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自我感动与感动读者。有的诗过分写实,停留于具象,应值得注意。诗当然可以写实,也可以低处着眼,但诗歌本非“池中物”,必须让她起飞到灵魂高度。写日常,也应该考虑虚化,思考普适旨归。
例如:有的诗写针对自我痛处,切开或抚慰,但必须顾及共鸣可能性,以感染他人。就像流感凭飞沫弥散,对讲机靠波幅,病毒或需要接触,但荷花的例外亦众所周知。诗歌如花播洒香气,蜜蜂喜欢,人也喜欢。精神伤口与疤痕,原由决定旁观者扫视、刮目抑或闭眼。
二是常见题材与诗性“缝隙”。应该学会找到。诗即使挖掘了几千年,即使矿藏依旧,也可开发、提炼新材质。即使每片树叶都有几个诗人盯着——俄罗斯人忒吹牛,中国人也只是有过每个县出个郭沫若的一阵子,还是大跃进。即使有人人皆诗人那天,创新也会层出不穷,永无尽期。诗永远写不赢,一定的。
如:海被写滥,依然有缝隙,关键是你得比缝隙更细。“今宵梦醒何处”已是铁板,铁板钉钉子又需要什么?欲写个性诗,必须“你懂得”。
三是研习与门径。如:许多人总想制造“陌生化”引人眼睛发亮,有的做到了,有的没有;千方百计实验,一时、个案的失败,很正常,只要不失望,再换个方式。
有的有句无篇,蕴含不能形成氛围,如琉璃镶嵌在乱石堆的感觉;有的有独特意象但不是个性的;有的仅有空灵指向,尚未抵达。这些应该也是部分进入诗门内的表现,需要考虑整理蕴含及层次关系,张力、悖论与逻辑矛盾是两码事。或者不妨就小诗集训,慢慢扩展。
另外,还要避免诗歌强迫症,忌讳矫情抒写。而关注困顿,忧虑现实肯定是孕育诗心的有效途径,也可能是蜕变更新的必要潜质。
——认真对照张无为教授指出的几点不足,我一一对号入座,觉得自己应该有所警觉,有所反省。更希望有所进步,深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