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流派网

标题: 海子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重大影响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友福    时间: 2016-6-14 16:46
标题: 海子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重大影响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县人。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卧轨自杀。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作了数量惊人的诗歌作品,包括短诗、长诗、诗剧和一些札记。其中影响最大,在青年中流传最广泛的是他的短诗。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他的作品后来影响甚至感召一代青年学子并越来越引起各界重视,但生前几乎没有公开结集出版。海子是个极有天赋的诗人,他独有的自由率真的抒情风格、对生命的崇高的激情关怀、对美好事物的眷念,使他的作品有一种童真梦幻般的吸引力。“贫穷与饥饿”如狂风一样吹在海子的村庄;“沉默孤独”如幽灵一样隐藏在海子的村庄;“诗”如灵魂一样永远生活在海子的村庄。而这些,是他童年经验获得完美体现的有力见证。
风吹在海子的村庄
“风吹在吹在/风吹在海子的村庄/风吹在村庄的风上。”海子的村庄——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这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空荡荡的村庄,村庄送走了他的青壮男人们,只留下老人、妇女和儿童。1964年春天,海子就诞生在这里,诞生在延续着世世代代简单自然的生存的查湾。从这一刻开始冥冥中就注定海子的童年必须与贫穷、饥饿联系在一起,贫穷与饥饿就像风一样,吹在海子的村庄。
海子自小就遭罪,上中学时必须住校,在学校吃食堂,家里穷,没钱买饭票,他是从家里背着一点点粮食到学校食堂入伙,基本上是吃杂粮和腌咸菜,总是朝不“饱”夕。海子的父亲为人谦恭而和气,母亲勤劳而温和,没有非分的奢望,没有腾达的欲望。他们守着自己的家园,谨遵着“人活一口气”的普通庄稼人的人生信条,拖着自己的日子煎熬。海子的父亲有一门手艺——乡村裁缝,这是与美,与巧思、慧心相关的一门手艺。但是,这一技能在查裁缝的生活中,只能最大程度地简化为一种养家糊口的手艺。所谓的村庄,它那山清水秀的大地气息是诞生艺术和天才的地方,但贫穷与落后使村庄又是扼杀艺术和天才的地方。有多少富于创造性的人都被生存的压力所消磨,其天才最终也被埋于黄土之下,就像海子的父亲;又有多少在历史上留名的人物,只有走出村庄才获得自己驰骋的天地,就像海子。海子走出了村庄,可他无法摆脱村庄以及村庄的贫穷与饥饿,他的一生都和贫穷与饥饿有关。
“给我粮食”(《无题》),这是海子对贫穷与饥饿发出的怒吼;“今天的粮食飞遍了天空”(《喜马拉雅》),这是海子对贫穷与饥饿发出的喟叹;“从明天起,开始关心粮食和蔬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海子经历过贫穷与饥饿之后所付出的实践;“我坐在微温的地上,陪伴粮食和水”(《九首诗的村庄》),这是海子面对贫穷与饥饿而做出的人生选择;“那里的谷物高高堆起,遮住了窗户,它们一半用于一家六口人的嘴,吃和胃/一半用于农业,他们自己繁殖”(《春天,十个海子》),这是海子在对贫穷与饥饿的幻象之后诉说着自己童年的实况。综观海子的所有诗歌,多次提到粮食和胃,可见海子的人生是在粮食和胃的边缘成长。在中国新诗史上的所有诗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像海子那样对粮食和胃给予那么多刻骨铭心的书写。海子就是海子,他书写粮食和胃,却迷恋着村庄和诗歌,他不是一个俗人,更不是一个凡人。
如果诗歌是海子的精神,那么贫穷与饥饿就是这股精神的力量源泉,而粮食和胃则使这股精神力量变得强大而有意义。贫穷与饥饿扎根于海子的村庄,村庄却扎根在海子的心头。这贫穷与饥饿就像风一样吹在海子的村庄,弥漫着海子的整个童年,海子最终也没能摆脱贫穷与饥饿的影响。直到最后,他都还恋恋不忘自己的村庄:“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这是一个悲伤的海子,他的诗歌和村庄有关,和村庄的贫穷与饥饿有关。村庄造就了海子,海子也成全了村庄,贫穷与饥饿在海子短暂一生中何其重要,曾一度成为他的创作源泉。因此,海子童年的贫穷与饥饿对其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沉默孤独的村庄
童年时的故乡是美丽的,村子边错落有致的稻田,田埂上开着淡黄色的野菊花,远处是长满松树的山冈,村边地头还有两口清澈的池塘——这就是海子年少时的天堂。童年的生活虽然没有给海子留下什么阴影,但却造就了一个沉默的天才。他的性格匪夷所思,纯洁而偏执,简单而倔强,敏感而伤感,有时沉浸在痛苦中不能自拔。很多时候,海子都像一只绵羊医院对待他人。海子生前挚友西川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和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单车。”这些都与他沉默与孤独的童年密不可分。
人们总说,天才在自己的故乡都是寂寞的。的确,当人们都称赞海子是个神童时,也逐渐地把寂寞留给了他。童年时期的海子,只有经常和自己的弟弟一起玩耍,从不和村里的孩子混在一起打打闹闹,海子喜欢独自一人在池塘边钓鱼,常常是钓到饭都不回家吃。有时喜欢“孤独一人在麦地为众兄弟背诵中国诗歌”(《五月的麦地》)。上了中学后,每次从家里返回镇中学,都不愿和别的孩子走在一起。可以想见,童年的海子是一个孤僻的人,他心气甚高、心事颇重,先是在实——空,后是在人——神两界生活。海子从小就存在一种“隐”的倾向,以致后来许多诗篇如《河流》、《传说》、《但是水、水……》中都有一种“隐”的心灵喻象!
《在昌平的孤独》一诗中,海子这样写到:“孤独是一只鱼筐/是鱼筐中的泉水/孤独是泉水中睡着的鹿王”,海子把内心与生俱来的孤独感和现实的寂寞感相结合发而为诗,无不激起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生活的冲动。他甚至说:“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他从安徽到北京,却更加孤独,他寂寞的童年,孤僻的个性使他不管走到哪里都会很孤独,包括他的西藏之行。但孤独却成了他诗歌的主要食粮之一,他说:“在长长的、孤独的光线中/只有主要的在前进/只有主要的仍然在前进/没有伙伴/没有自己的伙伴/也没有受到天地的关怀”(《太阳》),这是出于一颗寂寞的、无人关怀的心灵独白,海子认为自己不是主要的,认为自己没有前进,这就是孤独的海子,孤独的诗歌。
海子迷恋着“沉默而孤独的村庄“,他的一生包括他的创作都是沉默而孤独的。沉默而孤独的村庄造就了海子沉默而孤独的童年,而沉默孤独的童年又造就了海子沉默孤独的创作,最后海子选择了沉默而孤独的死亡。因此,海子的创作受其沉默而孤独的童年的影响是巨大的,是“深不可测”的。
诗的村庄
海子是一个天才,是一个勤奋刻苦的天才。海子小时候非常勤快,纵使是上了中学也是如此,星期六放学回家,胡乱吃几口饭,就赶紧到生产队干农活挣工分,插秧、割稻、打稻……他那个年龄队上能派上的活,他都干,一天挣两个工分,这是他体力上的勤劳。他“天才”的地方体现在何处呢?大约在海子三岁时,就会念安徽的“安”字;在高河镇举办的百姓乡场艺术狂欢节上,五岁的海子一口气背出了48条毛主席语录,使全村人一片愕然;而在海子高中时,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1979年的高考中,他以370多分(当年安庆地区的录取分数线为290分)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而当时的海子只有15岁。后来的大学生活,海子更是实现了“博学以养才,广著以养气,经事以养道”(明·王廷相《与郭价夫学士论诗书》)的人生超越,更加奠定了他“天才”的诗性。
这样的天才童年必然会影响到他的人生,而这种影响就是他把自己诗化,把世界诗化,把死亡诗化。他后来以生命形态直接入诗,真挚深沉,雄浑有力,诸如《亚洲铜》、《春天,十个海子》、《弥赛亚》等诗篇“皆备万物,横绝太空”,是当代诗歌中“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典型。
“文所不能言之意,诗或能言之”(清·刘熙载《诗概》),海子做到了这一点。他终究是那种天才性的诗人,即使在感情极为哀痛之时,也没有用激烈直白的言语来实施宣泄,一些特殊的意象早就存放在那里,专门等待着他在不同心境中择取组合。譬如“背靠酒馆白墙”(海子《泪水》)贯穿起来的两行诗句和意象,既恰当而又特殊地传达了此情此景中的海子沮丧潦倒的心绪,又极易让人想到凡·高《吃土豆的人》那幅画中,由昏黄的汽灯、简陋的木棚衬托出吃土豆的穷兄弟的笨拙粗鲁,并把此刻的他放置在那一情境中,联结出底层生命群体的生态。这就是海子的“天才”笔法,一个具备“诗家之资格”的神来之笔,天公真可谓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啊!海子与生俱来的智慧成就了他的“天才”诗歌,他的“天才”诗歌也回报了他的“天才”童年,这在中国新诗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海子的诗歌就是海子的人生,他的“诗的村庄”静谧而安详,“一切景语皆情语”(近代·王国维《人间词话》)。他童年的智慧在他的诗歌中得到了完美体现,海子就是一首易读而深刻的诗歌,他已达到了“全美”。
综上所述,海子的童年影响了他的一生,海子的童年经验就是他创作的主要源泉,这种经验一直贯穿到1989年3月26日,海子成为“太阳的一生”的那天。关于海子的童年经验对其创作的影响还有许多值得论述的地方,本文只是从三个方面括其大概,难以详论。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人研究海子、回忆海子、感受海子,因为当代诗坛没有谁比海子更需要解读,他的生命属于诗歌。
作者: 陶金喜    时间: 2016-6-14 18:56
欣赏,寻找文本背后的原因
问好
作者: 陈红为    时间: 2016-6-15 06:53
这样的天才童年必然会影响到他的人生,而这种影响就是他把自己诗化,把世界诗化,把死亡诗化。他后来以生命形态直接入诗,真挚深沉,雄浑有力,
作者: 王法    时间: 2016-6-15 07:51
提读
作者: 汤胜林    时间: 2016-6-15 18:25
深度的解读
作者: 张友福    时间: 2016-6-16 11:28
谢谢各位老师临赏,问好大家!
作者: 张无为    时间: 2016-6-18 15:05
童年经验于创作很重要。
作者: 重阳新韵    时间: 2016-6-21 17:45
海子之死

海子的自杀是多方面的。
一个是信仰方面,海子崇尚死亡,这从他的诗歌《跳伞塔》可以看出来。
二是性格方面,海子太单纯,现实的世界和他的理想状态并不相融洽。
三是诗歌方面,海子一直提倡伟大的诗歌,既诗歌要将人类的苦难歌颂的令人灵魂颤抖。所以,承载着人类困难的海子,认识死亡也是诗歌,是诗歌的一个形式,所以他的自杀,有祭诗的因素。
四是生活方面,他常常独自在昌平一个人住。他一直深爱他的初恋,自杀前曾在北京碰见自己的前女友,并且知道她已经结婚,生了孩子。海子便走向了山海关。这可能是直接因素。
还有说法是气功等,不予置品。可以说,海子的死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我不神话海子,但是我觉得他的诗歌已经成为一种信仰,单纯,干净,可以洗涤人的灵魂。

当时是198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此时人们对物质的追求以压制了对精神的追求。比如,海子:我给你朗诵诗歌,你能给我酒喝吗?   酒吧老板:我可以给你酒喝,但请不要朗诵诗歌。    海子似乎已对当时的世界感到厌恶。的确,以他的真性情,他难以忍受这样一种社会状态,所以他选择了从容的卧轨。

我自己认为他是为了诗歌而死的。但是如果是那样子的话说明了他的创造力陷入绝境,死是一种升华和解脱,我们我从辨别。

海子自杀最大的原因还是他的文学才华、他的天才诗作不被世俗庸人所承认,就像哲学家尼采发疯、画家凡高自杀、音乐家巴赫终生郁郁是一样的道理。

海子是死于平庸、功利、冷漠、黑暗的文学编辑和文学刊物之手,死于平庸、功利、冷漠、黑暗的中国文坛和文人之手。

正因为如此,天才诗人海子生前根本没发表几篇作品。他的那些天才之作投稿到各文学报刊,可那些平庸的文学编辑根本看不懂,就像都瞎了眼睛一样,这岂不是明珠暗投?你说他能不难过吗?

只是直到海子死了,社会上慢慢发现了他的天才,他的名气慢慢响了,大家慢慢都接受了他的天才和杰作(这就印证了两个真理: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时间可以证明一切),于是这些平庸的编辑再回过来也跟着大家说他的好,补发他的作品。同样,这些平庸的教授、评论家、诗人也只得回过来跟着大家吹捧他。至于他们究竟懂不懂海子的作品,大概只有天晓得了。

看来,文艺界并没有真正的专家、行家,更多的是势利眼、变色龙。与海子是逐渐被承认、弘扬相反的是,汪国真却是起初地位很高、名声很高、评价很高;后来大家发现他的水平“不过尔尔”,一片嘘声,于是地位、名声、评价越来越低。我的母校,一所著名的文科大学、在全国高校排名还并不是很靠后的中文系,曾经有位从湖北调过去的教授、系领导,当年就是以拍汪国真马屁而“发迹”的。如今人家是早已不吹汪国真、改吹海子了。因为人家如今可是全国诗坛“德高望重”的“权威”、“长辈”呢!






欢迎光临 中国诗歌流派网 (http://sglpw.cn/) Powered by Discuz! X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