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陶金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杀手改诗会后续-风格流派考(70页700楼)章浅浅(更新至第二部分),下一位子青悠然。

  [复制链接]
46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9:48 | 只看该作者
阿平 发表于 2015-11-22 07:58
还有一首《致大海》,我唯一一首以大海命名的诗,当初是与人意气相争而一挥而蹴,待冷静想剔除斗气的成份发 ...

上周说到“中国人乡土气息浓郁的贵族的抒情诗”,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呢?记得今天好像看过阿平君写的《与妻书》,真不错。西方和中国是两种典型的文化,西方主要是“海洋”文化,而中国主要是“土地”文化。我们已读过大多关于“大海”情节的作品,现在该是读一读“土地”情节的作品了。而且历史证明,咱中国人还挺喜欢这样的。阿平君说缺少海洋文明,没错。但不是一定要补充缺失,我们也可以深掘已有的。上述种种,供思考。。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2#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19:56 | 只看该作者
李文光 发表于 2015-11-22 21:46
“直”与“值”
   独行客

说实话,我喜欢这种来自生活,有“根”性的诗,哪怕它离诗歌还有一段距离。在这段时间,我反复思考了“思想性大于诗性”的问题,我觉得更深的理解是:要用丰富深邃的思想性去补充表达诗性。为什么这样说,是因为其他问题也可以很有思想性,但它们却不是诗。诗,是不能言说的文体,是惟一不能定义的,所以才显得神奇。再读问好诗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3#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02 | 只看该作者
海天苍茫 发表于 2015-11-22 23:57
《十面埋伏》

楚歌是拔出鞘的软刀子。像故乡的月亮

【诗在诗外】【金喜回复】我也喜欢老祖宗的东西,曾以古典故事为蓝本,写过一个虚构的故事《淹城战事》。关键在于怎样让曾经光芒四射的传统文化在现世有新的生命,这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课题。再读一读,记在心里。再次谢谢海天苍茫兄,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4#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08 | 只看该作者
秦梅 发表于 2015-11-23 00:49
有劳陶老师指正,先谢谢了


【诗在诗外】【金喜回复】完全是用文字搭建的立体空间,其中又渗透个人的体验,不失为一首好诗。我觉得诗就应当是这样的,达到心灵的层面后,用诗语去表达,而不用过多考虑确定性的东西。再读,贴合创作背景,倒也有几分画面感扑面而来。问好秦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5#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0:18 | 只看该作者
苦行者 发表于 2015-11-23 11:11
重庆/苦行者

《乡愁》

此乡非彼乡,想时泪汪汪,看时情满殇。2015将终,异乡人又在哪里漂泊?故乡之诗又在哪里漂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6#
发表于 2015-12-4 21:13 | 只看该作者
陶金喜 发表于 2015-12-3 19:26
大厦是怎样造成的,也是一块砖一块砖垒起来的。但是(大家都懂,话风要变了哈),到一定高度是需要技术 ...

谢谢,我学习了,交流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7#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2:13 | 只看该作者
南牖 发表于 2015-12-4 21:13
谢谢,我学习了,交流快乐

谈不上学习
交流快乐
你格局很大,是大诗的基本条件,相信走下去会有更多惊喜

祝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8#
发表于 2015-12-4 22:22 | 只看该作者
@关于风

这样坐着,我以为
我离你很近
在触手可及的那一边
我聆听,微笑,撒娇
太阳窜进屋来
温暖也是
这时候,我就想去打开窗
想放一些风进来

我那样的胆怯
只敢对着风说,“有你,真好”


@关于云

云朵就在你的指尖上
整整一天,我追着它,像
追着山涧的蝴蝶
我就是那个从茧里跑出的女子
夜晚,我歇下来,在它的翅膀上
打开自己的身体
天那么蓝
你的怀抱那么柔软
月亮穿过梧桐树浓密的枝丫
那些光倾泻下来
照着它小小的,害羞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9#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2:23 | 只看该作者
欧小单. 发表于 2015-12-4 22:22
@关于风

这样坐着,我以为

你可来得真及时啊,还有一个半小时闭馆歇业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0#
 楼主| 发表于 2015-12-4 22: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陶金喜 于 2015-12-9 05:49 编辑

暂时将初稿放着,还有很多慢慢添加修改中。。。。。

[喜读好诗] 013期

        酣眠中的“睡诗”何时醒来?
               ——由流派一场小型“改诗会”窥中国诗歌之种种                                
                                                 文/陶金喜

【诗作原文】

详细资料见:中国诗歌流派网《杀手来了!小型改诗会,不怕受伤的进。
》,http://www.zgsglp.com/thread-448783-1-1.html



【金喜赏析】


背景介绍


    2015年11月22日6点43分,只是一个普通得再也不能普通的早晨。我照例伸伸懒腰,从床边摸出手机,打开中国诗歌流派网。无奈,心中突然有一只猛兽窜出来。这只猛兽来源于一些朋友的“讥笑”。大抵的意思是,“金喜啊!你评那么多国际诗坛的好诗,怎么不见你评中国的啊?”这种话不能往深处想,大有“崇洋媚外”的批判声音充斥耳膜。于是,我想来想去,决定“自虐”一回,挑战一下中国诗歌的评论版块,同时又觉得光评论没意思,不能显示意志的力度,所以大概是冥冥之中,灵光一现,开始设立“小型改诗会”,时间严格设定为两周。结果,就有了这一期如假包换的“喜读好诗”。不用多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本期的“喜读好诗”的现实意义远远大于以往任何一期。

    截止到写这篇小结为止,我注意到“改诗会”的帖子阅读量7116,回复量达578。这大大出乎我的预料。重复说一遍:我的原意是设立“小型”的“改诗会”。那么,面对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一时陷入了沉思。

    我相信我离所谓的诗评家还有很远的距离,我相信大家看在我用心的份上,会给我留很多薄面,我也相信大家对这种形式很感兴趣,才会如此关注。我更相信大家是纯粹的诗歌爱好者,进入帖子只有一个目的,学习探讨和交流。但贴近35篇风格各异,水平高低层次不齐的诗作文本本身,和为期两周的紧张的补充、更新,完善,金喜觉得有更深的东西值得我们思考。

     一切都是时势促成的,金喜也是自然的写下如此的“酣眠的‘睡诗’何时醒来?”请看——


正文

一、何为中国新诗

    洒口水和喷唾沫不能解决问题。先不急深究,先看看几种浅薄的受西方奴役多年的认识。第一种来源于分行。这种情况现在大有大行其道之势,仿佛只要分行就是诗。为此,我写了一遍毫无分行的《死亡在浅吟》来印证一些事情。大致行文为:“死亡是一个物种,弯下柔软的身体,伏在叶子的经脉上酣眠……而毁灭,不用深究代谢的机理,是体内,锈蚀的机器配呆钝的手…加工者的歌谣,伪教育家躲在幕后……甚至宠物,最喜欢的边境牧羊犬,鼻子上贴着鹦鹉的羽毛,吠声像水里的炸弹。羞愧,沮丧,经文里钟声报丧——又送来一个垂死的黄昏:太阳火移到膝盖骨,你躺在病床上……报纸上和平与战争一样多……迷恋最后一个,死亡的物种……”。我注意到一些阅读诗歌作品颇丰富的朋友给予了肯定,当然也有人反对。实际上:反对者没有提出实质性意见。如果这是我的一厢情愿,那么我们还有一个方法来确定分行是不是诗?那就是把所有分行的诗歌作品自由的连接或重新断句分行,看看感受一样不一样,如果一样,那说明毫无分行的必要,如果不一样,那就值得深思了。而事实上,分行的误区来源于翻译。中国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学习西方,连新诗也不例外。国内的翻译者基本按照国外的诗歌作品进行文字编排,但不知国外的语言,尤其是英语和我们的汉语有本质的区别。有关这一点,请大家参考语言学的相关的内容,尤其去记住瑞士语言学家弗迪南•德•索绪尔关于语言的经典论述。也就是说,我们最初的分行是徒有形式,是表面的,而慢慢养成习惯的分行,却误以为这是中国新诗的本性。虽然,我们现在有一些优秀的诗人已经注意到这种问题,正在寻求汉语新诗,但受制西方影响和对未来产生的迷途,仍在苦苦探索之中。第二种认识误区来源于经典“教材”。我们可以随时闭上眼睛,报出一大批西方优秀诗人的名字,然后以先入为主的印象来判定一首诗的好坏。我承认,即便现在,我个人还存在这样的问题,我的创作也还存在这样的问题。但文化机理不一样,思维不一样,民族特性不一样,怎么能凭借那些虽然看起来异常光鲜的“教材”为根本呢?这可谓“拿来主义”不彻底的“毒瘤”。在这里不能不提,不能不引起警示。第三,则是关于意象的选取和开拓。我读过一部分中国诗人的“西化”作品,可以称得上比西方那些大师都好,可是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市场?他们思考过吗?大家都读过“水土不服”的故事,怎么就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呢。诸如此类的,不胜枚举。然而,“奴役”中国新诗的不止有西方,还有中国古诗。事物都是变化和运动的,这是基本的哲学观念,可偏偏却有人固守老祖宗的宗典,活像卫道士或者更准确点说,像某一类别的“死诗”的教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诗歌是意识的一类,首先是受社会存在决定的。牛顿打破了原有的力学定律,爱因斯坦继续打破,到了量子力学之后,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每一天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时间空间甚至已经到了第十个纬度(相关内容请自行上网学习),为什么我们的诗歌还是单线条,平面的,静止造境的?要知道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应当具有先锋的特性,可新诗居然滞后社会发展这么多,确实令人惊奇(这实际上也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最后,还要提到当代多元化文化对诗歌的冲击。诗歌不再具有传统的阅读语境和受众的必要性,生存土壤的土质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变化。于是,无论是出于刻意还是无意为之,在市场和自我的艺术创作中,发生着一桩又一桩昙花一现的事件。这是新诗的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危机,说“睡诗”也是无可奈何。而面对这么多的困难和挑战,新诗该何去何从?

    还是要回归的问题的本质,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新诗?我个人觉得,要弄清这个问题,关键在于怎么剖析“新”和“诗”。先谈“诗”。什么是诗,或者说决定诗的本性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把决定诗的本性称之为“诗性”,就像决定一个人的性别的本性一样。如果有“诗性”,我们可以认为是诗;如果没有,我们则认为没有。“诗性”是什么?我们不能像生理学那样,进行解剖,然后卯是卯丁是丁的解说。但我们可以感知,可以形容这种本性所呈现的特性,那就是诗境、诗情、诗意和诗趣。我们甚至更加再扩充的去理解:由必要的结构、韵律和节奏,用语言的艺术和深度的人文思想构建的一个关于诗境、诗情、诗意和诗趣等共同组成的关于诗的存在。虽然我们并不能再次深究,诗究竟是什么东西,但我们知道如果不能呈现那些特征,基本就可以判定,它不是诗。这里我要重点提及一个现在越来越强的倾向,那就是误把分行的思想性强的文体当做诗。这是荒漠化的歧途。试想,思想性最强的是哲学,除此以外,还有优秀的小说,它是诗的本性吗?如果说是,这个世界的诗是不是显得太多了。另外一个方面,如何理解“新诗”中的“新”?回答这个问题,要先回答,如何理解“新中国”中的“新”?“新”是当代,是和我们国家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的,不同于以往的新的客观条件。谁先认识了这些,再进一步引入诗歌,那基本上就可以断定,谁摸准了时代的脉搏。如果说,摸不到时代的脉搏,那么我们也可以进行“破”,也就是将当代的情况和历史进行比较思考,仍然像毒蛇一样盘踞着的显然就不是“新”,而它的对立面就有可能是“新”。鉴于自古以来诗的类别不外乎“风”、“雅”、“颂”,我认为,我们的文化因子里其实早就有了“新诗”的正途。

二、庞大的酣眠中的“睡诗”

    是人口的关系,还是诗歌国度的关系,我们依旧活跃着一批诗歌爱好者和诗歌创作者。我注意到一些杰出的诗集销量仍然保持稳定。比如我手上的一系列《当代国际诗坛》。前两册居然早已不再发售,而我也是通过朋友才寻找到的。这让我想到了一些自怨自艾者发出“诗歌已死”的论调,而其实呢,是因为他们写不出优秀的诗歌,本质上是“优秀的诗歌已死”。本质上,是我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已经没有办法在这样声势浩大的“经济化”浪潮中“诗化”自由的内心了,就更不要说诗人和诗评家了。关于诗歌的锻造历来是残酷的,也正因如此,才显示出诗歌的光芒和璀璨。那么,如果都没有静心搞诗歌创作和评论的人,又何来锻造之说?问题不是我们不需要诗,而是那些漂浮在我们气息以外的真空的诗太多,它们看似美妙动人,实则是毫无灵魂的躯壳,披着华丽的衣裳却毫无生命的血色和律动。而真正那些从内心之土萌生的欲念,甚至是邪念却因为种种社会或个人的原因,成为了庞大的酣眠中的“睡诗”。

三、酣眠中的睡诗何时醒来

    这应当取决于社会客观条件和一种对诗歌本身的信念。前者是必然的,而后者则是偶然的。如果说社会的主要矛盾继续由量变变成质变,引发成“人和人关系的需要”,乃至“个人对自我的需要”,就必然要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而诗歌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出口,它的爆发要靠客观条件去引燃。至于一种对诗歌本身的信念,这一定是苦行者所必需要磨砺的事情。足球队中一定要有核心球员,诗歌也不例外。聚在一起,那不叫团结,有核才叫团结;长得强壮不一定有力,集中全身力量一个拳头出击才更有力。对于诗歌这件事,正像所有的艺术类别一样,我个人觉得是一个人或几个人带动全体的事。我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么自己勇往之前,绝不退让;要么静心等待别人从海底出现。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七日夜一点,初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1 10:1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