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性”,可谓仁志不一,但是有一点大概是大家基本认同的:给阅读者以共鸣和遐想。
至于其他——诸如语言的美感、节奏,以及诗歌本身所构建的意境等等传统的诗歌特征在新诗不断演义的当下反而被不断征讨、指责、怀疑、批判。
那么是不是只有诗歌才有“诗性”呢?只有“诗性”才是诗歌的主要特征呢?我以为答案是值得研究和商榷的。
我的一点陋见是:只要是文学作品、甚或是文艺作品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具有诗性的。不是有很多人这样感叹:这样的生活多有诗意啊!这个作品像诗歌一样迷人!听这个曲子那么诗意盎然!即便是一个修鞋匠,他敲打鞋钉的“帮帮”声也是充满诗性的!
那么,诗歌(散文诗)是不是一定要有诗性呢?要的。但是这里的“要”的形式是有讲究的,有说法的。她是欲拒还迎、欲说还休,是抛弃之后的疼痛,是隔断以后的牵绊。诗歌的传统美学在于修辞、叙述、节奏、音乐,而现在,是要背离和削弱。诗歌不仅仅是歌者的行吟,也是担夫的叹息,也是献媚人的“亲切微笑”。
诗歌其悠久的历史所形成的传统不可谓不强大。但是,多少统治者已经远远的离开的地球的表面,而只在地下安眠,何况在文明之后的“诗传统”呢?
所谓“界定”,本身就是不确定。盖棺真的可以定论?
今天是你的,明天可能是我的。
今天在河里游,明天就有可能在天上飞。
文艺(包含文学)作品最宝贵的就是自由和不羁。是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是作品而不是作业。是一种有价值的声音而不是床第间的欢笑。她最大的荣耀是你看到的就是这个人!而不是其他。
而且,一切都在改变,都在变化,都在发生又都在消失。一切在完成当中,一切又都未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