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玉米的歌唱+ e- M$ I& y, z
——崔显实和他的诗歌
: ?$ u% }& n2 T6 Z; T吕金华
9 o" ~* s( j6 J' o/ R' o% N6 q0 u# a* I
耕种几亩土地,养着一个女儿,清早踏露下地,傍晚荷锄归家。或者,去一家企业上班;或者,和村里的男人们一道外出打工。主要的责任就是挣钱养家。这是崔坝农民崔显实的日子。5 {1 |! C$ {0 C) W1 H* O8 Z% c
这样的日子是清静的,辛苦的,还是贫穷的。土里刨食,日出日落,这样的辛苦和贫穷,在青壮劳力逐渐外出打工的背景下,又多了一份空落落的孤寂与凄清。很多留守的和外出的人都没有时间去体味这个味道。
+ `% d( c' I; U4 c 显实是深味这个味道的。% k9 V3 D" Z2 u. X5 v3 r
在农田里劳作,更多的时候在镇子上一家企业打工,每天都骑着摩托从葱绿的抑或是萧瑟的山弯田野间的机耕路上往返。清甜的风抑或是寒冷的雪,构成他生活的背景。这个奔走在乡间小路上、在田野里劳作的农民,面对生养他的大山厚土,一路奔驰,一路将生命的体味化解成诗歌。2 F8 A- V: k+ z" Y R/ D6 `
扛起锄头种地,放下锄头写诗,这样的生活已经十多年,十多年里,他的作品在《民族文学》、《湖北日报》、《湖北诗歌现场》、《恩施日报》、《恩施晚报》以及《女儿会》《清江》《巴文化》等报刊杂志上持续发表。在恩施州诗坛占有一席之地。* H- f& C# L7 V0 w
显实的诗歌,朴素简练,却意味深长。一方面写乡下物事,一草一木入诗,一枝一叶关情,成为他诗歌的亮点。“祖祖辈辈习惯阴历的屋檐/遮挡的风雨岁月/吃惯了苦难就没有苦难/守住了寂寞就没有孤单”(《阴历》)。这是传统的坚韧,也是生命的真谛。在另一首《吃家乡的米》中,诗人从食物的咀嚼中,感受自然的恩赐:“吃家乡的米/总是小心翼翼/怕丢失了父老乡亲的背影/……感知了稻谷的语言/感触了稻米的肌肤/我把它搬到方格纸上/变成我的一首诗歌”(《吃家乡的米》)。在这里,山村的四季变化与饮食起居都与诗歌发生着深刻的关联,或者说是人的情感就像这大地上的土豆、稻谷、玉米一样,出于泥土,而化为诗歌。另一方面,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往返,打工者的步履更多地回望乡村的纯净。“喧嚣的车声陡然静下来/一片蛙鸣/射穿玻璃/扑进我的耳朵/没想到,真的没想到/在这急剧长大长胖的恩施城/能与你/水淋淋的邂逅/……/城里虽有害虫/离开绿油油的水稻/你能去保护谁/谁能在你舌尖的呵护下/谁能在你干净的歌唱中/酣然入睡 ……/但愿你只是匆匆过客/你会沿路返回/去和禾苗/脚踏实地的恋爱/门当户对的嫁娶/……”(《邂逅一片蛙鸣》)。城市的文明对于像一只青蛙的他来说,最好的去处就是回到山村,回到田野。诗人对乡村的热爱纯净热烈,闹哄哄的城市对他来说无法也无能扎下根来。在另一首《走在清水走廊》中,这样叙述与一位朋友的相遇:“……我和他逆江走在清水走廊/他是城里人在我的家乡工作/我是乡里人在他的城里打工/黄昏的游人开闸的水/只不过有的顺流/有的逆行 /我和他谈着有油有盐的生活/有时侧身有时站一站/就像两滴水/在夏日的清水走廊流动/偶尔三两朵鸟鸣从树葱绿的发髻/滑落”。两相映照,诗人对于生命的状态,城市与乡村的交错,以及热烈背后的失落,正是这个社会转型期人们最为隐秘的情感。
, f; `8 s! n( b9 k E* L# y 显实还有很多作品,涉猎深藏在乡村民间的民族文化,吟咏物事,可以从他对自然、社会、生活的深深的爱,了解这个靠土里刨食、靠打工养家的地道农民对生活的期待。也正因为这样,在日渐寂寥的乡村,显实的生活是丰富的,内心是充盈的。所以,他乐于用诗歌装点生活:“我在乡下写诗/爱我的人躬身劳作沉默不语/我爱的人伺候庄稼如同儿女……”(《在乡下写诗》。这是他生活的状态,也是他生命的状态。) n: O# g8 Z( M' n
和显实相交很多年了,每每想到青翠的大山和层次分明的田野,便想到显实,想到他的诗歌。就听到他放下锄头之后默默地吟诵心中的诗句,我知道,他的诗句,就是一些意境高远的庄稼;他的声音,就是一株玉米在歌唱。2 Z- ^9 \3 r% N$ S. L$ ? [
2 ~& A2 O9 f- p! ^6 W
2015.6.12
^+ \" G/ j, w8 `9 n 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