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一桥:
用数学符号、用专业词汇、用其他非语言代码组成的诗歌,其本质是自己对语言的表现技巧的不足,而不是创新。那些非语言的符号的运用,可以归类为其他的艺术审美,和语言文字的艺术是两回事的。诗歌就是文字的艺术,诗性是人类的集体审美,两个概念不要模糊了其本义和界限。
不是敌人,就是朋友,这个范畴局限在人里,没有包含老鼠狮子苍蝇蚊子等其他动物或者生物。诗和非诗,是局限在文字艺术里,似乎诗歌可以和其他非诗文体,诸如小说戏剧论文乃至公文票据等等一切和文字相关的文体的对比,似乎不应该突破了这个文字艺术的领域。绘画里比如宋徽宗的《听琴图》,那是具有非常浓厚的诗意的,但是是用线条和色彩表达出来的,是视觉的艺术。艺术的种类是相当多的,乃至有些战争,性爱都具备艺术的美感,诗的美感,但是这里的诗性和诗歌是两回事。青城兄扩大的探讨范围,已经离开了文字领域了。大一统的是诗性,原本就是存在的,是人类集体的审美感官。但是对于具体的审美对象,那是物质和意识所达成的表现领域的事情。文字,色彩,音符等等就是意识的代码,所表现的只能是某一个领域的诗性,而不是任何一个代码能现象上代表其他。文字不能代表音符,但文字可以阐述、表达音乐的美感,但两者是不同的审美,这是毫无争论的。一桥就事论事,君子和而不同。不一样的声音才能碰撞出真知。
阿丙:
非常感谢一桥,欢迎你加入到讨论中。
首先要明确的是,关于非诗的探讨,无意于标新立异。是从诗歌的本质出发,寻求一条更为宽阔的道路。
非诗概念的提出,是相对于现存的诗歌尤其是当代流行的有悖于诗性的思潮。是一种拨乱反正。
非诗的建立,是要谋求可以覆盖更为广阔的大诗,以期诗歌的内容更丰富,意义更深刻,影响更深远。
从更宽泛的范围说,一切具有表义功能的符号,都是人类创造的文字(包括那些死亡的和尚未诞生的)比如数学符号,我们一直在用,为什么不可以把类似的符号作为诗歌语言,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手段?
老罗当然明白,不同艺术样式之间的相互融合是一种发展的大趋势。同时也是创新思维的主要形式。是纸笔这些物质条件限制了这样的融合的速度。而今电脑的应用则给出了可能性,从而加速了这个进程。
最大的困难是人本身。我们自己的思维定势束缚了我们的视野。只有破除旧的,单向的,线性思维方式,才能看到非诗所拥有的巨大优势和广阔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