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陶金喜 于 2017-1-16 07:37 编辑
[原创分享]006期之陈克
思想和儒雅的碰撞
——读陈克的诗
文/陶金喜
【诗作原文】
陈克诗专辑(选15首)
1、寒冬思过
愿意冷,做一条冬眠的蛇
愿意脚冻僵,让出天下的道路
愿意在窗口倾听贫困的风声,只接纳,不复述
愿意在寒夜锁好大地的仓门,不隔山打洞,也不转世轮空
愿意久病,孤坐,减思想的肥
愿意忍痛,蒙冤,放下余生,替他者悲
2、中药铺
想起草木灰,
想起秋天的涂炭,
想起一切枯竭的,却未了的无限事。
皆玄妙。皆有
更小更经验的称量。
在日复衰老,荒唐丛生的身体江河里,
扯一面万山看遍的小旗。
3、韭菜
在霜染地,割来韭菜,
这是否算作残忍。
老太太的手指冻成胡罗卜状,
她蒙霜的刀子,是否残忍。
她在寒风中叫卖,
韭菜快蔫了,这是否残忍。
我有我的善良,
但只能用钱去与之交换,
这算不算残忍。
如果,她不是路边的大娘,
而是我的亲娘。
即便寒冬落泪,
这算不算残忍。
4、微风荡漾
此处安静,形同白纸
屏息住一颗心, 小猫随形蹑足
设若稍存畏惧,或可凿穿无穷孔隙
或大或小,任由昼夜交迭,浮世逐日空翻。
就像此刻忖然面顾的:
浩浩大宇,视野涵藉的仅为窗前一树
多少无中生有,仅见枝叶颤动,
多少未尽之人,交由微风荡漾。
5、将持
总在寂静中带来惶惑
我寄居的这个农家小院
我生着病的这三天,天气也像是某种魔幻
有时是雨,有时是阳光
院落里除了一条叫旺旺的土狗
和一棵不知名的树,几乎空无一物,
我有时看见它们,但似乎是在想象里
但如果需要,还有更多的事情参与进来。
或者,我所见的事物还会进一步削减
6、养蜂记
勿谓焦渴,也勿呈悲喜,
当上苍落下神迹,写作布满规条。
请破解那些隐晦的敌意吧,
空窗在古时,怎样禅解明月,
白纸在现世,怎样抗拒虚无。
环顾人间,草木皆已成兵。
访寻自然,时令春心荡漾。
人们驱赶着,痛斥着一个好色之徒,
一万朵花却欢呼蜜蜂成为釆花大盗。
黄昏的火焰,总在春天秘密燎原。
古老的蜂群在我心中持续归来。
我是隐姓埋名的养蜂人,
洗清语言的针刺,采回纯粹的蜜。
7、核桃
——说吧。说吧。
你来自何方,在那个山林结党
秘密联络点在那棵树上?
重金捕来
这堆核桃,酷毙,帅呆
我先施予柔情,妄想他们像
一群刚刚除却裙衫的香蕉
向我献身呈欢。
或臣服于我,为我所用,
给我补脑,治健忘症。
谁知它们很犟,
个个死硬分子,咬牙,
坚不吐言,毫不服软。
惹恼我,我嘿嘿一笑,吃定它
我动用铁夹子,费着力
一次次给它们用刑,夹击,迫其就范。
它们,终于痛苦碎裂。
久久,我咀嚼着,贪恋着
它们特别有味的肉体。
它们碎裂的一堆壳,被弃之一旁,
仍坚凛有角,对我横眉冷对。
——颓丧。我错爱了一个烈士?
8、时令书之秋后账
生病的人在河边呕吐,河水断流了,他如何"逝者乎"?
恐高的人挤进长假旅行,一飞就跃上八千米高空,莫非想登仙。
犯界的老虎,是俄罗斯的。我们练习打另一只虎,香港学生在占中。
国家地理,统一的意志,在暮晚的炊烟总是模糊的。
蜀中的银杏快落完叶了,刚落座的盖碗茶瞬间凉透。
秋风转身就掉头,跑过黄河去下雪。一片雪下去,就有一个冤屈的人接着。
捕风的人总在传递南来北往,说着东,够不着大象屁股,说着西,拍死一只蚊子。
有人子夜还在刷微博,有人在梦里灌姜糖水,反正寒冬未来,春天还远,正好理一理秋后账
9、断章:端午怀屈子
沿岸无数隔代的灯火,令他反复归来!
星光激醒一万年,皆是他永世的天问,他苍茫的流水,他孤郁的鱼……
呜呼呼,用什么叩问和称量于他枯干的瘦骨,
那楚王拒斥的伤敷散,是流觞飞溅的巨石,剧毒。
——此后的朝代,跟随他生,跟随他死!
我唇齿流散的粽香,追挽不了他的香草。
我腰间佩挂的草剑,是无力无根的虚望。
我所有止于纸符的诗说,羞于告慰与安魂。
我恐于一个俗世节日,翻阅的皆是内心暗涌的形秽。
10、蚂蚁串成一根线
一根针身后跟着一根线
在裁缝铺
这很寻常
今天,为寻找掉到地上的一根针
我得先寻找一根线
地上的线头乱麻纷陈
但这其中的一根
却是多么好看
它曲折,游移,却不折断
它是最有灵气的一根线
它让我针一样锥向地面的目光
瞬间变得柔和起来
11、鸟鸣
一片翠绿的鸟鸣
衔着我来到雨水濡湿的早晨
內心沉睡的一个茧
就这样瞬间被琢破
在接下来的敞亮中
谁不像花ㄦ一样绽放
……这仿佛上帝的机缘
记忆看守着, 已隔着太長的路
就像今晨,鸟鸣虽又重现
但我已是失眠的
石头,自忖已无法搬动
12、低处的阳光
细碎,闪烁,不久留。
弯腰拾不起。
始终在滚动。
但羞于一枚金币的打量。但足生
一只蝼蚁的欢愉。
13、触动
左侧的人还在安睡
右侧的人已经醒来
仅仅隔着一个早晨
他们交付了自身的虚与实
14、城墙
一层层裸露,
除了时间崩塌的,
都还在。
春风一阵阵吹来,
除了死而忘返的,
还在欣荣。
墙头的草,睡死的鬼魂。
蟋蟀的小嗓子
会喊出新滴的露。
天上黑的白的,懒懒的,
墙下的沟渠,投影朝下,
波而复止的,都不跺脚停留。
一千年一万年,头砍了,腰还在;
腰砍了,足还在。
今时不问旧时事,
不触动生死,都还是
活蹦乱跳的。
亲爱的,搅腰拉手,
垫高残缺的城头,望月去。
15、红头绳
剪去焦黑之枝
庭院空阔了
原来几枝不覆青叶的
红海棠
顿时显明
春风来,她们挥鞭纵马
春风止,她们趋于缭绕
可是,我还有惘顾
我想借她们的柔肠
替这几朵
养心琢玉的小梨花
系一根红头绳
【金喜赏析】
第一部分: 两个男人之间的对话
初入流派之时,有人将我误以为陈克先生的马甲,此处,应笑而不语片刻。非也,非也,我非陈克,陈克非我。但似乎有一些共通之处,属于两个男人间的共性,即思想和儒雅的碰撞。当然,此时脸皮可能会掉落一地,恬不知耻的,和陈克碰一杯烈酒下肚。
读别人诗容易,读到诗里难;读诗里容易,读到诗外的人和他的生活难;读到诗外的人和他的生活容易,读到他在这场诗歌洪流中的沙粒难……然而,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读,因为思想对于破坏和重建生活,乃至精神图腾本身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而儒雅,更像一杯生命中的无色无味的茶,啜饮清透,却能捕获到了瞬间的安宁。
于是,就以《将持》为镜面,把两个男人拉入诗歌的语境中对话。虚拟的对话如下:
陈克说:总在寂静中带来惶惑,我寄居的这个农家小院;
金喜说:我体会不到纯粹的“寂静”,实际上,越是“寂静”,声音越是尖锐,内心越是波澜。你将一架肉身寄居一个农家小院,小院不会存在,或者说,小院不会以你看得见的形态存在。它是安身,也在动荡的流浪。
陈克说:我生着病的这三天,天气也像是某种魔幻;有时是雨,有时是阳光;
金喜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孰能无病。病让你孱弱,却让你的思想起立,看见更大的“天气”。魔幻是造物的恩赐,让我们在感官的有限里窥见梦幻和多重的世界。雨和阳光,淡淡的,是病之外的事物,是有限的看见,也是有限的变幻,也是运动永恒的持续。
陈克说:院落里除了一条叫旺旺的土狗;和一棵不知名的树,几乎空无一物,我有时看见它们,但似乎是在想象里;
金喜说:我真担心你的“病”,你沉浸在诗境里,选择做了纯粹的诗人。土狗,树,和空无一物的虚空,造了一个思想的笼子,自恋不得,哀叹不得,挣脱不得,也想象不得。唯有“旺旺”无声的吠声能叫醒,我们此刻的“惶惑”。
陈克还说:但如果需要,还有更多的事情参与进来。或者,我所见的事物还会进一步削减;
金喜说:的确如此,我们把思想架在入世和出世的桥梁上,这一刻魔镜的“将持”,看来还有持续很久,但我已懂,来,干一杯。
如此,陈克和我消耗了一个下午,只为了我们能“更充分的生活”。
第二部分:力量来自何处?
我们每天都与太多的人对话,然而,哪一个才是重要的,或者说,又有哪一个是不重要的。其实,无论怎样,对话最重要的部分来自于与另一个自己,而诗,刚好有这种沉思的品性。我在陈克的诗看到了太多这样的沉思。
“愿意冷,做一条冬眠的蛇/愿意脚冻僵,让出天下的道路”。何为“愿意”?何为“脚冻僵”,还“愿意”让出天下的道路?这让我想起他的《韭菜》。他在《韭菜》里用一种层层推进,兼设悬念的方式,但诗思读起来很自然,去表达了一种大悲释然于天下的情怀。激进派不会喜欢他的诗,因为他的诗读起来保守,看似懦弱,但这只是表面的。
最强的人,不是用拳头说话,而是用思想和语言。割“韭菜”就是那种去除繁杂,用语言的温柔刀剜心的揭示“悲”的共性。最后一句,回归个人,看似拉回自己缘事生情的感慨,但实际上是一种舍弃,即舍弃那个“母亲”的个人形象,去捕获到大众的底层,悲苦的“母亲”形象,怎么能叫人不为之动容。
再说思想。细读《中药铺》,究竟表达了什么?
“想起草木灰/想起秋天的涂炭/想起一切枯竭的,却未了的无限事”,更像一段引出“枯败”、“死亡”的药引子,而这种思想的起点,是“无限事”,即无头也无尾,类似于无法参透极限的小和极限的大。
“皆玄妙。皆有/更小更经验的称量”,说的是药微小的功效显著的粉末,说的是药在秤砣上微小的经验称量,但也是接着首节说的“死亡”后的功能性“重生”。一句“更小经验的称量”试图将这种脑中突然闪过的参悟压缩至一个点,又渗透着哲辩的思想。
末节:“在日复衰老,荒唐丛生的身体江河里/扯一面万山看遍的小旗”,像被压缩后的光,突然爆发出来。身体也是“药”的“土壤”,那“死亡”后渗透出的“灵魂”的晶体,是否是这“荒唐”人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可以重生的宝物。然而,无论荒唐不荒唐,我们还要“扯一面万山看遍的小旗”,继续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提炼出一点有价值的“中药”。精神拓宽之坦然、安宁,借由中药铺那种插小旗子的情形,感受到思想穿透纸背,直抵读诗人的心底。这大概就是中药治本的机理。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诗,内敛含蓄,充满着思想和语言深处的力,而沉浸的力究竟来自何处?我的答案是:无尽的善意。
向善,所以感觉到“韭菜”的残忍;因为善于向善,所以变得深沉,多用语言和思想去解决冲突,而非拳头;因为习惯善,所以有体恤生命鼓面的震动,有温和的儒雅,有常人难以想象的包容,去软化刀子的心。
第三部分:佐以时间的汤料
但是窃不要以为,陈克不会动拳头?“生病的人在河边呕吐,河水断流了,他如何‘逝者乎’?”…“犯界的老虎,是俄罗斯的。我们练习打另一只虎,香港学生在占中”…“一片雪下去,就有一个冤屈的人接着”…“捕风的人总在传递南来北往,说着东,够不着大象屁股,说着西,拍死一只蚊子”…“反正寒冬未来,春天还远,正好理一理秋后账”。
对于善意最大的弊病就是愚昧,而对于善意最大的褒奖就是明辨是非。是要圣人伺虎,还是棒打野兽?最好的办法就是“关笼子”里开化,这是善于善的境界和明道,绝不是麻木不仁的“冷观”。诗和诗人本身不应该局限于有限的语言和思想本身,而是充分触及到现实的语境,伸出撞击读者心灵的拳头。
我曾在《魔局》里写过“九头蛇”的隐喻,世有叫嚣着的喉咙,也有举剑者的寒光,也可能有阴谋者的针孔,但唯独一个冷静的能控制自己思想和语言的深沉者才是根本,因为他将自身的力量扩散至身体的每一个细胞,而诗刚好是这个窗口,被我们窥见。
那么,思想和语言,还在深沉的儒雅里行走,还在时间的演变中,聚集着,唯一的问题和担忧是:是否会因为“累”了,归隐山林,还是会因为无声的“愤怒”,沉没深海?
第四部分:退至心灵茅舍的前进
问题没有答案。中国人的哲学观,讲究易经的演变和平衡。通俗意义上,讲究“出世”和“入世”的起落和平衡。在这个方面,陈克的诗,更贴近古代名士的精神。既体现在对女子才情相悦的激赏上,也体现在对“我恐于一个俗世节日,翻阅的皆是内心暗涌的形秽”的自我淘洗和剖析上。
我们可以吟一吟其中士风之诗:
“一千年一万年,头砍了,腰还在/腰砍了,足还在/今时不问旧时事/不触动生死,都还是/活蹦乱跳的/亲爱的,搅腰拉手/垫高残缺的城头,望月去”。
这也是我最担忧的事。一个民族,士若不关心民生和天下,而融于风月,不是士的悲哀,而是民族的悲哀。所以,我宁愿相信:陈克是退之心灵茅舍的前进。
风兮,扬起
士兮,心落下
雨兮,涤荡
士兮,满目泪,捧一钵土,吻春风
第五部分:烈风、清酒和对话的将持
春风荡漾后是坠落,是平静。我想我与陈克的对话还会继续。
陈克说:“內心沉睡的一个茧/就这样瞬间被琢破”;
金喜说:那只是你忧患的情结结的茧,无解,但善意而美好。
陈克说:“多少无中生有,仅见枝叶颤动/多少未尽之人,交由微风荡漾”;
金喜说:以“不变”应万变,你是树结的菩提,又是游荡人的葫芦,穿过迷雾,思想和语言会代替你说出那些肢解枝叶和风的话。
陈克说:“可是,我还有惘顾/我想借她们的柔肠”;
金喜说:你便是你自己得柔肠,只要你意识到你内心柔软的影子,闭上眼睛看。
陈克说:“始终在滚动/但羞于一枚金币的打量。但足生/一只蝼蚁的欢愉”;
金喜说:甚好。酒有终时,醉有醒时,唯独对话的余音还在耳畔……
只为了我们能“更充分的生活”。
二零一六年五月十五日,晚七时,于通城。
[原创分享]005期之宗小白
知性的力量
——读宗小白的诗
文/陶金喜
【诗作原文】
宗小白现代诗歌四十首(节选15首)
文/宗小白(中国)
1、瓷瓶
你说唯有经历火
才能捧出心底那汪水
我假装没听懂
我假装站在雨里
雨水注满了我
一片叶子是我眼睛
一朵枯萎的花
是我的表情
我假装不会说胡话
假装不会碎裂
假装不会飞
假装我一直就在雨里
从没有经历过火
2、核桃
我喜欢吃核桃
经常会将三四颗核桃
包在一块手帕里
用小榔头轻轻敲击
我这一生犯过很多错误
也弄碎过许多东西
像这样小心翼翼
又准确无误地弄碎一颗核桃
应该不算其中之一
5、脚步
在经过一棵高大的梧桐树时
那悬挂在枝头的果子和飘飞的树叶
使我想起儿时一个小小心愿:
我希望母亲能停下脚步
把包也放在一旁
伸手,为我摘一颗果子
但母亲从没停下过脚步
也不肯将包放在一旁
对于那结在树上的果子
她总是看一眼,又匆匆走过
就像我现在这样
7、扣子松了
扣子松了
在春天
她身体的花朵
反而
有点枯萎了
她把文胸拿在手上
看了又看
舍不得扔掉
想来想去
觉得
不是自己
让它松的
9、山中独坐
有那么一瞬
你突然双目放空,陷入
恍惚
没有人逼你。
没有人为你铺盖而来
又席卷而去。
没有人为你跨马、挽弓,回首
一箭射穿西坠的日头。
没有人在幽谷,燃烧堆叶
待你。
没有人借深重的夜色
祭明月以缭绕不散的笛音。
没有人在该饮酒的时候饮酒
该落泪的时候
落泪。
没有人将一树蝉声
染碧
递到你眼中。
没有人。
你只是恍惚了一下而已
在那样的一瞬
11、我思故我在
有一天,我从家里跑出来
没有带包、带伞
走在一条与平时不同的路上
路两旁,没有熟悉的面包店、商场、人群
走着走着,我觉得舌头上的词语滞重
便丢掉了它们
渐渐的,我又发现,行走也是一种负担
甚至一路的风景也是赘述
我便坐下、躺着,怎么舒服怎么来
我闭上眼,又睁开
看见有无数个我,路过我
其中,有手捧书卷少女的我
有摇晃着酒杯出神的我
她们有些吃惊的看着我,目不转睛
仿佛,我是她们的终点
而我,则凭着上述记忆
又回到了家里
17、花吃了那女孩
花吃了那女孩
先吃掉唇——
然后眼睛、眉毛、头发
苹果的脸和
白瓷的皮肤——
花吐出女孩的核:
一颗红色的焰心
花把它藏在土里
花睡在土上
女孩睡在土下
春天到了
女孩用雨的声音唱起歌
花听着听着
哭了
眼泪打湿了焰心
花握紧风的帕子
虚构地
擦着
18、一切
手是我的,所以温柔也是我的
包括我无法拥有的
脚是我的,所以路也是我的
包括错过的
舌头是我的,所以词语也是我的
包括伤害和被伤害的
眼睛是我的,所以世界也是我的
包括,我不愿面对的
是的,一切,都是我的
而我,也是它的,包括幸福的、痛苦的
以及被时间撕碎的
21、雨色
在钟爱的四月和五月
傍晚时分,我常空着双手
到长着红花醡浆草和水杜鹃的湖边散步
每当这个时候,我发现时间的性情
沉缓得令人欢喜——
夕阳的吊坠,从天空绯红的脖颈滑落
风的羽毛,有一阵没一阵地
在两只鸟的歌弦上摩挲
树丛下,大颗大颗的黑棕色松果
无人来拾
没来由地,我突然想起
多年前的一场雨
在一路疾驰省略了很多风景的大巴上
我曾爱过你
26、对缪斯的诉求
我要你转身——
侧影的部分
我要你闭起眼睛——
沉默的部分
我要你遮蔽于日常——
又隐现在梦中的部分
我要你多出——
我要的部分
我要你的吻,在夜里——
就像笔尖轻触柔软的纸页
又以墨水,细细濡湿
那般
27、阿拉伯婆婆纳
阿拉伯婆婆纳
长在我八九岁的记忆里
在太祖婆的坟边,每年春天
我去看它一次
不知道它的名字,就像不知道太祖婆的名字
其实,《植物》里这样记载:
阿拉伯婆婆纳,路生杂草,可入药……
可怜的太祖婆,每年春天
我才会去给她当一回
药引子
30、骑士
一朵花里
藏着一个骑士
在墙壁上
偷懒的画师
喝醉了
所以骑士还没有马
也没有盔甲
甚至,没有面庞
但骑士不在乎这些
他生来就是为着
避开
愚蠢的眼睛
他藏在花里面
寻机
在某个时刻
某个时刻
从墙壁一跃而下
与我相见
32、堵
车载音响里
不知是谁声嘶力竭地在唱:
十八岁,哦
永远的十八岁……
接着
是红灯
接着,黄灯跳了几下
像是一个轮回
绿灯闪起
刹车松掉的瞬间
不知为何
竟然有那么一点无辜
和彷徨
竟然想作穷途之哭
用力踩下油门
奇迹般地,竟然又能
从一片拥堵的回忆中,缓缓
驶出去
38、锈
她竟然,抽抽搭搭的
哭了一晚
在记忆阀门松动以后
我三十九岁的体内
为了止住她莫名的悲伤
一下子冒出数不清锅碗瓢盆抹布拖把
但她真的崩溃了
——似乎,我的明天
也将淹没在她里面
这很可怕
几乎是下意识的
我感觉,身体又长出许多只手
其中的一只,还因为
长时间的拧住她
而不知何时
锈死了
39、黑人
他在等一个红灯
在很自然的状态下
双手插在三叶草上装兜里
牛仔裤、匡威板鞋
只有卷发,微微有些愤怒的意思
不一会儿,他过到马路那边不见了
“非洲”这个词,在我脑中闪了一下
很快也不见了
注:原文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原创诗歌版块。
【金喜赏析】
第一部分:宗小白诗歌印象
我和宗小白的熟知源于关于一次诗歌标题的探讨,也就是现在的《锈》。她的悟性很高。如果把灵感比作水龙头下的水,实际上,生活予她的,仿佛轻轻的拧开一点,充满味道的诗便会流淌而出。
在诗歌的世界,我反对:天才写天才的诗,平常人写平常的诗。我反对:天赋写无法超越的诗,平凡的写平凡的诗。我的观点正好相反:诗是灵借由语言闪现的光,如果你刚好感受到,并且有能力抓住,那就是绝妙的时刻。在这里,我们通常会遇到两种典型风格的诗人,一种是理性占优的,诗会变成“推动自身的雪”,还有一种是感性占优的,诗的情丝斐然。但,我要说的宗小白,对我们的特殊之处在于,她介于理性与感性之中。读她的诗,就能感受到一位有文化、有内涵、有修养的美丽女性向我们娓娓道来生活的悲喜。我们能强烈的感受到她诗歌里那种回味悠长的知性魅力,也因此感受到一双温柔的手抚摸到内心的力量。
就比如《锈》。由一个女人的眼泪联想到水,由一个女人哭哭啼啼无法停止的情形联想到水龙头,不过水龙头是可以控制的,是死的,而一个女人是活的,有生命阵痛的。这时应该怎么办?寻找到关键的诗眼,让“锈”自然的出现。而“锈”和记忆中受损坏腐蚀的那部分又是多么的像啊,和水龙头的本质上又是多么像啊!诗人只需要用“手”来把一切连起来,或者用不同的手丰富诗的体验。“长时间拧住她”导致的“锈”死,其实又回归到了对幸福追求的拷问,充满了令人动容的戚然感。如此,作为优秀的女性的诗人,她又如何不动人,如何不是用知性的力量打动了我们。
即便读到了看起来相当理性的诗《我思故我在》,本质上还是女性特有的知性力量在发酵着。“有一天,我从家里跑出来/没有带包、带伞/走在一条与平时不同的路上/路两旁,没有熟悉的面包店、商场、人群”,看起来很平常,但实际上有伏笔,“与平时不同”就是要警觉的地方。“走着走着,我觉得舌头上的词语滞重/便丢掉了它们/渐渐的,我又发现,行走也是一种负担/甚至一路的风景也是赘述”,这些诗句的意思是,即便进行陌生的世界,我们也不必要刻意的用语言,奔波,哪怕是用眼睛去认知,而是“坐下、躺着,怎么舒服怎么来”。然而,“舒服”和前面的意思一样,不是为了“舒服”而舒服,而是“我闭上眼,又睁开/看见有无数个我,路过我/其中,有手捧书卷少女的我/有摇晃着酒杯出神的我/她们有些吃惊的看着我,目不转睛/仿佛,我是她们的终点”,回归到“我”是我的本真层面。然后,那么轻轻的,“凭着上述记忆/又回到了家里”,就像一切都没发生一样。但是,事实是如此吗?作品的精彩之处就在于灵光的一瞬,对生命中“我”本真的把握。
这就是我对宗小白诗歌最初的印象。她的知性,像光,但又不像太阳那么火热,也不像月亮那么清冷,而刚刚好,走到了我心里最惬意的那个位置。
第二部分:论知性诗歌的剑长剑短
有一些评论家将某类女性或女性意识归类为“女性诗歌”,好像这就是属于中国女诗人的“标签”,又似揭不开的“狗皮膏药”,导致诗歌艺术在女性独特感受力方面的丧失。对此,我的看法是:的确,很大一部分,包括中国诗歌流派网上女性诗歌爱好者或女诗人写出来的作品,面临着题材小,日记体等明显的女性特征,尚未走入诗歌艺术创造的领域;然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也同时看到了很多女性,在运用自己独特感受力方面具有的巨大潜力。譬如,宗小白的知性,你会很惊喜的看到:她的作品是经过审美处理后意识自觉,是用艺术眼光试图在现实层面获得经验感受能量的文本。
我们再试着感受一下这样的作品,譬如《瓷瓶》。
单不读诗,看到题目,我就会莫名的想起另一位女诗人写的诗,诗的意思是我喜爱火,把手伸进火中盥洗……她会让你眼前一亮,居然“火”的意象可以如此耀眼。同样的,《瓷瓶》的艺术构造和布局有异曲同工之妙。而诗人采用单刀直入的方式开篇,“你说唯有经历火/才能捧出心底那汪水”,这是物性本身的逻辑,也是喻体的深邃。接着说到“我假装没听懂/我假装站在雨里/雨水注满了我”,这可谓的无心胜有心,是女性特有的“水”之意象的感受力。“一片叶子是我眼睛/一朵枯萎的花/是我的表情”,是陈述自我的意识,而“我假装不会说胡话/假装不会碎裂/假装不会飞/假装我一直就在雨里/从没有经历过火”,又突然把你拉到“瓷瓶”意象所代表的现实。试问,这是女性诗歌吗?还是具有女性意识的诗歌?狭隘的批评家没有注意到,诗歌只有感受力和创造艺术能力的高低,而没有所谓性别意识的区分吗?如果说有,我想那也是各具其面的诗歌类别,而绝非女性诗歌灾难性复制和宣泄。
我很欣喜的看到类似于《瓷瓶》一样的优秀作品频频在其他诗作中出现。这本身已经说明,宗小白,或许作为优秀女诗人的代表之一,正运用知性的力量创作着中国诗歌的一角,且,是独特的,充满魅力的。
但,正像我前面所说的褒扬的话一样,受制于女性在社会变化和建设中的地位,也受制于社会意识的偏颇,知性诗歌有其剑长,也有其剑短。其中,最主要的方面,莫过于“现实触摸力”。
我读过很多遍美国华裔男诗人李立扬的《雨的日记》。不可否认,动荡的现实体验感创作出的作品早已和大家印象中的关于雨的日记天壤之别。
那么,女性诗人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候,我的看法是,鉴于诗歌创作的纯粹,完全不必理会所谓社会规则标准的箩筐,而是从美学价值认知体系上,从艺术本真创作的层面上,抽取出现实之上的题材,找到属于诗歌审美里一边追求一边只可偶得的诗。
这一点或许才是诗歌创作的根本,无谓男女,也无谓知性诗歌的剑长剑短。
第三部分:女性诗歌的光和热,兼谈新婉约派
《扣子松了》是一首很特殊的作品,当时读下来就让我喜欢上了这首作品。一方面,它是如此平常,如此简单,不过是对一件“文胸”的取舍,然而“文胸”和女人的青春,和女人的衰老又是如此毫无痕迹的联系到了一起。女主人在想“它为什么会松”,是体内花朵的枯萎吗?不是的。那是什么?没有答案,但反正不是自己。这多么像对生活本身的无奈和渴望相混杂的液体,突然间灌入喉咙,而又难以言语。这种精湛短小的女性诗歌作品,本身有着极强的感知能力,又散发着独特的女性味道,怎么会叫人不胜怜惜。
然后回到《核桃》,那么谨慎那么小心,却仍会犯过很多错误。这多像每一个平凡又普通的我们。突然间,细细的悲怜在心中涌动,而又是那么简单婉转。
这或许就是女性诗歌特有的感知。在自身的认知和审美上,有着区别于男性的,独特的价值。在审美上,又有着小且钻心的锋利。这种特性本身就注定了类似于用婉约派手法编织出的散发着淡淡忧伤的温柔情怀。或许这就是女性诗歌本身的光和热。
第四部分:值得期待的事
任何事物都有其寿命,也有其瓶颈。知性的诗歌也不会例外。最简单的认识就是,大家对“知性”的认识是与当代审美相吻合的,所以这种诗歌的受众群也许很稳定,但是还是趋于小众化。若企图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或许更要一些勇气,破立陈见,用更具个性的女性魅力试图获得一次又一次的新生。
但是,不管将来怎样,也不管过去怎样,“小诗”不小,宗小白先让自己喜欢本身就是一种知性的再造和成长。有此,唯愿,金喜试图走的新诗之路,能有你同行。足矣!足矣!
二零一六年四月十七日,初稿于通城。
[原创分享]004期之地父
智性的行走
——读地父的诗
文/陶金喜
【诗作原文】
圣徒全集(节选)
文/地父(中国)
1、融于黑暗
融于黑暗
黑暗也没什么依傍
只有巨大的空虚
秋风敲打着门窗
说不出
那是谁的咒语
辗转反侧
有一片光芒在脑际闪烁
证明人还活着
融于黑暗
不能说就成了黑暗的一部分
睡去
一切才没了重量
2、谁把我扔出了天堂
红尘之光
你哪能理解我的深度
一个孤独的怪人,也是黑夜
耽于沉默,不受令于天命
从不相信屈辱就是唯一的土壤
我的勤奋与财富荣耀无关
我优雅的器官被空洞的理想磨损
就在今天,那些掌控危险游戏的人
把我扔出了天堂
3、也是疯话
石头之于柔风还是石头
石头是千万年英雄尸骨的儿子
远离繁荣
离群索居
用一个疯子的话说
它最大的野心
是想成为一个民族
4、相对无言
我一生用脚写字
给我的读者
笔尖发出的声音
让大地的稿纸上春华秋实
那些大字不识的青草
泪流满面 寻根问底
那些冠冕堂皇的空气
弯曲着鼻子
究竟谁没落 无聊的判断
离人性很远
挑挑捡捡的欲望 永世的劝告
都在重复迥异的命题
大道从简(节选)
文/地父(中国)
1
我是一粒灰尘
却有着羽毛的质地
我白天行尸走肉,半夜是个精灵,
飞翔一般在梦中
世俗龌龊,但它是衣食父母
世界是个夹缝,要生存
就得疼在其中
10
春天就在冬天的旁边
光明就在黑暗的隔壁
这样的结论,不知你信与不信
我不信盅惑的预言
我只知道——
一切灾难都来自于侥幸
所有幸福都取决于内心
12
杀妻取将的历史
膝盖牟利的现实
青云者往往道貌岸然
欲望之下道德扮演着妓女
众口一词,雨前之风
一个“谜”字,一个口袋
装得下天下黑白
13
一棵树
只要不倒下
它就是绝对的英雄
所谓信仰
只要不跪下
人,堪比上帝
注:原文选自中国诗歌流派网原创诗歌版块
【金喜赏析】
第一部分:诗的智性
于我本人而言,最早接触的诗歌是欧洲抒情诗,而在思想方面,尼采则几乎伴随了我整个童年。这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一个孩子,沉默,忧郁,沉湎诗歌与藐视理性和逻辑的一切哲学观。到了十三岁,我顺理成章的做了奇怪的事,信仰基督教,反对吃鸡血,反对给死去的人烧纸钱。这几乎立即在封建教化的家族里掀起轩然大波。后来,迫于压力,我采用了狐狸式的策略,表面应承不再信仰基督,也强忍着折磨,接受迷信的世俗仪式,但暗地里,把《圣经》藏在我的枕头里,以便在被窝里,靠着微弱的手电筒日日默读,甚至背诵。我当时最崇拜的偶像就是会把《圣经》倒背的《红与黑》中的于连。
之所以要在读地父诗歌时,提起这段往事,也是想告慰我们的读者,诗歌的本质或许就是那些非理性的意志力。我们受制于超越思维的抽象笼子,受压迫受束缚,才渴望激情,勇敢的去追寻非逻辑性的梦想。从这个方面看,地父的诗不是现在的,而是属于过去——那种永恒的对智性彻悟的一种追求。
基于上述两种情况,地父的诗在当代新诗的流派风格中会格外的特别,也格外容易激发我的兴趣。当然,实话实说,他现阶段的诗良莠不齐,就像田地里有麦子也有杂草。但是,就像我们从《圣经》里得到的小小的隐喻:田里有麦子也有杂草,你不能因为杂草而烧了一片田,也不能因为杂草而否认麦子的存在,雨丝(大约是真理)恩惠于同一片土地,而不问土地上结的是有花还是无花之果。
因为,我们都是人间的人,注定了:需要智性的诗行。
第二部分:非理性的石头
智性的起源是怀疑:“融于黑暗/黑暗也没什么依傍”。
逐渐变成批判:“只有巨大的空虚”,只有“秋风敲打着门窗”而无法言说的“咒语”。
接着可能演变成否定和存在的悖论:“辗转反侧/有一片光芒在脑际闪烁/证明人还活着”。
直到接近智性的核心:“融于黑暗/不能说就成了黑暗的一部分/睡去/一切才没了重量”。
还有可能智性一开始便进入否定:“红尘之光/你哪能理解我的深度/一个孤独的怪人/也是黑夜/耽于沉默,不受令于天命/从不相信屈辱就是唯一的土壤”。
然后,快速的生成智性的漩涡:“我的勤奋与财富荣耀无关/我优雅的器官被空洞的理想磨损”。
紧接着爆发智性的光点:“就在今天,那些掌控危险游戏的人/把我扔出了天堂”。(补充说明:此句像上帝之手操纵了诗人写下的诗句)
我想说的是,无论智性的诗行采用哪种方式行走,都是一块非理性的石头,具有燃烧的品质,而这些属性,在当代新诗,尤其以“新”为首要的今天,显得格外难得。
至于,我们为什么要深究智性诗行间的人间烟火,大约是骨子里“人——兽——人”对立又统一的对神性的向往。
柏拉图称,世界应该是智者的天下,我们且不问为何世界逼他服毒自杀的历史,单就认识到“上帝”的超越人类思维理解的“智”,我们或许就应该怀有一颗敬畏之心,用诗歌去思索古老的而又至今难以回答的终极问题——
“我们从哪里来?”
“我是谁?”
“我们到哪里去?”
第三部分:融于黑暗
现实世界是:智性不能仅仅停留在意识层面,它还应尽可能的作用于行为,例如——
行进到道。
我们所理解的“从简”,大概就是“黑暗”所指代的本质,即我们从混沌中来,从无形体无存在的过去到在时空中的一切存在,再到另一种混沌。而世俗不过是命里游弋过的一瞬。
地父说,“我是一粒灰尘”,既如此,当然“有着羽毛的质地”,轻且缓。说自己“白天行尸走肉/半夜是个精灵/飞翔一般在梦中”,其实融合了人的双重属性和精神觊觎。他又说道:“世俗龌龊,但它是衣食父母/世界是个夹缝,要生存/就得疼在其中”。一开始,我认为这是种强入,就像要管制信仰自由一样,但转念的一瞬,明了,实则是“从简”的真谛。
再说到,把人的信仰站立的价值时,甚至不惜拿上帝做标尺。这其实更像某种智性的召唤。因为,愚钝的人永远也不会明白信仰,和支撑信仰的意志会创造怎样的世界。
闭上眼睛,“融于黑暗”,的确“黑暗也没什么依傍”——
“只有巨大的空虚”。
第四部分:也是疯话
尼采是个疯子,酒神也是个疯子,所以写智性的诗人,说说疯话实在是一件正常的事,不过那些被绝大多数理性人嘲笑的疯话,在天才的智慧里也显得那么亲切如阳春。
“石头之于柔风还是石头/石头是千万年英雄尸骨的儿子/远离繁荣/离群索居/用一个疯子的话说/它最大的野心/是想成为一个民族。”
去深入的想想“非理性的石头”真正想做的事是“想成为一个民族”吧!想想我们所生存的世界,有多少是如此的。恐怕早已举不胜数了。
当然了,“非理性的石头”变成“一个民族”的结局,也可能带来毁灭性灾难。反面例子就是:法西斯。地父说在诗题里说“也是疯话”,大概是意识到这样的问题了吧。
第五部分:可能的路
地父予我们是特别的,虽然这份特别大多数人尚未察觉。
我从他给我的众多的诗作里进行了大量的砍剪,原因为,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他竟然想投入世俗,搞点人情味的东西来丰富创作纬度。
虽然,此话谈不上绝对,但一定有如此的嫌疑。而我只能说:天啊,既然选择智性的诗行,那就继续行走下去,何苦与俗人一争高低。
毕竟,属于你自己的诗才是最好的诗。
顺带提一句:这个观点,也是我追求智性亘古不变的意志。
是为初读浅析。二零一六年三月二十一日晚十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