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明月清风 于 2015-9-13 04:27 编辑
明月读诗,对生命的追问
原诗:
屠宰
文:潘加红
这一天迟早会来
一把弯尖刀的光芒
让一只绵羊的白暗淡
在肚皮处下刀,先掏出肠子
然后羊心羊肝,羊一点点
被掏空。它还活着
胃里还有昨夜的黑麦草,苜蓿
甚至三叶草上的几滴露珠
那么安静,即便几声叫唤
也那么柔软。直到痛苦
被分成无数的小块
这首《屠宰》,以旁观者视觉,深入屠杀现场,刻画绵羊被杀,被肢解,并用特写镜头,翻出胃里的食物,不惜详尽描摹呈现给读者,如亲临现场,引起诸多反思,那些还未来得及消化的草,说明了什么,几滴露珠,几声叫唤,又说明什么,这需要我们回到生命这个课题做一个追问,从而解读诗写目的性。
第一节写一只羊的命运,是遭吃。但在吃前,必先将其屠宰。题目屠宰,即是主线,也是暗示被吃宿命。这节第一句是因也照应题目。正因这个逻辑,由此牵出刀,并借刀白色光芒杀气腾腾,暗示羊遭屠宰死的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同时也在强调一只绵羊白的一无是处,毫无反抗性,并没有刀光芒的防御自保力,暗示绵羊厄运必然。
第二节是写羊遭分割,肢解,掏出它的内脏里的肠子,羊心羊肝,放置一旁,清清楚楚。它还活着,即是交代器官独立,还带着温度,似活着,也是照应胃里食物新鲜清楚可辨,说还未来得及消化,就遭毒手,说明绵羊对自己命运的无知,只知道吃,简直就是一个吃货,所以这里的“活”,并不是指掏空的羊还活着。是说死的突然,好像是吃着吃着就被人杀就叫人吃掉。
最后一节,写羊遭屠宰时发出的几声叫唤,也就是几声痛苦反抗,但也只是随风而过,没几个人能注意,听到。我感兴趣的是诗人在这里做了很好提炼,为提醒人记住那羊的痛苦,用分割的小块意象呈现给读者,像在说切割多少块,那羊的痛苦就有多少,其实这不是羊的痛,而是诗人的痛其不争。
诗的第一句,暗示一种悲剧调子,也许正因这样,对屠宰现场并不感觉震惊,想是早有所料,这种结局。所以全诗读完并没有给人以屠宰的血腥,暴力愤怒,也没有对屠杀产生怨恨,但却有种别样的痛感和失落情绪。使人想起鲁迅所写的《祥林嫂》。这绵羊的命运犹如祥林嫂,可见这首诗目的不是谴责屠夫吃人本性,也不是谴责弱肉强食生存,而意在告诉我们,生命活着必须清楚知道为什么而活,如果不知道生命活着的价值,只是一味地吃着捡拾,活着,那么何去何从,其实就注定了,也不过是一个吃货,最终也必然遭人吃掉,成为别人嘴里的美味,那悲哀也只剩可怜。我想诗人写屠宰,是借羊杀这个话题,引起我们对生命活的沉思。做人要活得明明白白,那么才能避免被人屠宰的宿命。
于2015.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