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诗可以先读后付钱 为了生活为了寻找知音
提起诗人,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浪漫的风花雪月、杯光烛影,在长春的繁华街头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诗人,他叫徐酌,是一位土生土长的农民,历时29年写下百余首诗歌,并于今年1月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鲑鱼》。徐酌说,他愿意将自己的诗集赊给惜诗、爱诗之人,可以带回家先读,觉得喜欢再付钱。
乡土气息与书卷味二合一
12日,在同志街与清华路交会处,记者见到了徐酌。他腼腆地坐在一张简易折叠板凳上,将6本厚厚的诗集摆在一个小巧的铁皮箱上。如果有过往的行人在他的诗集前驻足停留,他便轻声问:“你喜欢诗歌吗?这是我写的,你喜欢的话可以赊回去读,不喜欢可以再送回来,我分文不取。”
徐酌今年47岁,家住四平市双辽农场,家中有十亩地。他脸颊黑红,有一双劳动人民的手,而正是这双看似纹理粗糙的手,却写下了“茶长彩云南,参藏白山北,长江流过千秋美……”这样优美流畅的诗句。如果不是与徐酌长谈,很难想象在他乡土气息的外表下,蕴含着浓浓的书卷味道。
坚持创作的29年苦乐掺半
徐酌只有初中文化,但是他酷爱读书,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充实自己。提起种地能否为创作带来灵感,他笑了:“当代的农民是最幸福的,种地收割都有机器全作业,不挨累,我的创作灵感多数都来自于生活中大家都有所触动的事。”
徐酌从18岁起开始尝试写诗,他平时比较关注新闻和时事,每当生活中遇到有感而发的事,他便忍不住想通过笔端来抒写心中的感慨,经常为了完成一篇满意的作品彻夜不眠。
在坚持创作的29年里,徐酌的生活苦乐掺半。2008年,徐酌的妻子提出离婚。理由是徐酌“不务正业,只知道写。”提及这段往事,徐酌淡然一笑,他说,身处一个诗的国度,他喜欢以诗歌来抒发感情,任何阻力都不会改变他坚持创作的初衷。
赊书为生活也为寻知音
在徐酌摆放诗集的小箱子上写着一行醒目的红字:“全国第一本可以赊着看的书”。
徐酌告诉记者:“我不怕赊书的人既不还书也不付书款,我写诗就是为了让更多人爱上诗歌,我对我的作品有自信,也更信任大家。”
徐酌离异后,独立抚养女儿毛毛。写诗之余,他靠骑三轮车、做搬运工和水电工赚钱供女儿读书。毛毛很支持父亲写诗,在《鲑鱼》出版后曾自豪地带着几本诗集给同学们读,她说:“同学们都羡慕我有一位才华横溢的老爸。”
徐酌的粉丝班毅说:“开始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读徐酌的诗,没想到诗中有现代文学的时尚感与美感,值得一读。”
徐酌每天像上班一样,每天站在人流密集的街头摆上自己的诗集,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收回170余本书款。
来源:长春晚报 作者:何少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