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读诗:致终将逝去的青春
原诗:
青春日记
作者:大荒
翻开青春的日记
去回味每一页蓝天
心中的黄鹤是如何飞去
天外的青鸟又怎样归还?
翻开青春的日记
去回想每一页草原
古老的杏花树依然健在
而昔日的牧童却已经走远!
说不尽的山高水阔
道不完的天长路远
遂翻开青春的日记
望茫茫 而兴叹!……..
写于1992年1.4
对于青春这个话题,每个人都有自己一肚子话要说,说到底是对青春年华的留恋和不舍,这也是为什么赵薇导演的第一部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当年叫座。老实说我也看过,但我并没有觉得拍得多好,选材也很大众话,但是因她选择的机会好,因为当时还无导演涉足这话题,她这一招自然先占据优势,加之这个话题,又是人人都要经历,有人经历过,有人正经历中,还有人将要步入这个豆蔻华年,所以几乎是通吃,加之媒体外围的扇风,这样的作品不叫好都难,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关于青春并不是几个小故事就能包容,也不过是青春几张剪影,所以这个话题如付诸笔下并不好写。但让我惊喜的是,大荒在23年前就对这个难题做了全面诗意抒写,没有人物,似乎也没有故事情节,但我们在他意象里却想起了许多。
诗人借日记,日记给我们留下的什么岁月内核呢?那就是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维特的烦恼了,但又不能对人说,只好交付日记,日记本是青春的影子,仿佛看见一个人挑灯独自写着的画面,也是后来一首《记事本》一夜间唱红大江南北,日记记得是日子,是一张青春的脸谱,黄鹤这个意象的意暗示青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从此回到现实中,回到实实在在的生活里,现实的羁绊时时使人陷入一种矛盾的纠结中,诗人内心想必一直在苦苦寻找归来的方式?这是诗的第一节;第二节前两句重复第一节的抒写方式,在第三句发生了变化,暗示青春一去不复返,尽管春来杏花又开,为什么诗人选择杏花,而不是桃花?继续读下去,原来为牧童埋下的伏笔,又叫人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当年问路指点你的牧童已驾鹤西去,而空留杏树追忆昨天,正和第一节形成遥相呼应,也是对青春华年的逝去的感叹。
第三节,第一二句既是承上启下,又是在说关于青春的事太多了,不能详尽,只能捡取几笔代表,第三、四是诗人发出的感叹,使人不由想起曹操那首《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亦或是逝者如斯夫。
读此诗,读者不觉与自己的青春华年交织在一起,我相信诗人写出了我们每个人心中那份逝去的无奈,但又并不是伤感,而意在提醒我们珍惜华年,因为青春太短暂,稍纵即逝,唯一珍惜,才少一分遗憾,多一分美好追忆。
诗,就是把所想所感记下,但并不是写下所有,而是捡取,所以关键就在取舍中,要取的巧,取的像包袱,一个叠加一个,句子,节就有了一根线穿着了,不仅好看,而且提高了诗的艺术性。此诗细看就可以看到围绕青春,又以日记引入出口,于是使整首整洁化为一体,起承转合,犹如小河流水,一路洋洋洒洒,而达到水到渠成,我以为是一首不错的诗,此外此诗韵律整齐,增加了阅读的朗朗上口。
个见,误读请一笑了之
于2015.1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