文学丛刊《新诗界》,还是为中国诗歌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值得推崇和效法的。
而从地域角度来看,李青松在邵阳县诗歌史上,也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的。就新诗艺术而言,李青松的“哲理诗”和“神性诗”在中国诗坛所取得的成就和影响,在湖南现有的诗人队伍中,目前恐怕尚无人能及。
这样讲,可能有很多人不服气,其实很好,邵阳人就应该有这种不服气的霸气;不是说邵阳地方此后的诗歌创作就毫无可言之处了。相反,我觉得邵阳地方的诗歌,在李青松大师归隐之后,进入了一个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的多元时代。
基于纷繁多杂的原因,邵阳县诗歌写作者的风格难以类分。所以,我想把“夫夷诗群”分成“坚守本土的”和“漂流异乡的”两类来加以概述。这样讲也不是有意要对“夫夷诗群”加以分割,其实,这是商品经济的洪流造成的时代差异性,我只是明显地感觉到这条分界线的存在而已。
在坚守本土的诗人中,伍培阳和刘毅翔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之一。从认识诗人伍培阳的那天起,我就发现他诗风稳定、个性十足的特点。总体印象,伍培阳的诗短小精焊、没有纷繁的意象,但又以意象取胜,往往极其常见的几个意象出现在他众多的短诗里,读来也不会觉得重复和腻味。这也正是他诗歌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从伍培阳众多的诗中,随便挑一首,我都能一眼认出的话,那另一个邵阳诗人刘毅翔的诗,我就无法识别了。因为刘毅翔的诗无定数,好像无时无刻处在变化之中。他的诗不仅诗风多样,气象万千,而且诗人总喜欢把个人的气味隐蔽在诗的纵深处。所以,读者往往寻觅不到诗人的情感轨迹,但又能轻易体悟出诗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对事物认识所产生的情感依托,以及对人类命题思考的踪迹。这也是刘毅翔的诗有很强的乡土气息的原因,但从本次所选的《春天的体温在逐渐上升》《假若虫鸣从此消失》等诗看,亦可见出诗性的宽度和诗思的深度。
这一点,到了常年漂泊在异乡,现定居东莞的青年女诗人蓝紫哪里,就开始升华为“疼痛诗学”了。还这一诗思概念的提出,不仅是诗人个人造诣的体现,也有时代成分这个重要的关联因果所致。当然,这与诗人漂泊的身份和底层的生活体验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蓝紫的诗除了拥有女性的轻柔、细腻外,还笼罩着一层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家国情怀,但其诗中所描写的疼痛和忧伤,也总是在你感觉温柔的时候,尖锐地触及人类的灵魂和时代的伤痕。
作为常年漂泊在外的诗人,打工诗歌几乎都体现出了时代的共性:“伤痛”。但与蓝紫有所区别的是,艾华林的诗就粗砺多了,诗人的情感似乎太过奔放了,其早期诗歌也多流于诗意的抒情和情感的宣泻,因此,艾华林的诗还应往纵深处开掘和探索。另一方面,在与传统的对接和延续上,另一个漂泊异乡的诗人张亦斌可能走的坚实些。同样的,到了坚守在本土的诗人毛四清哪里,这个既写小说又写诗歌的人,他的诗则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和反思意味。这一点,他的小说表现的尤为突出和明显,诗歌次之。
在邵阳众多的诗人中,也不乏诗歌评论家。萧雨风就是这样一位既写诗又擅写评论的人。尽管他的诗并没有像一些评论家一样,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诗歌写作。相反,他的诗歌颇为感性,还他和陈惠芳、杨林等诗人互动,足可见出诗人的心性和情怀。
若要说情怀,坚守在夫夷大地上的诗人吕颂文则表现的颇为不俗,写诗不久,其诗歌才华就显露无遗,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吕颂文的诗不仅注重抒情,还侧重于叙述。其反应乡村变化的诗往往通过几句散淡的文字就传递出深邃的意蕴,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同样的,另一个让人产生丰富联想的诗人则是张泽欧,用诗人陈惠芳的话说,张泽欧是一个摇着带有木舌的大铃,且歌且舞的人。至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诗人和他的诗一样,具有一种内敛美。张泽欧的诗我读的不多,但从我目前的阅读来看,张泽欧的诗意象绵密,灵动性强,其海阔天空的想象往往也寄托了灵魂的思索和拷问,因此他的诗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深邃度。
可能是经常在一起交流、探讨的原因,诗人们互为关联,又相互影响,因此,坚守在本土的诗人们,其诗歌呈现出共同的旨趣。这一点女性诗歌中体现的更为明显。像蓝紫在《浅吟低唱的情怀》一文中,评论肖景儿的诗一样。我觉得叶子、尘子和肖景儿等女诗人的诗作中都清晰地显现了湘女特有的秀丽容貌和真诚的品行;这种真诚的品性随着诗意的流淌,穿透了她们的文字和心灵。所以,叶子、尘子和肖景儿的诗往往都呈现出灵动、轻盈、飘逸的质感特点,还她们诗作中流露出来的乡愁和忧伤,也明显地散发出一种令人迷恋的“湘土”气息。
前面我大致介绍了“夫夷诗群”的成因和部分夫夷诗人的作品。但因版面有限,众多的优秀诗人就不在此罗列了。就当下邵阳地域性的创作态势而言,根深叶茂的“夫夷诗群”也越来越有气象了。若“夫夷诗群”在某天突然崛起,应该是期许中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5-3 09:37 | 只看该作者
邵阳人才辈出。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5-3 10:03 | 只看该作者
月之影 发表于 2015-5-3 09:37
邵阳人才辈出。赞。

谢谢之影。多关注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5 15:19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