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谭五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看新诗的“变”与“常”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6-10-6 09:11 | 只看该作者
傅青埂 发表于 2016-10-4 08:22
你远没有达到那一个高度,就不要故作高深地好为人师

本应如此说。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发表于 2016-10-11 07:20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6-10-11 07:22 | 只看该作者
新也好,就也好,适合自己就好。个人认为衣服各人所爱,肉体各自不同,是否与灵魂共舞,这个会决定是否好看。个见。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发表于 2016-10-12 17:32 | 只看该作者
简言之,在对待新诗的“变”与“常”的关系问题上,必须放弃偏激态度,而采取理性、辩证的立场。新诗对诗歌传统的继承,必须坚持“表达的有效性”原则,即那些传统的诗歌元素被吸纳进新诗的系统中后,依然能够有效地表达人们的当下生命体验。至于使诗歌传统进行现代化的转换,则必然要求创作主体实现思想情感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这就体现为诗歌内在形式(而非外在形式)的现代性转型(戴望舒由早期的“雨巷”阶段向“我的记忆”阶段的转变,即是典型例证)。进一步说,新诗要在“常”的基础上求“变”,则完全是缘由社会生活的变化引起创作主体思想情感与精神结构的变化,这才能够使诗歌的形式面貌产生相应的变化,否则在创作主体文化心理结构未发生变异的情况下,试图强行求“变”,则会造成新诗的情感与形式相脱节状态的出现,新诗创作“失范”的现象也会随之出现。由此而观,新诗的求“变”与守“常”有其内在规律,非人力所为,我们需要做的只能是相时而动,理智地把握两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努力掌控好评判的标准与尺度。——赞!大赞!辩证唯物,辩证论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发表于 2016-10-30 09:04 | 只看该作者
习近平主席近日在考察北师大时表示:“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节奏韵律是中华民族诗歌的基因。除掉了这个基因,还会是中华民族的诗歌吗?
(重阳J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6-10-31 15:06 | 只看该作者
认真学习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6-11-3 13:54 | 只看该作者
节奏韵律是天象



节奏和韵律是大自然的本象,是普天下万事万物周期性变化的精彩演示。大到宇宙天空,小到原子电子。日出日落,月缺月圆,风云雷电,雨雪冰霜,海潮海浪,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生生息息,无穷无尽 ……。中华民族语言纳大自然的精华,音高声低,急慢轻细,抑扬顿挫;中华诗词融大自然的精华,有节奏有韵律,自古至今,立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光辉灿烂!节奏和韵律,是中华诗的生命;节奏和韵律,是中华诗的象征,中华大地是有韵诗的发祥地,岂能容忍无韵“非诗”的泛滥!
那么,节奏韵律有新旧之分吗?
节奏韵律是天象,本无新旧之分。但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不断地发展与演变,可以说,普天下的人或事,时时都在变化,天天都是新的。也就是说,今天的人和事都是昨天的人和事演变的结果;今天的就不是昨天的,现今的就不是过去的!对于语音和声韵而言,八百年前的语音和声韵与今天的语音和声韵必有变化。过去的格律诗词的语音和声韵与今天的诗歌的语音和声韵必有不同,为了区别,也就有了新与旧的区分。即称八百年前的平水韵等诗词用韵为旧韵,称现今的普通话用韵为新韵。由此,也就有了旧韵诗词与新韵诗歌的区分。
中国诗歌,是由中华民族的特殊语言特殊习俗而形成的,自始就是有韵律的。这就是所谓的诗传统。千百年来,约定俗成,成为中国诗之定律。成为一种文体。文体与内容无关,与好坏无关,是这个样子的是诗,不是这个样子的就不是诗。不容中外人等随意改变,改变了,就不是诗了。 (重阳J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发表于 2016-11-14 13:49 | 只看该作者
诗是韵文,韵是诗的基因。
对诗而言,传统可以破,基因不可破。基因破了就不是诗了。
(重阳JM)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发表于 2016-11-22 10:50 | 只看该作者
拜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6-12-18 23:47 | 只看该作者
新诗对诗歌传统的继承,必须坚持“表达的有效性”原则,即那些传统的诗歌元素被吸纳进新诗的系统中后,依然能够有效地表达人们的当下生命体验。至于使诗歌传统进行现代化的转换,则必然要求创作主体实现思想情感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这就体现为诗歌内在形式(而非外在形式)的现代性转型(戴望舒由早期的“雨巷”阶段向“我的记忆”阶段的转变,即是典型例证)。

赞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2 13:3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