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郑立 于 2016-1-6 21:05 编辑
安龙半山亭
在安龙县城外的半山亭,我与张之洞撞了一个满怀。
一篇《半山亭记》,一个十一岁神童的一场头脑风暴,汤汤如画,出芽了一介书生探花,抽芽了一代学政掌门。
古树千红,落霞飞绮,十里清流,陂塘海子,粼粼如诗,拼出了一肩两广总督,挺起了一身军机大臣。
张之洞,一双洋务运动的铁臂,推开了大清王朝三百年闭关锁国的死门。
两尊铜像,穿越百年风云,在我的耳膜上,轰然雷鸣。
幼,尖尖小荷,挥墨嚎歌的稚气?
老,髯髯飞须,高瞻远瞩的老辣?
“树荫穿径月玲珑,花影压阑星错落”,我在“海中天”的横批上,心若繁花。
“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气”,我在张之洞的家训里,流连不返。
奏准废止科举的张之洞,秉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民族工业的奠基人,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从不怀疑自己对国家对民族的忠诚,从不思量后人附会的“晚清四大名臣”的名份。
在安龙半山亭,仍以抱冰之志,翘望着古今。
一段风雨如晦的历史,戴着一副有色的眼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