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9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吉丁:纪念艾略特逝世50周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11: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小吉丁:纪念艾略特逝世50周年

  据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07月20日 “山那边是座什么城市,在紫色的暮气中开裂,重建,爆炸,尖塔倒倾,耶路撒冷、雅典、亚历山大、维也纳、伦敦,虚幻。”多年以后,西方现代派诗歌开拓者、194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艾略特(Thomas Eliot)的《荒原》(The Waste Land)以其独特的“文学想象逻辑”,依旧感染着大批读者。

  今年是艾略特逝世50周年,英国艾略特学会(T S Eliot Society of the United Kingdom)于7月18日在小吉丁镇举办2015年艾略特文学节(T S Eliot Festival at Little Gidding 2015)。这一天,艾略特研究学者、读者用配乐诗朗诵、书展、演讲等方式纪念这位伟大的英国诗人,重温他身后难忘的文学记忆。

  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

  艾略特曾以“革新现代诗”的卓著功绩而成为诗歌现代派运动领袖。然而,这位公认的风格前卫的先锋诗人,却认为自己事实上是“文学上的古典主义者”。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艾略特文集》主编陆建德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种“古典”事实上是一种新旧交替的“新古典”。艾略特文学思想有保守、传统的一面,也有激进、创新的一面,二者的结合使他的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他继承了过往的英语文学传统如维多利亚时期文学、浪漫主义文学,并接受欧洲大陆尤其是法国新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他独具的创作风格。法国19世纪象征派诗歌先驱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对他有很大影响。以往城市里平庸的景观难以入诗,而在艾略特笔下,却成为在平庸中发现新奇的文学新方向。他意识到,现实主义笔法可与诗人的奇思妙想相得益彰。他十分善于捕捉生活的声音,并暗含着一种对缺乏精神主导的生活的批判。

  艾略特对现代诗学发展的一大成就是他重新定义玄学诗。《荒原》出版前,正值现代主义文学运动前夕。著名诗人庞德在编辑该作品时说:“1890年至1910年期间英国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对济慈、华兹华斯等人作品的糅杂混合及粗制滥造。但《荒原》寻求的是一种从世纪之末诗学传统中脱颖而出的新式表达。”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马德琳·卡拉汉(Madeleine Callaghan)在采访中说,从史诗到抒情诗、戏剧诗,艾略特的诗句形式多样,舒展自如;从古罗马时期的布匿战役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他的诗句穿越古今,思维跳跃。把看似衔接突兀、甚至毫无关联的场面及意象拼接起来,在难以捉摸的暗喻中,与时代同仁及历史先辈们进行心灵对话,是艾略特诗作的重要艺术特色。

在《荒原》中,叙述者、意象及风格的不断转换,令读者目不暇接。然而,卡拉汉强调,这种跳跃性并不意味着不和谐,相反,艾略特在该诗中用超凡的艺术手法将这种跳跃性加以适度控制,在看似混沌的乐感中寻求着和谐之美。在诗句的字里行间,意象本身的冲击力,通过精准的烘托,愈发显现出生命力。

  诗歌不是情感的宣泄

  20世纪初,时任哈佛大学教授的新人文主义代表人物欧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提出,文学应讲求“纪律性”,即文学应恢复以“适度性”为核心的人文主义传统。他反对想象的过度放纵,呼吁节制情感。这对艾略特创作思想影响颇深。他在《传统与个人才能》(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中写道,“诗歌不是情感的宣泄,相反,它是情感的隐匿。它并非个性的表达,而是个性的逃避。”

  这一点在艾略特“非个人化”的诗歌主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谈及于此,陆建德表示,艾略特提倡诗歌不应过度沉溺于个人感受,应从个人的经验中走出来。他的诗歌像是旁观者在写作,在一种自我的张力中寻求收敛、克制的情感表达。与浪漫主义放纵式个人情感抒发不同的是,艾略特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种“克制的抒发”,是一种感情浓烈过后的平静回忆。

  然而,卡拉汉表示,艾略特一方面试图抽离浪漫主义,而另一方面,他又深受浪漫主义诗人影响,这也体现了他文学思想的矛盾性。对此,伦敦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系教授马克·福特(Mark Ford)表达了类似的看法。福特说,艾略特虽倡导“非个人化”,但他的诗作中不乏浓重的个人化倾向。许多评论家试图从历史哲学等宏大层面来解释《荒原》,认为它展示了战后西方文明的危机和传统价值观念的没落。然而,该诗晦涩阴郁的文风很大程度上受到作者婚姻创伤的影响。艾略特曾在信件中写道:“对于她(艾略特的第一任妻子薇薇安)而言,这段婚姻毫无幸福可言。于我而言,它间接促成了我后来创作《荒原》的心境。”

       影响中国诗人情感表达

  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艾略特对中国现代诗人影响颇深。陆建德说,钱锺书在评论郭绍虞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进化观点时表示,“复古”未必就是“逆流”或“退化”,现代英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也是一种革命。他说,有“历史观念”的人当然能知文学的进化,但是,因为他有“历史观念”,他也爱恋着过去,能了解“过去的现在性”,他知道过去并不跟随撕完的日历簿而一同消逝。钱锺书这里所提到的“现代英国文学中的古典主义”是指艾略特的一些文学主张,而“过去的现在性”这一表达来源于艾略特的《传统与个人才能》一文(此文由卞之琳翻译,并经叶公超润色)。另外,艾略特的诗风为中国诗坛带来了一种“内敛”的倾向,尤其是其“非个人化”的诗歌主张使得卞之琳等人的感情表达趋于超然、克制。

  陆建德补充道,艾略特创作思想的现代性还表现在他不断超越民族局限性,对外来文化持开放包容的态度。《荒原》里有不同语种的引文,全诗以梵语结束。作为文学上的多面手,艾略特继承了古典主义,开拓了现代派。即便是多年后的今天,他的诗风依旧持续影响着当代诗坛。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 白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5-7-20 15:57 | 只看该作者
著名诗人庞德在编辑该作品时说:“1890年至1910年期间英国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对济慈、华兹华斯等人作品的糅杂混合及粗制滥造。但《荒原》寻求的是一种从世纪之末诗学传统中脱颖而出的新式表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7-20 23:39 | 只看该作者
肖振中 发表于 2015-7-20 15:57
著名诗人庞德在编辑该作品时说:“1890年至1910年期间英国的大部分诗歌,都是对济慈、华兹华斯等人作品的糅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5-8-17 2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5 14:38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