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第1期(总第13)车行天下12首作品研讨之《木鱼》
《木鱼》
文/车行天下
凿飞木屑,如刨去泡沫
一条鱼,便在一截木头的枯井里
若隐,若现
直到他刻上鱼鳞
琢开一双永不眨眼的鱼目
他的耳边,便有了水声潺潺
仿佛那条鱼,已冲破樊笼
正逆水而上
闹市中,他试着不急
不缓地,轻扣一条鱼腹中空空的前世
嗒、嗒、嗒——答,答,答
——声声慢
“谁说缘木不可求鱼?”
那时的闹市,已是他的深山
凿飞木屑,如刨去泡沫——比喻不当,有失偏颇。凿子是雕刻工具,刨子是推刮工具。二者功能各异。凿和刨意思大不相同也,岂能等同尔。
一条鱼,便在一截木头的枯井里——一条鱼在一截木头的枯井,惊艳,新奇,悬念,同时也晦涩
若隐,若现——一条鱼在一截木头的枯井里,若隐若现。画面鲜活,鱼活也
直到他刻上鱼鳞——承上启下,既然上面赋予鱼灵动的生命,何故又要刻上鱼鳞,思维逻辑混乱导致语言逻辑错误颠倒
琢开一双永不眨眼的鱼目——因上,一错再错。永不眨眼多余,木鱼本就是不会眨眼的。琢字生硬。何不用明亮一词或其它代替,实写转换为虚写岂不是更好。琢开改为打开,打开一双明亮的鱼目,既能赋予鱼灵动,鲜活的生命,又能准确地表达思想
他的耳边,便有了水声潺潺——他,他是谁?凿木飞屑之人,准确地说仅仅只是诗者自己的视觉听觉感知
仿佛那条鱼,已冲破樊笼——樊笼,是对上面枯井的消解吗?或者说是对枯井的延伸?樊笼和枯井是2个物象,造成晦涩难懂,为何前后意像不达成统一呢?
正逆水而上——摆脱束缚也
闹市中,他试着不急——试着一词多余,不仅多余且破坏诗旨。试着就是尝试一下,诗者的思想不坚定,不自信的表现。又岂能准确地去表达和传递自己的思想呢
不缓地,轻扣一条鱼腹中空空的前世——轻扣一条鱼腹中的前世,不懂何意。而轻扣鱼肚子里空空的前世那就更不知所云了,诗者极力想表达清楚但越描越糊,源于思想混乱。诗者既然知道《简明读诗笔记》有语:“对诗歌的剪裁,并非为了使诗歌更像诗歌,恰恰相反,需要剪裁掉的,是更像诗歌的那一部分”,那为什么不去掉呢?整个第三节多余,去掉为好。
嗒、嗒、嗒——答,答,答——嗒和答,妙也,前面嗒,嗒,嗒声音空灵,似在问询,后面答,答,答似在对前面问询的一种应答。一问一答,成趣,悟也
——声声慢——多余重复,前面有不急不缓,且有节奏的嗒,嗒,嗒,何故还要声声慢
“谁说缘木不可求鱼?——偷换概念。不可为。缘木就是爬树的意思。而你的鱼是凿木飞屑而来,不是爬来的。故只能是“谁说木不可求鱼?”而不能说缘木。千万不可混淆视听
那时的闹市,已是他的深山——转换精彩,富哲理
观诗友一组,其中不乏佳作连连。而我要说的是精雕细作,炼字,炼句是一种诗学态度,也是一个诗者孜孜以求的。但斧迹太重反伤诗意本身。立意高绝,梦寐求之。但不可高冷而失地气。高屋建瓴,气势如虹,仰之。但大多的读者只是螳臂当车,蚍蜉撼树,不能与之对接,而陷入错误的深渊。
读诗3种,一种读了之后,下次再读又有新的收获,越读越爱,养心。2种读来普通,但语言流畅,结构完整,多多少少会产生些共鸣,润心。3种貌似惊艳,但越读越漏洞百出,且味同嚼蜡,闹心。今看楼上老友凰哥精彩评析,故心痒痒。既然是砍诗,就要讲真话,见血为好,这样既能起到警醒作用,又能共勉。以上仅为个见,不当之处还请诗兄包容海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