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361|回复: 15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现》李不嫁眼里的“长征”正在缩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3-4 2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一牛道长 于 2016-3-13 10:35 编辑

【一个人的长征】

作者:李不嫁

大队人马开走后
老乡家收养的伤员
有的被杀,有的追上部队
大部分隐姓埋名
变成了本地的屠夫和木工
他们的命运,在长征的宏大叙事里
早已被一笔带过
只有一个叫杨东福的人
选择了原路返回,从贵州到江西
凭一条腿,一根打狗棍,把拣回的半条命送回家乡


       读罢此诗,浓烈地悲伤感由然而生。长征,是新中国的真正起点,没有长征的血火磨砺,就不会有日后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更不会有共产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红军长征路上的悲惨,非亲身经历难以体会。三十万人,也许更多,最后只剩下数千人的"花子军",但这些百战余生的英雄却成为抗日、解放的火种和中坚。

       问题是,三十万的红军最后只剩下了数千人,还有二十九万的红军战士哪里去了?他们全部战死了吗?李不嫁先生的这首诗基本上为我们提供了答案的猜想。他们不是战死、病死、被杀,就是隐姓埋名的就地生根了。迷失在长征途中的红军战士有多少,他们的具体情况怎样,估计国家绝密档案也不会有完全的统计和记录。

       李先生于诗中充分表达了,对长征途中的无名英烈和英雄的沉痛追记。他们这些曾经的农民,为历史付出了他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的,巨大的和不可磨灭的贡献。没有他们的沉没,也不会有那些数千火种的保留和燃烧。但是,他们却被历史有意或无意的遗忘和漠视,这是悲哀的,令人痛心疾首的。他们都是谁?他们最终的结局怎样?他们是怎样死去或活着的?历史会不会给他们一份交待?我想,这是很难有答案的!如诗所言“早已被一笔带过”!

       诗中以“屠夫”和“木工”两种形象,来表达留在当地的战士的结局,这是该诗意象表达的最大的亮点,屠夫喻杀、木工喻枪,诗人担忧这些只会杀人和玩枪的战士,已经很难融入正常的农民生活了。在诗人眼中,他们的后半生一定充满艰难困苦、难以为继。

       诗中提到一个叫杨东福的人,只有他选择了“往回走”!他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选择?这是诗人为我们设置的悬念吧。我们是否可以认为他把半条命奉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剩下的半条要留给家乡的父母妻儿呢?只剩下一条腿、半条命的他,将怎样过完余生?诗人是不是在提醒新中国的建立是人民用命换来的?是不是在提醒主政者勿忘革命的初衷呢?勿要背离人民!不要疏远民心!那革命的同路人、曾经的追随者,正在“原路返回”啊。。。

       以上是对该诗诗意的意想,限于篇幅只能点到而止。该诗背景宏大、诗意苍凉、元素完整,读来十分大气,充满人文、社会与历史的关怀和反思。诗人对”诗出不意“之技似已驾轻就熟,其中,“只有”的运用即是明例,在“韩选”的其它作品中,此技也多有反映。然而,若站在纯粹的诗的立场,以诗为评判标准,我又不能不对该作提出一些善意的批评,虽然很不愿意,但在诗的发展面前,个人的介意与否,又何足轻重呢?就让我来做一回不讨喜的角色吧,或许更利于诗人向前深入。第一,诗中有些词用的还不够准确或存在表达缺陷,如“开走”就不能准确表达当时红军的窘迫状况,伤员的五种可能去向(不包括叛、逃)诗人只说到了四种,作为记述式的表达,这是不能允许的,没有“病亡”的表述,就不能表达无医无药的恶劣生存状况。第二,诗中出现了成语!如“隐姓埋名”,这是诗写忌讳的方式,诗的语言从来都是语言的引领者,最忌“原语引用”。第三,更为遗憾的是,该诗的写法基本上是“说话式的线形叙述方式”,诗语的诗性,明显不足,许多字词并非必须存在。这种诗写现象不是该诗独有,而是普遍存在,这是令人担忧的。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必须是提炼的、浓缩的、不完全的、非线性的、有节奏的表达,诗要尽可能的往小处写!能减的废字一个不能留,它与散文等其它文体的解释、延展、记录、叙述的抒写方式正好相反,这一点不能不引起诗人们的注意。若能对该诗进行一定程度的诗化处理,或可增添诗性色彩,促进此诗的艺术档次。我试着在不改变原作意象和整体文本的前提下,对原作进行诗化,水平有限,不当处敬请谅解。


【一个人的长征】
原创:李不嫁
改作:一牛道长

大队人马,败走
老乡收养的伤员
有的被杀,有的病亡,有的
追上部队。大部分掩埋了姓名,变成
本地的屠夫和木工
他们的命运,被宏大的长征叙事,一笔带走
只有杨东福,选择了
原路,从贵州到江西
一条腿,一根打狗棍,将半条命
送回



来自群组: 当代禅诗实验创作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3-5 00:08 | 只看该作者
来读,看望道长。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00:09 | 只看该作者
有烟无火 发表于 2016-3-5 00:08
来读,看望道长。学习。

兄弟多批评。我这样写法,是不讨喜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3-5 00:15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不能这么自认为,评诗本就是批判性的文本,它需要不同的观点。如果有些人因此而不喜欢的话,那么他的人生就不会有收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6-3-5 00:1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写诗需要真性子才能独特,而评诗更需要刽子手的眼球,专看本体的软脖子下手。我跟你一样写了几篇道人伪学的评后,就被莫名其妙的下了乌纱帽。呵呵,你老兄应该早熟悉里间的奥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00:24 | 只看该作者
有烟无火 发表于 2016-3-5 00:15
不能这么自认为,评诗本就是批判性的文本,它需要不同的观点。如果有些人因此而不喜欢的话,那么他的人生就 ...

就是这样。不同意见才是有意义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6-3-5 00:25 | 只看该作者
有烟无火 发表于 2016-3-5 00:19
写诗需要真性子才能独特,而评诗更需要刽子手的眼球,专看本体的软脖子下手。我跟你一样写了几篇道人伪学的 ...

全不在意。以诗为心,排除其它。这是我的原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6-3-5 00:28 | 只看该作者
一牛道长 发表于 2016-3-5 00:25
全不在意。以诗为心,排除其它。这是我的原则。

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6-3-5 0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有烟无火 于 2016-3-5 09:51 编辑


再读。很仔细的读了,开始丢砖头了。
1、文中有史学数字——作为诗评者最好一笔带过,因为总欠考证。
2、且不宜将原诗的共体特性中的个体表达成大篇幅的阐述说明——有“个”大于“总”的嫌疑。
3、一首诗歌的好与不好,都会因人而异——比如,我读诗的习惯是:先观气,后理节,再去部位敲打,自己得到了锻炼,别人也会若有所思。
4、评诗也分文本类型的——有记事式、抒情式、史考式、论述式。

——个见。道长清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3-5 10:14 | 只看该作者
先赏后读。问好兄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15 11:2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