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 刊》将 诗 引 向 哪 里?
李 万 修
我对《诗刊》是很有感情的。
1957年1月,《诗刊》创刊,我就订过。25开大小,并有两种版本:一种是切边的,普通纸,又薄又坚,而且洁白。另一种是毛边的,来自鲁迅的“花边文学”?我订的是后一种。
《诗刊》的创刊,轰动了全国。创刊以后,刊发的诗大部分节奏明快,韵律和谐,好读易诵。就如臧克家的长诗《李大钊》,全诗是整饬的,押韵的。
1964年12月,《诗刊》停刊。1976年1月,《诗刊》复刊。复刊后,我又开始订阅。同样是25开,发的诗还是可以读懂的。进入八十年代,变为16开,容量扩大了,但很明显有了方向性的问题。刊发读不懂的朦胧诗,形式自由散乱,无韵少节奏的诗多起来,而且翕演愈烈。到九十年代,这种现象更为严重,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
1986年,我参加了诗刊社举办的诗歌刊授,却总觉得合不上辙,不知道为什么?
《诗刊》一再强调办刊宗旨:正确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但贯彻执行的如何呢?大量刊发抛弃传统性、背离民族性的诗,又何谈“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呢?
我国的诗歌,陷入冷寞,出现危机,处于困惑,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作为诗歌的“国刊”,最具权威的诗刊,中外驰名的诗刊,全球发行量最大的诗刊,全国百种社科重点期刊,“首届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来说,就没有关系吗?可说是有直接的密切的关系!
一种刊物,愈具权威性,也就愈有引导性。二十多年来,《诗刊》办刊走向西化,刊发大量的西化诗,就会引导人们大胆去写西洋诗。这一不良的严重后果,主要责任要由《诗刊》负,负也得负,不负也得负!因为这是客观的存在,无法否认的事实。
《诗刊》的方向错了,必然导致全国诗歌也走向歧路,因为是“国刊”啊!
《诗刊》究竟将诗引向哪里?值得怀疑,应当打个大大的问号! 2002.3.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