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3-22 01:52 编辑
如果写一篇评论文字, 我的注意点原来会是“屠夫”。 有评者认为, “屠夫”是刻意使用的。 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但作者的解释却告诉我们, “屠夫与木匠”来自于真实。 不过, 留在当地而存活的, 多数估计是干农活吧? 那个时代, 会有那么多牲口需要屠宰吗? 木匠在乡村本来也很少。
不管如何, “屠夫”很容易让某些读者产生联想。 如果这是作者的意图, 如果这不是作者的意图----不同的情况可以有不同的考量。
读了这首诗之后,我查了一下关于红军伤员的资料。 除了此诗中说到的, 还有其他重要的情况。
有评论认为, 留下的伤员没有去追大部队, 而回家去, 就是逃兵。 其实红军似乎也没有这样的规定。 “脱离部队”估计是官方的术语, 犹如郭沫若脱党。
历史上, 更让人感慨的是郑和下西洋航程中不得不留在孤岛上的染上病的船员或者士兵。 给他们一点水和食物, 让他们死在那里。
红军长征是人类诸多长途跋涉或征战中比较有名的一次。 如果能以更广阔的眼光来看, 而不是象这里一些评者那样以政治眼光来看,我以为是可以获得更多的领悟的。
一个人的长征
李不嫁
大队人马开走后
老乡家收养的伤员
有的被杀,有的追上部队
大部分隐姓埋名
变成了本地的屠夫和木工
他们的命运,在长征的宏大叙事里
早已被一笔带过
只有一个叫杨东福的人
选择了原路返回,从贵州到江西
凭一条腿,一根打狗棍,把拣回的半条命送回家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