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叶如钢 于 2016-5-25 08:54 编辑
大家都已经读了这首诗:
计划生育干部
小易大人
1999年秋。他们拆掉
唯一的,破旧的,爸爸
亲手做的
两扇大木门
妈妈坐在门槛哭
2000年秋。他们抬走
几年积蓄,换来的
黑白电视机
妈妈蹲在厅堂哭
2001年秋。他们打开
丰收的谷仓
用蛇皮袋,装稻谷
一袋。一袋。
妈妈抱着谷仓哭
钱。没有
老三。老四。老五。
就成为
这个世界,多余的
罪恶的
人
这首诗的叙事是成功的: 故事交待得很清楚。 地点, 时间, 人物。 发生了什么。 有醒目的物件。 有细节的描写:坐在门槛哭,蹲在厅堂哭, 抱着谷仓哭。 诗的结构完整。 渐次讲述了三年的事情之后, 给出一个沉重的结论。
有的评者认为这首诗缺乏诗意。 这里的问题在于什么是诗意。 在这首诗的叙事语境里, 并不合适加入过多的抒情性东西。 其实, 诗里已经表现了感情, 那就是母亲的哭。 再进一步特意抒情就是多余了。 是否应当有一两句抽象的, 概括的, 哲理的句子? 这首诗的设计似乎并不一定需要这样的句子, 但可以斟酌。
不过, 这首诗里的叙述句子也许可以通过调整来增加一些韵味。 这里说的是一些技术上的微调, 而不是内容的改动。
从内容上来看, 这首诗有一个根本的弱点。 这个家庭为什么在被不断严罚之后, 仍然要不断地生孩子? 怀孕之后, 母亲的日常劳作会受很大影响,分娩前的几个月基本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劳动。 这样不间断地怀孕和生孩子, 这个家庭如何维系正常运作? 从诗的叙述来看, 父亲也只是一个普通农民。 在这样一个家庭, 女人的劳作是很重要的。 连续几年女人在很多时间里不能正常劳作, 又被重罚。 为什么还要生? 如果没有十足的动机和理由,这首诗营造的悲惨就是建筑在沙堆之上, 而不能有深远的艺术力量。
如果把三年拉开时间间隔, 上面说的问题会缓解。在时间上,作者为了追求效果, 反而造成了困难。
写了上面这点文字之后, 也想一般性地谈谈计划生育。 有空我再补充吧。
---有评者认为, 穷人唯一的希望, 是生孩子。 所以要不断地生。 不错, 生孩子是很多家庭寄托希望所在, 尤其是穷人。 但具体到每个家庭, 也不可能不考虑是否可行。 任何事情过于夸张都会失去其真实性。 这个道理, 我在评论文章中多次讲过。 诗写一定要有其真实性。
说到诗写的真实性, 这首诗里的一个细节也是值得商榷的。 第一年拆走了唯一的两扇门。 那么, 以后就敞开着生活吗? 还是要装上门的吧。 那么, 所强调的唯一就失去了其力量。 我并不是说拆门的事情不会发生。 但在诗里的安排是需要精心考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