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明月清风 于 2015-7-27 21:05 编辑
1、明月读诗:不期而遇戳痛谁的眼眸
《不期而遇》
文: 辛波斯卡
我们彼此客套寒暄,
并说这是多年后难得的重逢。(起
我们的老虎啜饮牛奶。
我们的鹰隼行走于地面。
我们的鲨鱼溺毙水中。
我们的野狼在开着的笼前打呵欠。
我们的毒蛇已褪尽闪电,
我们的猴子已摆脱灵感
我们的孔雀已宣布放弃羽毛。
蝙蝠——距今已久——已飞离我们发间。(承
在交谈中途我们哑然以对,
无可奈何地微笑。 (转
我们的人
相互都不会交谈(合
好诗,大都轻描淡写,在不紧不慢中,引领我们一步步抵达,看见一首诗的魂,这是看诗友发的帖子涉及的一首诗,忍不住也想说一说。这首诗有几个关键词:客套寒暄,多年后后,我们的 哑然以对,无可奈何,微笑,不会交谈。就是这些词与重逢太不相搭,脱节,叫人把不期而遇的喜悦,打上疑问。 当我们读完这首诗,诚如文本里的“哑然一对”,重逢并不是没完没了说不完的喜悦,激动,反而多了一份尴尬,纠结,失落,无奈。
在这首诗里,诗人似乎什么也没说,只是一味地陈述叙事,实际是在玩言外之意,好像一向直白的西方人偷学借用了我们东方人讲话的表达方式,这是诗的艺术,是在改变的不能言说之痛。而一句句我们的似是罗列的镜头,像西方电影蒙太奇表达方式,这是情节的呈现,在不停地变化呈现的对象呈现着种种发生的蜕化,也一次次撞击我们麻木自大的神经,似乎在说活计看出门道了吗?这是多危险的改变。我想诗人的真正意图是在传递我们的善意,我们所谓爱的付出,对生命物种的刻意无微不至的照顾,付出,是它们活得像贵族,完全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会使得它们丧失原由的生存保护自我的能力,当它们根本不需要寻找食物,一切就早早有人替它们预备好了,它们的本能,即生存能力消失,甚至彻底遗忘了自己的长处,这些我们的一串排比呈现的画面,事实,不就是这种效果吗?那么读完是不是戳到内心的痛,此刻是不是悔恨,是不是对人类的极大讽刺呢,没想到保护变成了间接杀手,就像溺爱埋下的后患。那么“无奈的微笑”,是自嘲,也是比哭还难看的笑吧,也可能是西方人特有的在无奈里那耸肩摇头,摊手的举止吧。
“我们的人,相互都不会交谈”,人,也不是真人,我想是我们各自带的宠物吧,也可能随同的人仆人,自然主人说话无插嘴权力,不交谈,生活已经养成了一种习惯,或者说自觉遵守某种约定,也或者说听得人,已知一切晚已,是说什么都晚了,只剩沉默了。
有时候我们自以为是的行为,可能是偏激的,可能是伤害的,可能是我们不想看得的一面,一切太出乎意料,生命受制于环境,像时势造就英雄,能力有时候就是环境塑造,所以生命生存能力的改变,是环境,寻根问源,我们原本是好意要保护,供养它们衣食无忧,没想到带来另一个负面,我们内心是渴望它们依旧保持自我优势,长处,结果非也。
这《不期而遇》的结果,确实叫人惊魂失措,用一个愕然的表情不足代言。
为什么多年后重逢的人,不兴奋?而是寒暄,寒暄有客气,处于礼貌的态度,不是发自内心之意,这是在暗示平时我们并不联络,联系,所以相逢客气寒暄。这叫人产生一个联想为什么我们之间不联系呢?沟通这么便利?从谈话话题猜测原来我们把时间都花费在我们的上了呢?那么即所罗列的对象,是不是可猜测爱上了和动物打交道呢?一心投放在它们身上了。
这又叫人想起宠物热兴起,对宠物的热爱,是因人与人相处累,为了生存,是人与人关系的紧张,因为彼此把对方当作了对手,不能掏心窝说话,这暗示一颗心的孤独,寂寞,所以重逢的这题,没说想念,把谈话的话题全放在自己这些年熟悉的事,。
从文本里,这次偶遇,我们都不是单独一个人出行,一定是带着各自的宠物,所以有了我们的人不交谈,它们毕竟不是人,自然不能搭讪,各自的宠物都已把自己当做了王,也赖得搭理对方。如果连动物也陌生了,那么人和人的心距和冷漠,我想有多远,有多远。那么人类失去的是什么呢?那么悲剧性显然不言而喻。
题目《不期而遇》,就是借这么一次偶然相逢,把诗人想要传递的声音,传递给世人,把爱寄托于宠物,看起来是奉献一份爱心,好像人和动物是多么和谐,然而当人不是人,动物不是动物,我是说失去自我的本性,人的人性,动物的动物性,其实不是和谐,而是一种悲剧,人必须和人为伍,人和人相处,才是消除孤独的最好方式,人和动物的和谐相处,不是圈养,而是放逐它们回归自然,不以对手对视,允许它们按照自己的生存方式活着,至此。人和动物找到自己的快乐和自信,守住自我。
于2015.7.28
2、读《 山溪曲》
山溪曲
作者:大明定南朱曦
我去山里来,桂花还没开。
踏歌冲浪去,夏天再回来。
这首古诗,一读就叫人欢喜,没设任何典故,用现代话语,却演绎一种古韵味道,像小溪清新,犹如炎炎夏日一缕清风,叫人眼前一亮,一读想起了乐天的诗风,明白如话,却又有强烈画面感,仿佛那山溪水是一个俏皮旅行者。
把自己融为自然中,以拟人笔法,也可说是换位的角度,陈述自己,这里山溪变成人,隐藏一个真实的人---变成第三者,轻读这四句好像在回答一个人的问题,好像有人问山溪,你从哪里来,哪里桂花开了吗?你这是干啥去?那你回去吗? 一问一答,即表现了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关注,和好奇,也说暗示一个问题,生命终究还是要回到自己的故园。流浪,出行都是一种暂时灵魂的放飞。这是诗人的自设,自答,也是诗人的一种生活态度。
毕竟世界这么大,谁不想看看,而最后毕竟有行到水穷处,幡然醒悟便能坐看云起时,人生活得是一种心境,并不是刻意为诗而作,诗其实是灵魂升华的羽翼,诗是表象的东西,所给予的境才是魂,读诗不能只看语言,我想还看其中的境抵达哪里,这首诗可见诗人对人生通透。
明月个见,一笑了之。
于2015.7.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