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乡情,粘着泥土的蟾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9 08: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彭林家 于 2016-10-29 10:40 编辑

——读蔡旭《家乡味》的别韵美感
                                                  彭林家

    散文诗是一种文字精美的哲思体裁,在内部韵律的跳跃与穿行中,伴随着字符音韵的波浪节奏,逐渐让诗的情绪幻想和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心魂情魄的融合中,不断地释放着社会影像的映现。蔡旭的《家乡味》(组章)(原载《海诗刊》2016年10月17日),就是一组题材丰富,形式短小灵活的散文诗。如《咸咸的乡愁》的起笔:“从小在海边长大,吃着鱼长大。”首先交代主题背景下的语言环境,如同一曲旋律的前奏,接着以“海” 为切入点,便开始具体而深入地完成意境的塑造:“当然是最贱价的鱼,比如“狗母”,面目狰狞,混身是刺。当然是醃的,新鲜的吃不到,也吃不起。之后几十年一直在外地晃荡。远离大海的城市,吃鱼是遥远的挂念。”
    毋庸赘言,诗家注重思维嫁接的联想,用“狗母”的物质载体作为乡愁的神似象征,尔后,以“自我”的思维定势作为通感的手法,表达自我主体“超我”的思想情感,使文章蕴涵“挂念”的哲理,充满着十足的人性尘情,给人以“本我”的甜美向往,悠然地,感染着人之常情的真挚高度。由此精练的思维走向,必然引起诗人的心理回声:“每次返回家乡,母亲总说我脸黄肌瘦,一定是缺少鱼腥。吃了几天海鱼,面孔果然就圆润起来。好在后来我又在海边的城市生活,也告别了穷酸,鲜鱼成了餐桌的必备。”文本中的“黄”、“瘦”、“ 润”的因果关系的转折,并用“也告别了穷酸”的潜意识对话,加深了时空变化的主体效果。然而,作者的魄情余味不尽,便在心魂的引领下继续色散思维的七彩光线:“可是鱼档里很难找到“狗母”了,价钱太贱,摊主都不愿进货。更难见到这种咸鱼,据说也很少人醃制了。只能把它寄存在我的挂念里。寄存在远方的故乡,及更远的童年里。”显然,一个个意象在诗家的眼里,昔日的“狗母”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那么,这种心理的落差不仅仅是先入味为主的故土情怀,或者说是一种根性的原始情节,在意念的衍射中,不停地抖落着诗文的心情神意,从而,由一个时代进步所跌落的情感反思,导致作者在“气力之本,善恶之习”的根性上,悄悄的拨动现代意识的心弦。“有一次,好不容易才买到这种鱼,让我吃得兴高采烈。儿子却不小心遭到鱼刺攻击,由此坚决不再伸出筷子。有什么办法呢?”那么,这种使人如临其境的意象层面上,通过“儿子”的具体生动的形象,从侧面的描写里,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内涵,也是散文诗忌讳表面、正面、全面的切入角度。由此开头决定的节奏,一读就懂,越想越深,引起结尾的无限遐想,果不其然,在诗人简洁、准确、生动的文字下,再现蔡旭先生“第一句定位,最后一句出彩”的风格主张,创造一个出其不意的意境营造。“外地出生的人,我很难把他带回故乡。更做不到,带到我的50年前。”由此而凸显环境的客体与心灵主体的矛盾对垒,联袂着人性与诗道的对立统一。
      事实上,人人的“自我”意识就像一座冰山,肉眼所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言行举动,而更大的内心领域却藏着更深层次的无形运动之中,如行为、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应对方式七个层次。假如用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冰山理论”,来揭示文本的隐喻。那么,诗家以栖息水域很深的“狗母”来隐喻,在时间挪移的背景下,先从最贱价的语气入手,进行各种形象的换喻,来窥视“冰山”中隐喻的乡愁,实现意象与意象合成的主体意境之道。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而言,境由情生,情由境设,是一种相由心生,心由相设的理论来源;但是,要达到境与情生,相与心的统一,则是意与象交融之后的暗流花朵,好比水乳交融是一种空与色的合一。如果仅仅是靠“自我”的技巧来推动潜意识的“本我”潜行,是无法抵达审美“超我”意识的高度和宽度。所以,奉读《海诗刊》第427期【名家诗作】蔡旭先生的《家乡味》,不仅有着緑沁沁的自然情怀,召唤着生命的回归,而且也在社会属性的影像里,品味着人性情节的品德芳香。试读《虾皮情结》:“虾皮不是虾的皮,它就是虾,毛虾。海边长大的我,从小就知道,小小虾皮也是肉。那年月买不起虾,虾皮就成了家常美味。抓小把煮青菜,就有了荤素搭配。撒一撮进酱油汤,咸味立即变得鲜美。”这,一行行爽朗的文字排列在审美视野里,文字的气流走势于行云流水,是笔端流露出的元神精华,意味着“精”的搏击与“气”的流畅,也是意象与意境的锻造,像文本中的“虾皮”就是这一思维的反应。由此,洋溢出“抓”与“撒”的灵动气场,让思想情感转变成笔底藏峰,形成潜意识的意象反刍,抵达一种境界的高度审美,从而才会有一串串精彩的句子,灵显出诗人固有的诗魂情魄:“我也是吃海鲜长大的。——因了它,我才有了说话的底气……”无论是理、意、想、自然的四种高妙上,还是语言的缝隙和段落的衔接下,行文如高山流水,自然流畅。兼之散文诗是接近诗歌的抒情,作者又采用白描手法刻画“虾皮”的本相,因此,三言两语就能依风景或环境,间接揭示出事物的外貌、神态和“自我”的心理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因此,诗文中的尾句便有精彩的回味:“也许,是喜欢童年的滋味。也许,是喜欢有滋有味的童年。”读着读着,不经意之间,一种词性倒装的情绪回旋,又让绕梁三日的情节空间,穿梭在时光的连续轴上,更使情结的“自主性”在某种幻象的表现里,无意地完成文字与人性的灵性辐射。
    从心法的诗道来说,观照万法可以任运自在,创作方法同样可以任性地驰骋。所谓文无定法,也就是不能像物质产品生产时要求那样,一切用按规定的图纸去制造,用规定的尺寸来量。反而言之,艺术的创造力就是需要在遵循 “有章可循”的规律基础上,善于从条条框框束缚中挣脱出来,形成自我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蔡旭的散文诗就为我们后来者提供了一个思想轨迹的典范。你看《红心鸭蛋》的落笔:“外来者的天空,认不出哪一片是故乡的云。”细细品味,一个“外”字就便在陌生的田埂上,烙下语言反常强暴的印痕,甚至“还亮出了红心鸭蛋”。一个“亮”字又闪现目光惊讶的瞳孔,就不用说作者善于抓住通感的脉络:把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进行心理感受的互相沟通,一起合作来描绘事物的点点滴滴,惹来一串串诗意的句型,微妙地排列成一行行心灵的飞鸿,目送读者一个个审美的峰峦背影。所以,每每读到这样的精神象征符号:“怎样日积月累,才酝酿成一颗硕大的红润……也会有那颗红润的心愿。”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为那“酝酿”、“ 硕大”、“ 红润”而惊叹欢呼,也就不会探究、思索、反问作者的功底渊源,究竟是什么内力的合成化成禅性合一的心法,蠕动笔头语言的呢喃:“不用讨价还价,它的诚实与我的欲望都不会打折。”那么,这些含情含道的句子,站立在主题的语境里,不仅是“神”的光芒点亮日子的平淡,而且也是诗家的采集、凝聚和酝酿,不断地糅合着意识与潜意识的意象,渐渐地形成的诗文化笔。故此,那么,这种心藏“神”的禅性,时而吻合着情绪的衍射,时而驱赶着情感的延伸,即便像风一样无形,也不是没有声音,犹如作者所说的:“即使像云一样在外面飘荡,也不是没有故乡的人。”
     情悠悠,韵悠悠。悠悠的笔杆流动的风韵情致,在心理柔柔的流动中,诗人必然要以主客体的虚实契合,不断地揉动着时空的光亮,左右逢源,为读者表达一个由浅入深的哲理反射。例如,《故乡的味道》里的文笔:“让我平静的心湖,溅起一个叹号,又跌落一个问号”,试想,能够把心与标点符号联系起来的想象,一定就是某种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碍、无功利的平静状态下,越过“色”的鸿沟,进入“空”的原野;那么,这样的心境,事物的一切淳美和丰富性就会一一展现在眼前,也就是心理审美活动时的“虚静”状态。虽然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的演变,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的驿站家园,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雪山莲花,也就是文本中的本质原型情节。自然而然,作者笔下的“水东芥菜的名声”就会在一种“虚静”的蕴藏中,灵显“故乡的味道”,尽管“明知它不是真的,毕竟它总算近似”。这,一真一近便是靠近“道”的本相运行。也只有诗家具有这种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并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污染的大千世界。
     所以,初读先生的大作,就需要穿透生活的对话,拎起一篮子的亲情;再读就犹如捧起日子的阳光,闪射太阳照耀不到的月色,更何况这种接近于叙事体、情节体的散文诗,无论是在选材的人物、动物、植物,还是直抒胸怀、议论风生的写法上,都是在一种灵活的意识层面上,有条有理的挖掘潜意识的原始情结。也正因为大家是名家的理由,名家是大家的根源,就是善于把生活本体的白光,或者熟悉的视点白描成七彩的光影,即便你手里的光栅旋转任何一个角度,都将成为我们力所不能及的视野高度,有意无意,引起我们走进对影成三人的意识流程。如《炒米饼》:“60年过去,至今嘴边还挂着童年的味道。”先撇开炒米饼的制作、味道和历程不说,单单就是它的自我意义和历史的芳香就足以展开诗文的想象,阐述了炒米饼与故土的裙带溯源,所以,“友人从家乡寄来一箱炒米饼,唤醒了我的乡愁”。一个“唤醒”二字的韵味便是一种平常人觉醒的呼唤,折射出真善美的隐藏灵光。倘若从散文诗篇幅短小、浓郁的诗意、形象生动又有哲理的三个特点来说,那么,诗人在每一章的蕴涵就是无声地机锋语或禅话的神交,痒痒地挠着人与人之间的性情距离,需要固守自我的纯真,防御着外界的恶性感染。同时,也启示着我们不管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文字的本身没有意义,一旦融进了诗人的性灵变化,任何淡、浓、高、低的艺术手段,必须要合适地对接着时空的彩虹,把情绪的笔触盛开在情感的百花园,一朵朵地甄别其本身的秉性。由此红娘的细微、洞察和牵线而产生的敬畏和醒悟,我虔诚地捧起诗家一样的心境品读:“舍不得一下子吃完,每天都可以回到故乡”。
       那样的舍不得,那样的渴望故土,便是一种真性的诗人所感染的大善和厚德,这样的美感也许是广义的审美意识,但是,狭义的审美感受,即审美主体对美的一种综合的感知、理解、想像、情感等因素的心理现象。如文本中的结尾:“从我的儿时算起,已保质了60年。从冼夫人算起,已保质1400多年了。”冼夫人(522—602) 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文武双全,韬略高超,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被奉为“岭南人的神 ——冼太圣母”,周恩来称赞她为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那么,这种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情感的象征媒介,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侧重于音乐性和韵律感,建立起与浪漫主义诗歌不同的象征主义诗歌美学。像文本的末尾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便是这位史称“谯国夫人”的文本原型症结。虽然她因时代的阶级性、民族的个性、修养的嗜好,为我们形成不同的审美差异,但同样以共同的物质依据、心理需要、生理机能的共同特性,悄然地化成情感愉悦的契约,获得人审美活动的一致喝彩。这,便是一篇散文诗的社会意义的审美大视野。
      海德格尔说:"一切的诗人都是还乡的"。 乡情是心里永恒的秋天,充满着精神的惆怅和童心的回归。所以,爱因斯坦和诺瓦利斯也这样认为:哲学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无疑,伏读任何大诗人的至美文章,任何一朵艳丽的白云、花朵和野草,都是诗人粘着家乡的泥土,揉捏成一道道星辰弧光,尔后,剥开着一层层个性化的家乡味,平静地,像圆圆的月光一样,映照我们人之初的最美故乡。也正因为这样蟾镜的乡愁,时刻敲醒着我们,一旦进入色界平衡的现实矛盾,就要窥视一缕无色界的空灵曙光,也就是象征主义者所要抵达的"彼岸"真相。或者说,神望心中艺术的战礼品,必然离不开无欲则刚的禅性心法,如同追美着不退休的散文诗人蔡旭先生那样,旷达心德,淡泊名利,不断地进行生活的修炼和思维探幽的冒险,才能"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得以灵魂的藏性审视多彩的人生,骄傲地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代言。

                                                                                                                             (原载《海诗刊》2016年10月28日)



   作者简介:彭林家,中共党员,静居雾凇的一方灵空,文革前出世于赣东北仙人洞,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中国散文诗作家协会副主席,全球汉诗总会联络主任,当代作家、评论家、文艺理论家,大学客座教授,与清华大学出版社合作主编大学教材及各类文学书籍。作品与评论散见于《诗刊》《词刊》《中华诗词》《人民日报》《散文月刊》《世界华文论坛》《中国文学》《中国散文诗年选》、《诗歌周刊》、《新华网》、《光明网》、《腾讯新闻》《搜狐平台》《今日头条》等100多种国内外报刊、媒体及权威选本,曾获全国散文诗征文一等奖。



家 乡 味
(组章)
                           蔡  旭

咸咸的乡愁

    从小在海边长大,吃着鱼长大。
    当然是最贱价的鱼,比如“狗母”,面目狰狞,混身是刺。
    当然是醃的,新鲜的吃不到,也吃不起。
    之后几十年一直在外地晃荡。远离大海的城市,吃鱼是遥远的挂念。
    每次返回家乡,母亲总说我脸黄肌瘦,一定是缺少鱼腥。
    吃了几天海鱼,面孔果然就圆润起来。
    好在后来我又在海边的城市生活,也告别了穷酸,鲜鱼成了餐桌的必备。
    可是鱼档里很难找到“狗母”了,价钱太贱,摊主都不愿进货。
    更难见到这种咸鱼,据说也很少人醃制了。
    只能把它寄存在我的挂念里。
    寄存在远方的故乡,及更远的童年里。

    有一次,好不容易才买到这种鱼,让我吃得兴高采烈。
    儿子却不小心遭到鱼刺攻击,由此坚决不再伸出筷子。
    有什么办法呢?
    外地出生的人,我很难把他带回故乡。
    更做不到,带到我的50年前。

虾皮情结

    虾皮不是虾的皮,它就是虾,毛虾。
    海边长大的我,从小就知道,小小虾皮也是肉。
    那年月买不起虾,虾皮就成了家常美味。
    抓小把煮青菜,就有了荤素搭配。
    撒一撮进酱油汤,咸味立即变得鲜美。   
我也是吃海鲜长大的。——因了它,我才有了说话的底气。
之后几十年我在外流动,离家时母亲总会让带走一包虾皮。
后来到处的超市都能买到,姐姐还是给我亲手晾晒。
她说这东西,还是家乡的好吃。
到现在,虾皮的名声已大得惊人。
据说它是钙库,最好的补钙食品。还能补肾壮阳,理气开胃。
其实它本身的量很小,补钙与疗效,纯属广告用语。
    我与它几十年不离不弃,不是因为据说,只是出自喜欢。
    也许,是喜欢童年的滋味。
    也许,是喜欢有滋有味的童年。

红心鸭蛋

  外来者的天空,认不出哪一片是故乡的云。
  在外地这座城市,也很难找到故乡的标记。
    终于有一天,一家专卖店亮出故乡的名字,还亮出了“红心鸭蛋”——
    那是故乡名优特产的名字。
    它的特,在于用红色改写了蛋黄。
    谢绝了售货小姐的推介。我知道那颗红心的由来。
    我也是同麻鸭一样在海滩长大的呀,我知道那些鱼、虾、蟹、贝与海藻,怎样日积月累,才酝酿成一颗硕大的红润。
蛋白嫩滑如玉,蛋黄流油喷香,切开那枚咸蛋就明白了。
  听到我的乡音,售货小姐也明白了。
    我也是吃鱼、虾、蟹、贝与海藻长大的,也会有那颗红润的心愿。
    不用讨价还价,它的诚实与我的欲望都不会打折。
    提一箱红心鸭蛋回来,我要让外地长大的儿孙,也记住故乡的味道。
    即使像云一样在外面飘荡,也不是没有故乡的人。

故乡的味道

    水东芥菜的名声,早走出了家乡的县城,风靡了北、上、广、深、港的餐馆。
    以通透的碧绿,卷心如灯笼的姿态,无渣而微甘的通感,而有口皆碑。
    更绝的是它的脾气。据说从一米高处撒手跌落,叶瓣会自然四散,多么爽脆!
    令长年出门在外的我,只有在梦中,才能品尝它的美味。
    那天在外地的城市,发现它竟然与菜摊打成一片。
    让我平静的心湖,溅起一个叹号,又跌落一个问号。
    我知道,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产量很少。
    我无须假装失手把它跌落在地,也可检验出它山寨的出身。

    不过,我还是捧了两棵回去。
    不加配料,清水白灼。
    明知它不是真的,毕竟它总算近似——
    故乡的味道。

炒米饼

    把大米炒熟磨成粉,用黄糖浆、鸡蛋、绿豆粉搅和作皮,为此酥、脆。
    用花生、肥肉、白糖作馅,为此甜、香。
    用土灶、荔枝木炭烘烤,为此有乡土味。
    家乡的炒米饼,从小就让我津津乐道。60年过去,至今嘴边还挂着童年的味道。
    据说是我们的老乡、南北朝冼夫人转战岭南的军粮。你信不信?
    反正我信。如此聪明的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当然会创制这种当年的压缩饼干。

    友人从家乡寄来一箱炒米饼,唤醒了我的乡愁。舍不得一下子吃完,每天都可以回到故乡。
    岂止是“保质期9个月”?
    从我的儿时算起,已保质了60年。
    从冼夫人算起,已保质1400多年了。

【诗人简介】蔡旭,1946年生,广东电白人,海南散文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现居珠海,出版《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坐在生活的一角》《海之珠珠之海》等散文诗集27本,《散文诗创作手记》等短论集5本,散文集4本。

(原载《海诗刊》2016年10月17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10-29 09:49 | 只看该作者
此评,学习推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9 10:2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提携。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7 10:51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