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牛道长 于 2015-12-6 11:21 编辑
当代诗创作似乎很繁荣,其实很虚无。问题来自诗作本身及诗作的营销推广,两者相互掣肘,导致当代中国诗文化总是走不出诗作者的小圈子,被隔离在社会生活之外。诗人们在迷惑中创作并自我欣赏。殊不知,在互联网时代,不能快速流通、不能被真实消费,诗和诗人是没有发展前途的,而诗和诗人们对诗的寄望只能被埋没在无形的互联网之上。中国当代诗创作及其发展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风口。改革,总是发生在必须改革的时刻。
诗的发展,本质上就是诗的生产和营销问题,一个是诗作内在品质的提高及其适应当代社会文化消费的能力,一个是诗作的商品价值的发掘、诗作被消费的广度和深度,即其流通性。一个是价值本身,一个是价值发掘,两者紧密关联,不可或缺。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你搞出来东西好不好,好东西能不能卖得出去的问题。这样,就涉及到了诗创作的精品化与诗产品营销的系统化问题了。两者合一,即为诗的价值兑现。
诗的内在价值最直接的判断标准就是适应外部需求的能力,世俗地说,在商品社会,连废品垃圾也能卖出钱来,诗作为一种精神文化消费品怎么会、怎么能不值钱呢?除非诗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现在,诗人们为了出诗集,往往还要贴钱赚吆喝,悲哀莫过如此吧。所以,诗人们应该全面审视自己的创作方法和创作思路了,不要再闭门造车,不要再将诗的创作局限在自我的立场,必须枪口对外。诗的创作必须找准立场,锁定特定人群,对准潜在读者的味口,社会需要什么我们创作什么,潜在人群缺少什么我们满足什么。当然我们讲的满足需要,并不是媚俗性供给,也不是自以为是的强买强卖,而是引领性的、改造性的满足,这是精神产品的一个重要特性。恕我直言,一首诗作不能被认真欣赏,并有可能被广泛流传,只能躲在角落里,然后被清理。。。
兼合价值与价值推广,诗的创作必然存在一个产品定位问题,即你的这首作品是为谁创作的?你要为他提供什么?你怎样才能让他产生读的兴趣,甚至爱不释手,进而在他的圈里子广泛传阅?从读者口味的角度讲,你的作品能为他带来什么?是趣味?是强烈地情感共鸣或抚慰?是哲学性的思想启发?是价值观的引领与改造?是艺术的美感?是文化的提升?是对某种社会现象的审读?还是对人性的反思?亦或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省?甚至是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凡些种种吧,你的创作总要有个目标,总要找准特定人群的关注焦点,人们的欣赏或阅读总是趋向自我性的满足,因此,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你就必须最大程度的摆脱自我性的创作指向了。这种创作取向由于立场的内向性,正好与读者的内向满足性方向相反,它的下场不想可知了。而现在的很多诗作大多倾向自我性的倾诉,这种作品的市场性是很窄的,除非你的这种表达具有相对广泛的共性,有极强的情感共鸣和艺术欣赏效果,如后主与清照的词,然而你能达到吗?
为了提高诗作的传播性,创作者还应特别重视诗作的表达方式,即诗作的形而下的要求,这是非常关键的,是诗的外观,是诗的第一印象。这里主要包括作品的名称、篇幅的长短、表现方式是写意的,还是工笔的等等艺术表现形式和美学要求。从传播学的角度讲,篇幅的长短和表现方式最为重要,轻灵向上,沉重向下,勾勒为上,写实居下,以不可再少为要,非必须即是多余。冗长的作品,不合当代社会的阅读特性。由于诗的创作是个性的不可重复,客观上最是符合现代人个性化的阅读取向,只要诗人们从自我中走出,用心创作符合受众需求的作品,诗的真实繁荣完全是可期的。
诗的传播与推广不仅需要创作者的努力,更需推广者的睿智。由于这个问题,是个系统性工程,在这里我只能轻点一下。建议推广者们摆脱传统诗会的形式,走出诗人这个圈子,走向社会深处,对接特定受众,出版或网站对接教育,把诗作、诗人、及其创作容入影视作品等等。不仅要立足推广,更要普及诗的受众面和深度,最终实现文化、诗、诗人、经营者的共赢,创造中国诗的崭新未来。。。
来自群组: 当代禅诗实验创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