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6-9 1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是一种进步
       刘建彬笔名心文花雨 推荐
  作者 黄春景

  背景: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5月23日举办的语文版义务教育修订版教材使用暨培训工作会上表示,今年秋季,全国400多万中小学生将开始使用语文出版社新修订的一年级和七年级语文教材。新修订的教材重视古诗文学习,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超30%。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此次教材修订大幅增加传统篇目古诗文占比超30%,这是一种难得的进步之举。古诗文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华,中小学生背诵、学习古诗文,可以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好多处处。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此次新修订的教材重视古诗文学习,不再“厚今薄古”,对民族的思想精华和文化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淘洗,承续至今的古诗文,都是古代先哲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堪称文学典范,其中涵盖不少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孩子的成长大有裨益,尤值得继承和发扬。社会发展的步伐日益加快,文化软实力和人的素质思想亟待并行跟进,而古诗文这种传统文化恰恰是一种转化的力量。别忘了,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代就有5万多首诗、2000多个诗人,这是其他国家跟我们无法比拟的。所以,教材大幅增加传统篇目,不论从继承传统文化的角度,还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心灵成长的角度,实属难能可贵。

  其实,我国沿袭下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内容,很多是蕴含在古代诗文之中,唐诗宋词、八大家散文与歌赋,不仅得到国人的认同,在世界上也占据着重要的影响。如此经典的古诗文,有增无减方为正确之选。随便删减古诗文,不但很不严肃,而且毫无科学依据。据笔者所知,在英国,莎士比亚作品是中小学生必读的内容,因为莎士比亚是他们的大文豪,崇拜的对象,每个英国人必须能大段背诵莎士比亚作品。而创作于16世纪的莎士比亚作品,使用的是古典英语,相当于中国的古典文学。由是观之,事关文化传承的古诗文,在教材上大幅体现,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还可以使学生体会到祖国文化的灿烂及蕴涵在其中的中华美德、民族精神,甚至可以激发爱国之情。

  古诗文占比超30%,这完全不过分。上世纪30年代,从事语文教育的朱自清强调中学一定要学古典文化,“不学经典就不能成为一个中国人”。有人统计过,我国每年通过各种媒体包括网络发表的诗词作品,其数量是《全唐诗》的十多倍。而其中的优秀作品则如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绝大多数作品一经发表就“泥牛入海无消息”了。为什么现代诗词成就不了经典,值得我们反思。如今,在学生群体中多些重视古诗文,吸纳古人之长,在古人的基础上立异和升华,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创新。一言概之,教材大幅增加传统篇目,是与时俱进的教改风向标。正如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所说:“古往今来,无论历代教育制度发生怎样变化,也无论时光如何飞逝,传统文化的脉都不应该断了,这是维系教育的根本。”诚哉斯言!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这不仅仅是一首首、一片片朗朗上口、铿锵有力的诗词,它更凸显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将带来更多的“获得感”,使之在人生起步阶段树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光华时报 作者 黄春景《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是一种进步》  2016-06-07 副刊随笔 刘建彬笔名心文花雨 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6-9 20:40 | 只看该作者
教材大幅增加古诗文是一种进步  什么时候考试能不能加点现代诗歌鉴赏的内容?不过那些所谓的垃圾派或者其它荒诞派也许不适合吧?最有可能进入考试行列的诗歌也许是唯美和抒情有点哲思的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6-10 04:10 | 只看该作者
非原创诗,按规定转走到交流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6-6-10 11:16 | 只看该作者

新韵普及孩童始

千古诗业不可泯,中华诗词博大精。
新韵普及孩童始,一代诗风定可兴。
(重阳JM)



一石激起千重浪
新华新韵当兴旺,一石激起千重浪。
何以威震坛上客,只因代表诗方向。
(重阳j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25 21:26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