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菊岭耕夫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重阳无韵诗评【A】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3-7 15:47 | 只看该作者
读重阳《诗坛打假》随笔赋


甘肃•戴笠翁


读重阳论打假启迪灵感,百忙中奉打油无意赋闲。
说实话议假货难以计算,饮假酒吃假药常吸假烟。
假饮料假食品市场常见,真警察真打假真假难言。
用真币买假货提心吊胆,谁又能拒假货保护安全?
假中真真中假无比混乱,造假者丧人性专为骗钱。
打砸抢赌淫贪坑蒙拐骗,越打假假越多不择手段。
商品中真里假难以分辨,文化上假中真怪象空前。
黄色书毒录像经常盗版,贼不知什么是知识产权。
更可笑诗坛上传统改变,谤李白讥杜甫不识屈原。
外国人学华诗访华不断,中国人效洋腔身不出关。
不知韵不识律诗集出版,会分行称诗星今古奇观。
将散文冒诗词改头换面,文不通句不顺故弄虚玄。
不知韵胡哼哼大言不惭,假诗作假诗人似有特权。
上报纸发杂志又上诗刊,大诗赛小诗报专版宣传。
虽则是无读者假诗泛滥,假诗人真评论接二连三。
诗无韵岂是诗成千上万,假诗人获大奖铜牌高悬。
我中华古诗国史超公元,假诗章假诗人失我尊颜。
诗坛上无打假任其混乱,说一个古笑话与诗有关:
古代人初入学诗经为范,先识字后学韵再学对联。
孔夫子论诗词兴观群怨,他言说不知韵无一可言。
暂不说古诗经义意深远,只诗字一个字创造非凡:
言外寺寺外言诗字型见,学成诗留寺壁让人赏观。
有三寺僧曾人幼读诗典,苦吟哦成诗迷广招高贤。
识韵的大诗人奉荣留饭,不知诗入寺院只收香钱。
有氓夫夜投宿求赐方便,小和尚先告他知诗供餐。
鲁鲁夫屎误诗一字错乱,随应承有必多明日我担。
假骚客多食粥半夜大便,厢房锁难入厕磬中周旋。
隔窗听老和尚又问诗篇,才知晓闯了祸有口难言。
半夜里破窗逃只恨腿短,小和尚追出寺难以阻拦。
追问他诗几首告我去捡,若无诗请留下昨夜饭钱。
鲁鲁夫怕追赶回头谎编:供桌上铜磬中不信去看。
老方丈又催问不可怠慢,共几首快妈来让我一观。
小和尚挽起袖伸手去探,老方丈又催问几首几篇?
左一手右一手稀臭不堪,一字差造成了如此笑叹。
些笑话载笑经流传民间,如果是在今天何必作难!
不知韵不识诗自有答案,老和尚岂能识无韵奇观!
有此章双岂肯深夜逃蹿,清早间会老僧还冒诗仙。
此传说真与假令人恶厌,古已有打假者真象揭穿。
如果是在今日有谁去管?任那些无韵者屎与诗然。
无智夫不识韵还怕丢脸,看今日假诗人以此耀炫。
讽刺文真与假老僧常谈,回头来且说说今日诗坛:
我中华古诗国金光灿烂,不发扬有韵诗愧对祖先!
外国人学中诗吸取经验,中国人不识韵苦学何难?
中华诗万世雄传统勿乱,炎黄韵古文明岂能失传!
为国粹为后代不丢脸面,望诗坛速打假枕戈待旦。
最希望假诗人自觉自愿,作诗人应学韵不可迟延。
长短句若有韵依然新鲜,莫断章勿故意颠倒生烦。
应学习老前辈作诗经验,不知韵岂能有新诗佳篇?
毛主席开国赋意境深远,江书记改革诗永驻春天。
三代表造富强世界称赞,科学是生产力智慧泉源。
十亿人跟党走打假除乱,为中华振国威卫护尊严。
倡新韵唱开放凯歌奉献,古诗词新诗章共兴诗坛。

2002年国庆节拜读重阳《诗坛打假》之后即兴随笔于搜奇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3-9 15:13 | 只看该作者
稻草人•无韵诗

中国人认识无韵诗,
也像麻雀认识稻草人一样,
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中国新诗诞生发展了八十年,
中国人民就反复思考了八十年。
要为诗歌的发展定方向,
首先要说清楚,
讲明白什么是诗?
什么是新诗?
然后再鼓励去发展。
否则,
难免引错方向,
走错路。

(重阳JM)

稻草人•无韵诗

    童年,记得秋田里常有稻草人,奇形怪状的,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被风吹得飘摇如仙。据说是用来驱逐麻雀的。秋天,稻谷将熟,但还不到收割时,觅食的麻雀成群地飞往田地糟蹋。为了驱逐它们,农民便用祖传的办法,扎稻草人立于田地间。这招儿倒是挺灵的,麻雀在空中盘旋着不敢落下来。一阵风吹来,稻草人两手拿着的破布,飘动着,挥舞着,就像在驱逐麻雀似的。而麻雀还真地以为是人在驱逐它们,便慌乱地飞走了。但时间长了,那些麻雀竟然灵气地发现稻草人是“死”的,不是活人,无大危险。于是便胆大起来,不管稻草人怎么舞动,毅然钻进农田,迅速吃饱肚子慌张地飞去。时间再长些,麻雀便发现稻草人并不可怕,居然落在它的脑袋上休息一会儿,还梳理着羽毛,甚至高兴地叫着。更胆大的,竟然在稻草人的头上屙屎。到后来,麻雀终于发现稻草人只不过是一捆稻草而已。从此,它们干脆“家”也不回了,就钻进稻草人的腋下过夜了。真是吃饱睡足了,好不快活!
    由此而想到了中国的假诗——无韵的自由白话诗。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长过程。八十年前,中国人神奇地发现了外国分行的散文,并称之为诗而引进到国内。随后,效仿者众,并出了几个大名家。经过几十年的炒作,现已泛滥成灾。现在竟然有人喊:新诗为主流了。然而,什么是新诗?无韵的自由白话是诗么?既然是“话”,又何以称“诗”呢?中国诗史能以无韵的白话为主流么?
    中国人认识无韵诗,也像麻雀认识稻草人一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中国新诗诞生发展了八十年,中国人民就反复思考了八十年。
    要为诗歌的发展定方向,首先要说清楚,讲明白什么是诗?什么是新诗?然后再鼓励去发展。否则,难免引错方向,走错路。
    首先要说清楚讲明白的就是:我们是中国人,当然要讲中国诗。中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无韵不成诗。这是中国诗的根本。没了这个“根”,没了这个“本”,诗就不存在了,诗这种文体也就不存在了。中国诗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出现了如诗经,楚辞,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各种形式。尽管它的形式出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但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节奏和韵律。这就是中国诗歌的本质特征,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独特性,也就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独特性,更是中国诗歌立于世界诗歌之林的独特标志。因此,不管中国诗歌作如何发展变化,其“节奏和韵律”是不变的,否则,中国诗歌就失去了“根本”。失去了根本,就意味着灭亡!那么,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不是就很明确了吗?坚守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独特性,实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不就是中国诗人的历史责任吗?
    节奏和韵律是中国诗歌的命根子。那么,保住这个命根子,不就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吗?那么,无韵诗,即所谓的自由白话新诗者,还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主流吗?还是中国诗歌的发展方向吗?还是中国先进诗文化的先进代表吗?
(重阳JM)
                                        2003.5.21
首发2005年10月《艺苑》总17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3-12 09:56 | 只看该作者

挑战无韵诗

  新韵的兴起,
是中国新体诗的新发展。
挑战无韵诗,
挑战惠特曼,
明确诗与散文的界线,
将诗体改革运动进行到底!

(重阳JM)







挑战无韵诗

    中国诗歌发展到五•四时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白话无韵自由诗的出现,逐渐将中华传统诗词完全地抛到了一边。无韵自由诗的疯狂膨胀到了毫无边际的地步,不但打破了诗与散文的界线,而且连中国语言的语法规则也砸个稀巴烂,完全违背了中华民族的语言规律,无稽地模仿外国语言方式,中不中洋不洋,莫名其妙地弄得怪模鬼样,让外国人也笑不自禁,还自我感觉良好,并大言不惭地叫嚷是与国际接轨。这些假洋鬼子们真是出尽了洋相!
    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韵律是中华民族诗文化的生命。没有韵律就没有诗,就谈不到什么诗文化,更谈不到先进的诗文化。
    自从十九世纪中期,美国诗人惠特曼提出“打破诗与散文之间的形式壁垒”,自恃诗与散文的混血儿便尘嚣世上,把散文分行成诗的鬼旋风便席卷全世界,象瘟疫一样毒害着人们的诗心,污染着明朗的诗空,中国当然也难逃劫数。中国五•四时期的激进青年就是它们在中国的首批俘虏。但明智的诗家们如郭沫若、艾青等都在后来的实践中明辨了方向,回到了民族诗传统。然而,一些在文化大革命中扭曲了心灵的新诗大家们,却又将一批批天真烂漫的青少年引向了崇洋媚外的邪路,经过几次更新换代的洋探索,终于将无韵“非诗”捧上了供台,将祖国的民族诗传统丢进了“旧老古”的角落。
    洋妇人怀抱中的崇物洋巴儿狗,不管它再怎么可爱,再怎么宝贝儿,终究替代不了可爱的婴儿;无韵“非诗”再怎么有滋有味地在音乐的伴奏下装腔作势地朗诵,终究替代不了谱曲演唱的优美的有韵诗。中华诗词自古至今就是在演唱中发展过来的“歌”文化,“韵”文化。“诗歌,诗歌”,诗是离不开“歌”的,歌是离不开“韵”的!事实上,诗就是唱歌的“歌词”,诗就是随着“歌”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唱”的演化而演化的。远古的“诗经”,就是远古人们唱歌的“歌词”的记录,它来源于民歌,山歌,渔歌,祭歌等等。楚辞,不就是“歌词”吗?乐府,不也是宫廷里唱歌的“歌词”吗?,“吟诗”不就是“唱诗”吗?宋词,元曲,不也全都是唱歌的“歌词”吗?戏剧中的唱词,不都是“唱”出来的吗?中华诗词正是在“唱歌”中发展过来的“唱文化”,“歌文化”,“韵文化”。当今有韵“唱词”的繁荣风光,与无韵“非诗”的“无度泛滥”有着天壤之别!
    当今的无韵“非诗”疯狂的泛滥,成堆的诗集和诗报刊,真是“诗堆成山,邪气冲天”。只有“非诗”大家们带领其徒子徒孙们围绕在“诗山”下,一面进行着“新诗死定了”与“新诗还活着”的讨论,一面仰望“诗山”的高大而沾沾自喜。岂不知那只是其圈内的一座“冰山雪岭”,广大人民群众是不会欣赏它的,必将在诗史的发展中冰崩雪融,成为历史的垃圾!
    新韵的兴起,是中华新体诗的新发展。挑战无韵诗,挑战惠特曼,明确诗与散文的界线,将诗体改革运动进行到底!
(重阳JM)
                       2002.7.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3-13 16:04 | 只看该作者

散文诗•苹果梨


记得有一篇
介绍科学家米丘林的文章,
说他将苹果和梨嫁接起来,
产一种既象苹果又象梨的果子,
取名叫苹果梨,也叫梨苹果。

散文诗,不是散文不是诗,
却胜于散文胜于诗。
散文诗万岁!  

(重阳JM)



    记得有一篇介绍科学家米丘林的文章,说他将苹果和梨嫁接起来,产一种既象苹果又象梨的果子,取名叫苹果梨,也叫梨苹果。
    由此而想到了所谓的中国现代诗,很有点像苹果梨的来历:把散文和诗歌“嫁接”了起来。现代新诗大家们很是强调它有生存理由,已被社会接受,而且还活得很潇洒,很发达,很繁荣,并声称已成为中国诗的主流,还要走向世界,要与国际接轨。
    那么,如何理解这一现象呢?不妨先说说苹果梨。据说,苹果梨或梨苹果的叫法是有区别的,而且,也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其实,以梨树为砧木,以苹果枝为接穗,嫁接后的枝叶是苹果的,所产的果子称梨苹果,果形偏似于苹果,果味亦偏重于苹果;而以苹果树为砧木,以梨枝为接穗,嫁接后的枝叶是梨的,所产的果子称苹果梨,果形偏似于梨,果味亦偏重于梨。看来自然界的事物,绝对的纯或平衡是不存在的。因此说,变异还不等于变性,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才是性变,一旦变了性,也就成了性质不同的独立存在的另外的东西了。假如是人与其它动物的“嫁接”,还能美其名曰“人”吗?那岂不是荒唐至极,荒谬至极!
再回过头来说现代诗。诗有诗的特性,文有文的特性。诗与文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诚然,诗与文如果发生性变,诗可以变成文,文也可以变成诗。但诗与文“嫁接”起来,如果是成功的,其结果应该产生一种既具有诗的特性又具有文的特性的新的独立的文体。它既不是诗也不是文,应是与诗与文都属于文体的一种,应该属于另一种新的文体。然而,现代诗大家们却异口同声的称其为“诗”,很显然是“只当诗”了。既然称“诗”,就应该具备“诗性”,准确地说,应该偏重于“诗”的特性。诗的最本质的特性是“有节奏有韵律”,可是它不但不偏重于诗性,反而根本就没有了诗性!根本就没有了节奏和韵律!因此说:它不是诗!几十年来,新诗大家们执意把这种东西称“诗”,并大肆宣扬,称为中国诗的主流,还要走向世界,要与国际接轨。象吹肥皂泡一样地飞飞扬扬,漫天飘舞。是多么荒唐!是多么荒谬!乌乎哀哉!何谓诗?!
散文诗,不是散文不是诗,却胜于散文胜于诗,散文诗万岁!
  (重阳JM)
                  2002.3.2
首发《艺苑》继发《新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3-18 11:16 | 只看该作者


        中国诗坛  三足鼎立


三足鼎立的中国诗坛,
意指以“韵”为根,
“三分天下”。
即当今的中国诗坛
明显的分为旧韵诗,
新韵诗,
无韵诗三大派系。
这三大派系
占据着中国整个诗坛。
尽管它们的势力相差很大,
特别是无韵诗占有绝大强势,
但它们毕竟
各占一部
而不是全部。

(重阳JM)


    中国当代诗坛三足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并且越来越分明。旧体诗与新诗“双轨平行”论,可以休矣!
    三足鼎立的中国诗坛,意指以“韵”为根,“三分天下”。即当今的中国诗坛明显的分为旧韵诗,新韵诗,无韵诗三大派系。这三大派系占据着中国整个诗坛。尽管它们的势力相差很大,特别是无韵诗占有绝大强势,但它们毕竟各占一部而不是全部。
   无韵诗,虽然数量多,势力大 ,占中国现代诗总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但因在中国“无韵不成诗”,所以说它不是中国诗。正因为它不具有中华民族的诗风格而大煞风景。它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们认清它“不是诗”的真面目。“散文分行写”的所谓“诗”不被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民众所赏识,所以说它不得民心。人们的漠视,便注定了它的消亡(或另立名目而被排除中华民族诗歌之外),所以说它“混充诗”的好景不会太长。
    旧韵诗太固守,不适应中国的现时代,所以说它必须改革创新,才有发展。历史上一切复古的活动或运动,都是只能延续而不能发展,或者说只能是至善至美而不能发展与创新。因此,中华诗词如果固守旧格律而不改革创新,是不会有新发展的。
    新韵诗,既摆脱了格律的束缚,又继承了民族诗传统,弘扬了民族诗精神,顺应民心,与时俱进,适应时代;虽刚刚起步,但是新生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前途无量!
    目前,“新韵唱词”是新韵诗最活跃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新韵唱词已成为新韵诗的代表和象征。在人们的现代生活中,一时一刻也离不开歌曲,听歌是绝大多数人们的喜好。而且,唱歌也不再是唯歌星的专业。广大的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早已加入了唱歌的行列。群众性的歌咏活动,亦必将形成浩浩荡荡的歌咏大军,将活跃在祖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各个方面。新韵唱词融会于乐曲之中,飞扬到天涯海角四面八方,飞进了人们的心里,反映了社会面貌,弘扬了时代精神,鼓舞了人们的斗志,充实了人们的生活。可以说,新华新韵的兴起,“歌舞升平”,是中国跨入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标志。   
    一般认为,中华诗词经唐诗、宋词、元曲之后,再没有新的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新诗体出现。然而,“新诗体”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地下冒出来的,更不是某个人“想”出来的。它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在民族文化中孕育滋生演化而来的。它是时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随时代文化的变化而变化的。其实,那个新诗体形式早已出现或业已成熟,那就是“新韵歌词”。中华民族的“诗”文化,实质上就是“歌”文化。从远古到现今,诗歌是“唱”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写”出来就完事儿。把诗歌写出来,印出来,压在箱底就完事儿了,其实是诗歌的一大悲哀!能被传唱(传播)出去的诗歌,才是成功的(至少是幸运的)。传唱(传播)得越广,越久,越好。说明它选择了一个理想的存活方式,它是活的,是有生命力的,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享用品;是社会的容纳品,是历史的垂青品,不单是个人的集存品。
    明、清时代,“曲”的成熟期后,中华诗词被格律化了。这不是发展了,而是固化了。因此,“固化”便成了中华诗词发展的障碍。但是,中华民族诗歌的发展是不会停止前进的,诗史的长河是不会断流的。它将“绕开”格律的“固化”而以自己特有的鲜活的规律继续前进。于是,继“曲”之后,在“曲”的基础上,歌曲,曲艺,戏曲或歌剧等等“说唱文化”很快发展起来,并逐渐成熟和壮大起来。其中的“唱词”由“曲”到“歌”亦渐次形成与发展。全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有民歌、曲艺,戏剧产生和流行,特别是近一个世纪以来,地方戏曲,歌剧等说唱文化迅猛发展。而渐次出现的校园歌曲,儿童歌曲,青少年歌曲,革命歌曲,战斗歌曲,通俗歌曲,流行歌曲,影视歌曲等等,象大潮一样汹涌澎湃。新中国成立后,特别重要的是法定使用普通话后,能用普通话演唱的歌曲,戏剧或影视歌曲,在全国各地各个角落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能听、能懂、能唱。全国各地各个角落,影视普及,“歌厅”林立,网络遍地,新韵唱词得到了最广泛最迅速地传播,歌者象大潮一般涌现。因此说,“歌”(新韵唱词)是中华诗词继“曲”之后发展壮大起来的新韵诗体的最现实最丰厚的基础,具有鲜明的方向性和代表性,是一条主线,是新韵诗体最典型的模拟形式。这是一个勿庸置疑的事实!
    新韵唱词,以鲜明的节奏和韵律融会贯通于传统诗词、民歌和现代诗语之中,以精炼的结构形式适时适度地深入广泛地反映了现代社会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新华新韵在目前最活跃最典型的代表模式和象征。是建立新华新韵新诗体的主体基础,是新华新韵发展壮大的主力军和生力军。
    中国当代诗坛,以韵为根,三足鼎立。无韵不成诗;旧韵需改革;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重阳JM)
  2002.6.3
首发2003年2月《艺苑》总153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6-3-22 17:13 | 只看该作者
也谈诗歌的潮流

中国的“西诗潮”
不是在中国诗的“韵律之流”上形成的,
所以,
对中国来说,
它只是一个特殊的“潮”
而不是“流”,
更不是主流。
因为它仅仅是当代中国
特殊历史时期的
特殊产物罢了。
况且,
“西诗潮”的回落
已是有目共睹的现实了!

(重阳JM)

.

    “西诗”引进中国后,随着崇洋大潮的汹涌澎湃,由一朵欢快的浪花,迅猛发展呈高峰之势。难怪一些新诗大家们高喊着“中国诗的主流”,还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为此,人们不禁要问:何谓诗之“流”?何谓诗之“潮”?
    “流”原指液体沿着一定方向持续的移动。如水流成河,引伸为相继延续之意。“潮”原指海水受日月影响而起落的现象。其喻意为风潮、思潮等。可见,“流”与“潮”是有区别的,也是相辅相成的。
    要论诗之“流”,当从诗之“源”谈起。否则,无源之水将无从谈“流”。那么,诗之“源”是什么?它在哪里?这又要从人类的语言谈起。因为我们的老祖宗,在远古时代首先有了语言,而后才有“诗”的产生。远古时代的民歌民谣,大概就是诗之“源”吧。远古时代的“击掌而歌”、“顿足而歌”及“击节而歌”,不正揭示了节奏和韵律吗?在没有语言符号即文字产生之前的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是什么?曾有多少个“潮”产生,恐怕不会有人知道。但是,那诗(歌)必定是有节奏、有韵律的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否认!所以,诗(歌)在远古时代就已经“流”了千百万年了,也不知该有多少个内容和形式的“潮”产生。但所“流”的并不是其具体的内容和形式,而是其节奏和韵律。也就是说,诗之“流”,当是“节奏和韵律”之流。我们知道得最早的中国诗,当是《诗经》吧!《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那是我们的老祖宗发明了文字之后对远古时代流传下来的诗(歌)的光辉记载。《诗经》里的内容和形式,只是远古时代无数的诗(歌)内容和形式积淀下来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但却把“节奏和韵律”全部地“流”给了我们。因此说,诗歌的主流是节奏和韵律(韵律之诗),而不是内容和形式。也就是说,诗之“流”和“潮”是相辅相成的,是相互依存的。诗的韵律之“流”是鲜活的,永恒的;而内容和形式之“潮”,则是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相对一时的。自远古悠久漫长的岁月中,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之“潮”,不管有多少之多或多大之大,都毕竟潮起潮落,成为浮糟或沉碴,留给了历史。而唯有“韵律之流”,流光溢彩,永葆青春,流过远古,流至现今,必定将流向未来!她永远是鲜活的,永恒的!
    因此,在中国诗之文明史上,曾有过的辞、赋、诗、词、曲、格律之潮,都是在“韵律之流”上、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不同的诗形式之“潮”,从而代表着(体现)中国历史上各个不同时代的诗之主流,直至今日新韵的兴起。所以说,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她才是真正的代表着(体现)中国诗的主流。我们时刻关注着准备着迎接新韵大潮的到来。
    那么,我国在崇洋大潮的影响下形成的“西诗潮”,它的流在何处?流自何处?很显然,它是从外国流进中国的。人们不禁要问:江泽民的“三个代表”之一就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那么“西诗潮”能代表(体现)具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吗?中国人在世界上真正的彻底地站起来了吗?“崇洋大潮”“西诗潮”又意味着什么呢?
    外国诗,它是外国语言所形成的适合外国语音韵律的文体形式,由于语言思维的不同,译者不能也不可能用汉语把它的韵律译出来,正如中国诗的韵律不能也不可能用外语把它译出来一样!中国的“西诗潮”不是在中国诗的“韵律之流”上形成的,所以,对中国来说,它只是一个特殊的“潮”而不是“流”,更不是主流。因为它仅仅是当代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罢了。况且,“西诗潮”的回落已是有目共睹的现实了!

(重阳JM)
                                                                 2001.7.
首发2001年9月《新韵•艺苑》总146期。
转载于2002年7月《中国风》第151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6-3-25 12:01 | 只看该作者
诗体的变化与发展

诗体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化,
这是不诤的史实。
如中国历史上的“诗经”,
是上古时代诗歌的积淀。
后有楚辞,汉赋,乐府,
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格律,
民国新诗,
直至现今的新华新韵,
无不展现着时代的色彩,
生发着时代的气息,
轰响着时代的脚步!

(重阳JM)



   说起现时的中国诗歌,真是五花八门。有晦涩的固式格律,有不知所云的朦胧,有散乱无涯的现代,后现代,还有先锋们的污言秽语……。真不知诗为何物,竟弄到这等地步!被经济大潮、崇洋大潮冲昏了头脑的诗人中,除了不无目的的诗痞诗狂诗疯子,就是那些想在诗路上吃洋荤的大腕们。支个牌子,发个启事,招些学员,只要有钱赚,管他真的伪的洋的,自办刊物发表了就捧,就吹,金字奖牌满天飞,造得诗坛上真诗不多,非诗不少,严重地污染了诗风。
    那么何谓诗呢?诗在中国权威辞书中的解释是:“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句话再简单不过了,再明确不过了,再清楚不过了,再通俗不过了,恐怕不会有人不明白吧!也就是说,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是诗。可是,在当今的现实中,无节奏,无韵律被称为诗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如阴云布空,铺遍大地,简直是泛滥成灾了!真让人弄不懂,古今中外,有节奏有韵律的是诗,怎么无节奏无韵律的东西也叫诗呢?!奇怪的是,尽管如此,却“给一百大洋也不看”就算了,不管他是真的,伪的,洋的,任其“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吧!自由嘛!百花齐放嘛!于是,指鹿为马便成了见怪不怪、习非为是、习以为常的现实了!  
   “西诗”被中国效仿,无可非议。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是必要的,这也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必然结果。可是中国人模仿外国诗,只模仿了皮毛形式,并未全吸取其精华,起码没有理解外国诗的韵律之美,使国人认为外国诗就是没有韵律的诗。其实,外国诗也是有韵律之美的。这也许是不懂韵律的笨拙的译诗者给国人造成的灾难吧!或是因为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外国诗的韵律美不能用汉语文字翻译过来,正如中国诗的韵律美不能用外文翻译过去一样,因此造成了国际性的大遗憾!
    中国诗坛的另一怪象是泥古不化的所谓古声古韵。现时代普通话的推广,南腔北调的中华民族语言,已被普通话规范化了。声韵的变化是自觉与不自觉的事,是自然转化与教化的必然结果。君不见,任何形式的古声古韵的诗文,或是南腔北调的汉语,都在当今的简化汉字中传播,都在普通话中讲说。因此,声韵的转化是必定的。那些泥古者的固化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做不像的。大家都知道北京举办的唐宋名篇大朗诵吧!千百年前古人的名篇大作,到了今天,有谁还能用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表达出来?活生生的现实显示,哪一篇不是用普通话朗诵出来的?是吟?是念?是唱?哪一篇离开了现代声韵?千百年前死人的大作如此,当今活人的大作又怎么能回到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中去呢!铁的事实证明,不管怎么用所谓的古声古韵作诗为文,在现代化的今天,都难免被现代的语音韵律所感染,不但要用法定的简化汉字来刊载书写,还要用法定的普通话来诵读讲说。即使用南腔北调的方言来读,也逃脱不了现代语音的渗透,怎么可能保持所谓的“古声古韵”呢!更何况,现代人中有几许能说准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是个什么样子?更何况,古时代的中国语言也是南腔北调,方言繁杂的。所谓的古声古韵,不外乎是指古书中所记载的北方语系罢了。请问,有谁能说准当年李白的口音语韵是什么样的?正如现代的广东人,上海人,或者江淅人说不准普通话,不是很自然的现象吗?那么,现代人怎么能弄准古声古韵呢?我想,就标榜为“古韵新声”的大家们也难免自我尴尬,既是“古韵”又怎么会是“新声”呢?大概是将“韵”古化了,而唯独将“声”近化了吧!真不知他们将“古韵”和“新声”是怎么分开来读的?又能读出怎样一个情景来!所以,就诗词来讲,形体可以不变,但声韵却是必变的!因为古典韵书中所标注的那些字,到现今多已演变成现代语音了。即使有些字的古音与今音完全一样,也只能是今音而不是古音。如果真有现今还活着的千岁老人,那他只能是今人而不是古人。因为他不是与世隔绝的死人,而是与时代同步的活人,因为他已经演化成今人了。因此,现代人用现代文字所作的古体古韵也好,固式格律也罢,不管怎样地标榜所谓的唐宋风韵,都不外乎古体新韵,或新韵古体。在现代化的现时代,纯正义意上的古声古韵是不存在的。即便偶成,也只能算作赝品古玩罢了。
    诗歌是有时代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诗体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诗体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化,这是不诤的史实。如中国历史上的“诗经”,是上古时代诗歌的积淀。后有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格律,民国新诗,直至现今的新华新韵,无不展现着时代的色彩,生发着时代的气息,轰响着时代的脚步!
    新韵代表着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具有无限生命力!   

                                                  2001.10.  
首发2001年12月《艺苑》总147期。
转刊2003年1月《文学信息报》总260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6-3-29 08:43 | 只看该作者
是非辩

   说起现时的中国诗歌,
真是五花八门。
有晦涩的固式格律,
有不知所云的朦胧,
有散乱无涯的现代,
后现代,
还有先锋们的污言秽语……。
真不知诗为何物,
竟弄到这等地步!

(重阳JM)


   说起现时的中国诗歌,真是五花八门。有晦涩的固式格律,有不知所云的朦胧,有散乱无涯的现代,后现代,还有先锋们的污言秽语……。真不知诗为何物,竟弄到这等地步!被经济大潮、崇洋大潮冲昏了头脑的诗人中,除了不无目的的诗痞诗狂诗疯子,就是那些想在诗路上吃洋荤的大腕们。支个牌子,发个启事,招些学员,只要有钱赚,管他真的伪的洋的,自办刊物发表了就捧,就吹,金字奖牌满天飞,造得诗坛上真诗不多,非诗不少,严重地污染了诗风。
    那么何谓诗呢?诗在中国权威辞书中的解释是:“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这句话再简单不过了,再明确不过了,再清楚不过了,再通俗不过了,恐怕不会有人不明白吧!也就是说,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是诗。可是,在当今的现实中,无节奏,无韵律被称为诗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如阴云布空,铺遍大地,简直是泛滥成灾了!真让人弄不懂,古今中外,有节奏有韵律的是诗,怎么无节奏无韵律的东西也叫诗呢?!奇怪的是,尽管如此,却“给一百大洋也不看”就算了,不管他是真的,伪的,洋的,任其“爱怎么写就怎么写”吧!自由嘛!百花齐放嘛!于是,指鹿为马便成了见怪不怪、习非为是、习以为常的现实了!  
   “西诗”被中国效仿,无可非议。洋为中用,中西结合是必要的,这也是国际文化艺术交流的必然结果。可是中国人模仿外国诗,只模仿了皮毛形式,并未全吸取其精华,起码没有理解外国诗的韵律之美,使国人认为外国诗就是没有韵律的诗。其实,外国诗也是有韵律之美的。这也许是不懂韵律的笨拙的译诗者给国人造成的灾难吧!或是因为语言文字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外国诗的韵律美不能用汉语文字翻译过来,正如中国诗的韵律美不能用外文翻译过去一样,因此造成了国际性的大遗憾!
    中国诗坛的另一怪象是泥古不化的所谓古声古韵。现时代普通话的推广,南腔北调的中华民族语言,已被普通话规范化了。声韵的变化是自觉与不自觉的事,是自然转化与教化的必然结果。君不见,任何形式的古声古韵的诗文,或是南腔北调的汉语,都在当今的简化汉字中传播,都在普通话中讲说。因此,声韵的转化是必定的。那些泥古者的固化是毫无意义的,也是做不像的。大家都知道北京举办的唐宋名篇大朗诵吧!千百年前古人的名篇大作,到了今天,有谁还能用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表达出来?活生生的现实显示,哪一篇不是用普通话朗诵出来的?是吟?是念?是唱?哪一篇离开了现代声韵?千百年前死人的大作如此,当今活人的大作又怎么能回到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中去呢!铁的事实证明,不管怎么用所谓的古声古韵作诗为文,在现代化的今天,都难免被现代的语音韵律所感染,不但要用法定的简化汉字来刊载书写,还要用法定的普通话来诵读讲说。即使用南腔北调的方言来读,也逃脱不了现代语音的渗透,怎么可能保持所谓的“古声古韵”呢!更何况,现代人中有几许能说准千百年前的古声古韵是个什么样子?更何况,古时代的中国语言也是南腔北调,方言繁杂的。所谓的古声古韵,不外乎是指古书中所记载的北方语系罢了。请问,有谁能说准当年李白的口音语韵是什么样的?正如现代的广东人,上海人,或者江淅人说不准普通话,不是很自然的现象吗?那么,现代人怎么能弄准古声古韵呢?我想,就标榜为“古韵新声”的大家们也难免自我尴尬,既是“古韵”又怎么会是“新声”呢?大概是将“韵”古化了,而唯独将“声”近化了吧!真不知他们将“古韵”和“新声”是怎么分开来读的?又能读出怎样一个情景来!所以,就诗词来讲,形体可以不变,但声韵却是必变的!因为古典韵书中所标注的那些字,到现今多已演变成现代语音了。即使有些字的古音与今音完全一样,也只能是今音而不是古音。如果真有现今还活着的千岁老人,那他只能是今人而不是古人。因为他不是与世隔绝的死人,而是与时代同步的活人,因为他已经演化成今人了。因此,现代人用现代文字所作的古体古韵也好,固式格律也罢,不管怎样地标榜所谓的唐宋风韵,都不外乎古体新韵,或新韵古体。在现代化的现时代,纯正义意上的古声古韵是不存在的。即便偶成,也只能算作赝品古玩罢了。
    诗歌是有时代性的。随着时代的发展,诗体形式也在不断地演变。诗体的变化反映着时代的变化,这是不诤的史实。如中国历史上的“诗经”,是上古时代诗歌的积淀。后有楚辞,汉赋,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格律,民国新诗,直至现今的新华新韵,无不展现着时代的色彩,生发着时代的气息,轰响着时代的脚步!
    新韵代表着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具有无限生命力!  
  (重阳JM)
                                                  2001.10.  
首发2001年12月《艺苑》总147期。
转刊2003年1月《文学信息报》总260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6-4-2 09:47 | 只看该作者
“树敌”与“交友”

新韵既树“无韵”为敌,
又树“旧韵”为敌。
因为“新”与“旧”也是一对矛盾。
“新与旧”的对立斗争,
是自然使然,
也是回避不了的。
做学问的事,
容不得半点虚伪,
所以必须面对。
是站在“新韵”一边,
还是站在“旧韵”一边?
这也是一个“善于树敌”的问题。

(重阳JM)





    俗话说:多个朋友多条路。意思是说要善于交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朋友多了帮手多,事业容易成功。可是没听说要善于树敌的,这听起来叫人吓一跳。因为多个敌人多堵墙。树敌太多,路难走,事难办,事业不易成功。这道理都知道,心里都明白,可事实上并非那么单纯,也并非那么简单。因为树敌与交友,是同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是矛盾的对立统一。树敌的同时也是交友,交友的同时也是树敌。
    历史上的成功人士数不尽,哪个不是靠朋友成功的?而哪个又不是与敌斗争过来的?再好的事也有对立,再坏的人也有朋友,这是为什么?因为观念、立场、信仰,追求、理想、知识、技能、环境、时机等等一切因素,都是决定一个人或事成败的原因,也是人们对“敌”“友”概念的不同理解的根本原因。(文中的“敌”“友”是辩证述语,请莫误会。)
    交友,暂且不说,这里就只谈谈树敌吧。所谓“树敌”,并非胡乱得罪人,看谁都是敌人。善于树敌,是说要认准矛盾,面对矛盾,解决矛盾。矛盾是自然的,是客观存在的。矛盾的统一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是绝对的,是不可避免的。
    三句话不离本行,在此就直说诗吧。中国诗是一种有节奏有韵律的文体。自二十世纪初,中国将外国分行的文字当作“诗”引进来以后,经过八十多年的历程,逐渐形成了中国诗的主流,因为它没有韵,不是诗,我们称它为无韵“非诗”。有韵与无韵,是“有与无”的矛盾,诗与“非诗”,是“是与非”的矛盾,矛盾的双方必然要展开斗争。面对斗争的双方,无论何人都要选择一方,站在一方,这就要“树敌”。树哪方为敌?这就是“善于树敌”的问题了。
    诗与“非诗”的问题,尽管很早就被人们认识到了,如毛泽东,鲁迅,郭沫若,艾青等老前辈,都有这方面的论述。但群众性的普遍性的认识还是刚刚开始。现在仍有人承认,有人否认。但不管承认也好,否认也罢,“非诗”“伪诗”的存在是客观事实,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善于树“非诗”“伪诗”为敌并与之斗争,是现实赋予中华新韵的历史使命,是新韵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
    韵,是依附于语言语音的。也就是说,韵与语言语音是相依相附的。语言语音的发展变化必然伴随着“韵”的发展变化。汉语言发展到今天,南腔北调的繁杂语言,已被法定的普通话统一了起来,“韵”也必然地依附于普通话而被统一了起来。那就是普通话韵母四声韵,替代了以前的所有旧韵杂韵,包括“御批圣典”的平水韵。
    所以,新韵既树“无韵”为敌,又树“旧韵”为敌。因为“新”与“旧”也是一对矛盾。“新与旧”的对立斗争,是自然使然,也是回避不了的。做学问的事,容不得半点虚伪,所以必须面对。是站在“新韵”一边,还是站在“旧韵”一边?这也是一个“善于树敌”的问题。
   树“无韵”为敌,交“有韵”为友;树“非诗”为敌,交“真诗”为友;树“旧韵”为敌,交“新韵”为友。它们的“对立斗争”是绝对的,必然的;它们的“和平共处”是相对的,暂时的,永恒是不可能的。但在斗争的过程中,“新韵”则是与“旧韵”为同盟者而联合起来,共同与“无韵”作斗争的,因为“新韵”“旧韵”共同都“有韵”,而这共同的“有韵”与“无韵”当然又是一对矛盾的对立与斗争。
    欲“百花齐放”,必“百家争鸣”。打破中国诗坛三足鼎立的局面,是新韵发展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热闹的一幕!
  (重阳JM)
                      2002.8.20
首发2003年5月《艺苑》总157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6-4-8 09:39 | 只看该作者
罪在鼓吹“诗无韵”

鼓吹“诗无韵”的罪魁祸首,
必遭历史的宣判!
新韵代表着中国诗文化
发展的前进方向,
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重阳jm



中国新诗诞生以后,在外国译诗的影响下,随着自由主义的膨胀,特别是受崇洋思潮的影响,逐渐向无韵自由化演变,最终跌入无韵非诗的泥潭。
有人鼓吹要冲破诗与散文的界线,有人鼓吹要冲破韵律的束缚,主张“爱怎么写就怎么写”。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叫喊:就喜欢这么做,管得着吗?对此,我们也应该大声疾呼:管得着!因为鼓吹自由无度,无韵散乱,让中国的青少年忘韵,忘诗,忘祖,忘族,不知诗为何物,是对青少年的毒害,是有罪的!怎么能管不着呢?!可以说,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华子民都是有责任有权利管得着的!
有人声称新诗形散意不散,意境深远(实则漫无边际)而自我陶醉。其实,形散意不散是散文的独具特征。而诗的独具特征是有节奏有韵律而精短,这是由诗语言的精炼而决定的,诗体是不容许散乱的。特别是韵为诗之根,无根之木则亡,无根之诗亦必亡,无韵不成诗。任何事物都有其独具的形体特征,万变不离其宗,指鹿为马已成为历史的笑谈。
当今,自由无度的无韵非诗,已在中国诗界造成了灾难,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孽!无韵非诗何以有罪?请看令人痛心的活生生的社会现实:当今的青少年不知诗为何物,就连学校的教师也在宣称无韵诗就是诗,这问题就严重了!再看当今的某些诗报刊,无韵诗塞满版面,污染诗风;特别是那些自称现代新诗的大家们,把无韵非诗吹得天花乱坠,金字奖牌漫天飞舞,令人眼花缭乱。视非诗若神明,欺世人之不识诗,真是岂有此理!还大言不惭地叫嚷要与国际接轨。孰不知国际的诗歌是有韵律美的,无韵非诗是无法接轨的。如果要接轨,也只能是韵律美的接轨。韵律美不单是“中国特色”,而且也算是“国际惯例”吧!
有人说,中国的无韵非诗,是学习外国诗。这是对外国诗的扭曲。其实,外国正统的原文诗是有韵律的。由于语言思维的不同,外国诗被翻译成汉语诗时,译诗者没能也无能将其韵律原样翻译过来,使中国人以为外国诗是没有韵律的,这纯属误解。而受崇洋思潮的影响,外国诗的盲目崇拜者只模仿了外国诗的皮毛还自我感觉良好,其结果,崇洋必被洋嗤笑!
无韵非诗是中国诗坛上的一个怪物,它非但不能代表中国先进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还应合了崇洋者和盲目崇拜者的虚无心理,特别是利用了中国青少年的幼稚,无原则地鼓吹自由主义和崇洋思想。几十年来,长期霸占着中国诗坛,已使前一代诗人陷入了无韵非诗的泥潭,迷惘而不能自拔,又使当代青少年不知诗为何物。如此下去,经过几代人的误传,中国必食忘韵,忘诗,忘祖,忘族的恶果!真是罪大恶极!
鼓吹“诗无韵”的罪魁祸首,必遭历史的宣判!
新韵代表着中国诗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新韵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     
(重阳JM)
2001.11.     
首发2001年12月《艺苑》总147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7 04:3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