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家梦泉 于 2016-3-9 15:04 编辑
一个人的长征
李不嫁
大队人马开走后
老乡家收养的伤员
有的被杀,有的追上部队
大部分隐姓埋名
变成了本地的屠夫和木工
他们的命运,在长征的宏大叙事里
早已被一笔带过
只有一个叫杨东福的人
选择了原路返回,从贵州到江西
凭一条腿,一根打狗棍,把拣回的半条命送回家乡
一首立得住,能留下来的诗,往往短小,凝练,充满张力与暗示。李老师这首就是。张力靠冲突和矛盾营造,你看这首小诗,从题目到内容,充满了冲突和矛盾:微小的个体与宏大的主题,生与死,完整与残缺,民与兵,兵转为民,前进与后退,敌与我等等。是它的内在张力吸引我们看下去,诗意就在它逐步的呈现中点亮,至于能照多远,全看读者的思绪延伸,作者置身事外,但并不一味旁观,通过简明的意象,比如,屠夫,木工,长征的走向(这个不知算不算意象)暗示出自己的好恶和诗旨,其中:大部分隐性埋名,变成了本地的屠夫和木工,这一句是很狠的,好在不是过去,否则真替作者担心......
2016.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