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金喜向《诗歌周刊》234期荐诗歌评论情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9 1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陶金喜向《诗歌周刊》234期荐诗歌评论情况如下:

1
子在川上曰︱一根银簪的温度——读蔡小敏的《银簪》


原作:
         银簪
文/蔡小敏

    从老市场淘回一根银簪
    陈旧,残缺不全
    白天用它来绾头发
    夜里,就放在床头柜上
    最喜欢的
    是早晨睁开眼睛
    从簪尖折射而来的
    一粒光,打在我身上
    那一刻
    我觉得俗世的温暖
    人间的债务
    是不用偿还的

     口语诗最大的特点是截取自我们平淡的日常生活中的某个片段和碎片,因此人人都能够读懂,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缺点就是特别难写,一不留神,就写成了口水诗。这也就是为什么口语诗,在很多时候都被归类为口水诗的原因。一个优秀的口语诗人,总是从他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就挖掘出了很多让人眼前一亮的诗意来。而恰恰就是这些来自于平淡生活里的诗意,有时候你却无法用正规的语言来表述。只有在口语诗里,一切的表达都是那么的顺气自然,浑然天成。
    譬如蔡老师的这首诗,她前半部分的叙述随意得简直有点漫不经心,语言也显得随意和散乱,一如我们每天平淡凌乱的生活。刚开始读诗的时候,我也很随意地半躺在床上,显得有些许的慵懒。但是,当我读到“从簪尖折射而来的 / 一粒光,打在我身上 / 那一刻 / 我觉得俗世的温暖 / 人间的债务 / 是不用偿还的”,我的身体的某个部分突然就暖和起来了,因为我感觉到了生活中的某些记忆碎片和蔡老师簪尖上的光斑一样,一下折射了过来,击打在了我的身上。就在这一刻,所有缠身的俗事和烦恼都一下离我远去了,我显得是那么地轻松和惬意。
    我和蔡老师都是70后,在这个堕落、世态炎凉的世道里,我们生活了四十来年。我们是俗人,就免不了为房子,为了一路飙涨的物价而忧心忡忡,为这个社会的一些丑恶和丑陋愤愤不平,为一家老小生活中鸡毛蒜皮的琐事而烦心烦恼。可是,突然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者从某个特别的视角里,我们看到了生活中久违了的阳光,感受到了久违了的温度和温暖。我们就认为所有的辛苦和辛劳都很值得了,这个社会还是有很多我们值得去珍惜和爱护的,这个世界还值得我们去留恋。不是吗?
    我认为这也是蔡老师的这首诗的意义之所在。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22 11:28)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金喜推荐理由】这首诗以几乎平淡得不能再平淡的语言诉说了一种情怀和境界,然而它穿透内心的即视感和力度非常厚重。子川兄,贴合诗作本身,读出了自己的那一部分,也留给了别人另一部分,所以高亮,荐读。稍稍遗憾的,还可以朝纵深方向写点。

2
清水心荷︱喷发火焰的粮食——读封期任散文诗《酒,发酵后的岁月》

在散文诗领城里,封期任的诗是我较为喜欢之一。他的诗有着男性诗人的厚重、大气、和豪放,因而自有诗的动人之处;而且语言清新亮丽,介于陌生与熟悉之间,语言的动势和容量,显得十分灵动。这也是征服读者的原因。另外,诗人更能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世界,洞察自然和社会,审视现实与人生,内容就丰厚了,作品更具可读性。亦让人感觉到作品的真,真——真实、真诚、真挚、真切。这首诗的构思也自然巧妙。作者将自己的感受和诗的感觉,通过凝思融合一起,用经过诗化了的平实语言表现出来,体现了构思的独特与新颖,这种溶合显得贴切自然,诗显得委婉而含蓄。

       这是我第二次为散文诗写评,或者说算不得评论,而只是诗歌解读罢了。我之所以被诗人封期任的散文诗《酒,发酵后的岁月》所感动。是因为诗人封期任的诗歌有强大的生命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把意象,情感,景物融入自由开放之精神中,以直率的情感陈述,进行可分与不可分之间的相互沟通,它就象是一种活性分子的碰撞中所迸发出一种别样的激情。才让越来越多的人所喜爱。

      “发酵后的岁月,散发一种活性的分子。一种沉寂,在分子的碰撞中,迸发出一种别样的激情。
戏谑的人生,苍白的温存,随膨胀的毛孔,弥漫开来……
       酒杯里荡漾的液体,还原了生命的本来面目。
此刻,若如还去追忆那些不快的过往。垂手可得的快乐,便在张嘴的瞬间,化成一些横飞的碎沫。”

       在《酒,发酵后的岁月》一诗里,诗人用酒,虚幻为发酵后的岁月命名,但我肯定这不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种寂寞情怀的翻新,而是借“发酵后的岁月,散发一种活性的分子。一种沉寂,在分子的碰撞中,迸发出一种别样的激情。戏谑的人生,苍白的温存,随膨胀的毛孔,弥漫开来……”来一次心灵碰撞。虚幻,是本诗的注脚。我喜欢这种阅读挑战。发酵后的岁月,“酒杯里荡漾的液体,还原了生命的本来面目。”在完成虚实转喻之后,最后,“还原”这个关键词跃然而出,作者在还原了生命的本来面目中。以酒的发酵过程来完成心灵对话与独白、渴望与无望。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词藻,却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此刻,若如还去追忆那些不快的过往。垂手可得的快乐,便在张嘴的瞬间,化成一些横飞的碎沫。”在封期任的诗里,能够触摸的是那些不快和快乐的过往的存在,是更孤独更忧郁的顿悟。这种顿悟更多是出于对生存状态的悲悯和焦虑。对于成熟的诗人而言,阅读他的作品必须要静下来,用心去触摸那些发自内心深处颤动的伤痕。

      “英雄,不问出处。
       手握的酒杯,尖啸的斧钺,也向时空,倾倒出烈马厮杀的豪迈。
       青梅煮酒的阔论,对酒当歌的开怀,决然不是已知,或未知的未来。”

       越来越少的人对“英雄”这个词淡薄了,因为“英雄”不问出处,知道“英雄”出处的人,必定怀揣着一种能倾倒烈马厮杀的豪迈。心灵掠过发酵后的岁月,在手握的酒杯中,在青梅煮酒的阔论中,我读到的是诗人的痛苦,是迷茫,是对酒当歌的开怀。毫无疑问,作为诗人,作者的诗具备思辨的锋芒。
       诗人才气逼人,然而,生活却和他开了个玩笑,他的诗与生活境况极度分裂,就像作者诗里“垂手可得的快乐,便在张嘴的瞬间,化成一些横飞的碎沫”那样,诗歌的上帝与生活的魔鬼并存,以此来证明“尖啸的斧钺,决然不是已知,或未知的未来。”

      “推杯把盏,斛鳟对月。
       眸子在燃烧,血液在沸腾。
       那些豪言,那些壮语,也随歪歪扭扭的脚步,无足轻重。
       谁还能说所有的原罪,还是那些活性分子的魅惑?”

        事实上,他的诗有赋予它全新的人生内涵,让人品味出不同的人生滋味。第三段,诗人几乎都是在质问。在罗列了“推杯把盏/斛鳟对月/眸子在燃烧/血液在沸腾/那些豪言/那些壮语/也随歪歪扭扭的脚步/无足轻重。”在这些情感标识之后,接着是态度鲜明的形态打印。“谁还能说所有的原罪,还是那些活性分子的魅惑?”这个询问使他激动的情绪呼之欲出。都说诗人目光敏锐,是因为对于生活的感悟比一般人更敏锐,想象力也就更丰富。从诗中体会到语言上的出新是在原有真实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进行;是他思维的敏感在不断地出新,没有哗众取宠,也没有标新立异,是扎实稳步地行进。可贵的是诗的纤细触觉触及社会内容和时代脉搏,颇具思想深度。

      “歌台。楼榭。
        过往的落寞,已在了无声趣的掌声中鸣锣收场。等待的,观望的,
        将是下一场大戏的开演。
        一切,只待那些发酵的粮食,喷发出一团烈火。焚毁那些有形,或无形的藩篱。”

       关于文明和欲望,关于“歌台,楼榭,”关于“过往的落寞,”“已在了无声趣的掌声中鸣锣收场。等待的,观望的,将是下一场大戏的开演。”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拷问。毫无疑问,我此刻在破译一个怒吼的诗人,因为这个世界试图让他成为语言的狂徒,他用悲愤绞杀自己残剩的心灵,而这全部的秘密在于,他对这个世界还充满了期待,充满了爱。“一切,只待那些发酵的粮食,喷发出一团烈火。焚毁那些有形,或无形的藩篱。”

       但我们不应以此为由拒绝进入诗的核心。“纵向”是同向活动,那些发酵的粮食,犹如一团烈火,焚毁那些有形,或无形的藩篱。只有发酵后的岁月才如此激情、愤慨、精锐。我们始终被酒醉着,被时光追逐着。时光超越即便静止,这是所有命运的结局。将这个结局看淡了,才会出现某种超越。

       到此,这首诗的内涵才显山露水。最终用思考的酒,去诠释发酵后的岁月。


附原作:
酒,发酵后的岁月(散文诗)      

作者:封期任

1
发酵后的岁月,散发一种活性的分子。一种沉寂,在分子的碰撞中,迸发出一种别样的激情。
戏谑的人生,苍白的温存,随膨胀的毛孔,弥漫开来……
酒杯里荡漾的液体,还原了生命的本来面目。
此刻,若如还去追忆那些不快的过往。垂手可得的快乐,便在张嘴的瞬间,化成一些横飞的碎沫。

2
英雄,不问出处。
手握的酒杯,尖啸的斧钺,也向时空,倾倒出烈马厮杀的豪迈。
青梅煮酒的阔论,对酒当歌的开怀,决然不是已知,或未知的未来。

3
推杯把盏,斛鳟对月。
眸子在燃烧,血液在沸腾。
那些豪言,那些壮语,也随歪歪扭扭的脚步,无足轻重。
谁还能说所有的原罪,还是那些活性分子的魅惑?

4
歌台。楼榭。
过往的落寞,已在了无声趣的掌声中鸣锣收场。等待的,观望的,
将是下一场大戏的开演。
一切,只待那些发酵的粮食,喷发出一团烈火。焚毁那些有形,或无形的藩篱。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23 10:15)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金喜推荐理由】推荐这首作品的原因在于,它不仅仅是少数对散文诗进行解构的评论,更在于于散文诗部分,道出了诗性的一些特征,对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意义。而“喷发火焰的粮食”注定是一场不同寻常的精神之旅。

3
徐敬亚︱《宫白云诗歌评论选》 徐敬亚推荐语

宫白云是近年中国网络诗歌热潮中涌现出来的代表性的、实战型评论家。她的批评,不同于学院式的抽象与冰冷,而是带着大量的个人诗歌细读的情感与温度。她的文字,既有灵动,也有审视,更保持着普通读者的亲切,以及与诗人平等的对话的姿态。
    像一位默默的、自斟自饮的业余品酒师。宫白云从2010年进入诗歌细读,六年来写了近600余篇诗歌评论,总计达60多万字。这些或长或短的诗歌批评,一直与中国刚刚兴起的网络诗歌进程保持着同步。她所书写的,不是朝向天空的华丽礼炮,而是诗歌现场中的一只只小型手雷,每一篇都带着引信扔进了密集的诗丛。
    一种新型的、实用性的网络诗歌批评,是否已经开端。相对于西方批评的文化阐释,它,更是感悟的、审美的。相对于起承转合的宏篇大论,它既是短小的,也是精干的。相对于诗歌圈子中推杯送盏的甜言蜜语,它更应该辨香识味、坦荡率真,如同一个最挑剔的读者。
对此,我多年来一直充满期待。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25 07:46)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金喜推荐理由】印象最深的是“诗歌细读”这四个字。中国的诗更注重整体态势,而西方的侧重细密性分析。在中西相互借鉴影响下,诗歌的研读方法都会有一些变化,而白云有她独特的“诗歌细读”方法,这些通过读她很多的评论便可以揣测出。徐敬亚先生推荐语里有一个核心是:一种新型的、实用性的网络诗歌批评,是否已经开端。未来的诗,未来的评,我们不仅在“现在”,更在“未来”,所以“选择正确的“很重要,”正确的选择“更重要。故推荐。

4
李明春︱诗的存在

只要人类存在,生活、劳作和创造存在,就有诗的存在。诗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命中随生以具的爱、恨、幸福、痛苦、孤独、寂寞、憧憬、向往、挣扎、呐喊等都在每个人的血液中汩汩流淌。不管你是否会以言语的方式歌吟,你的呼吸、举手投足都有心跳的韵律,这便是诗在你的存在中已先于你的意识和感觉而存在。

       一、现代诗的行为和方式

       现代诗不再具有很强的某种说服性作用,而是集中于一种近乎语病式的呈现。由于存在的分化和历史的进步而产生。也许写作的多元正是精神和存在的多元而导致的,也许更是语言和社会的高级阶段所必然的结果。诗中的语言也不再用来充分表现自我,而是受一种自然存在的当下关照。诗的意义功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现代诗的轨迹趋于自生自灭,而诗中的比喻、隐喻、转喻、意象的叠加和联想依旧存在,这些存在是对诗的解释,也是对生存状态的一种释义。似乎一种行为、意义隐藏在诗的背后,但依旧带有一定的目的性
       语言的低级阶段是从语言的高级阶段跌落的结果。一些动词的置换和修饰语的加强,并没有掩饰或淡化一种生存的无意识性,而是得以突现和强化。总之,语言的内涵和外延潜藏着一种生存的内涵和外延。也许一切反理性,无中心,无自我的说法都是一纸空文。生命处于无休止的进步变化中,生命本质的存在就是一种精神的呈现。偶然的一种静雕之态,也是诗中一系列个体行为悄然于意识之外流动的结果。语言的纵横捭阖都预示着一种存在的动态感。
       一种修饰词加强了诗人的意念,时空的置换把生命推入了生死场和流失的长河。在更多的时候,诗人的表现他人,实质是在突现他人和自我存在的位置,一种陷入正是预示着要摆脱一种无为的困境,无为也只是一种自然的存在状态。自然中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只要人与自然发生关系,利用了自然,这种对自然的承载作用和唱和就更为明了。
       诗的真正的最高境界,无诗无语。对于诗的存在,多一些宽容,少一些剿灭。像一缕轻烟飘过,注定要稀释而无形,标榜一切存在都是崇高自然的,未必有一颗纯粹之心之魂。只要存在一种变,什么都会陷入一种低下的简单或复杂。人与自然的一种和谐,只是一种悄无声息的融入,瞬间打造了一种安逸恬淡的碎片。只因并不是每一个话语的动词和修饰语都是有意义的象征,看似自然的生存状态,却充满了生存的抗争和艰辛。
       现代社会的发展,给人一种生存的回归与反回归,前进与反前进的思维空间。诗中的完美也只是一种残缺、逃避。以诗的方式,把孤独的语言和寂寞的诗人自身拯救。如果一个人的存在不纳入时代洪流,而极力倡导一些与时代发展格格不入的东西,最终将以自取灭亡而告终。因此,诗人在所处的时代和诗中的融入是空前的。

       二、现代诗的方法和意义
                                                                                                                                                                  
       转喻侧重于语言的组合和上下文语境上,而隐喻在选择和替代上。隐喻落脚于相似性,实则是一种比喻。而转喻在于一种相邻性,以跳跃的方式把语言相关的周边环境中的人或物,以详细叙事的方式描述下来,直逼现实。在描述中要以一种当下或在场的方式,使诗魂在读者面前凸现。名词表示概念,动词表示行为的观点,形容词起修饰限定作用。表示方位和时间的介词短语,确定诗人的时空位置。句子与句子之间,不是用相似性便是用相邻性的关系连接的。
       中国的诗歌理论缺乏一种批评的同情心,也不能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承认传统的文以载道,诗以言志,同样也承认诗和艺术可以源于生活,模仿生活。关于艺术可以模仿生活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从不同角度谈到艺术模仿生活或反映自然生活,关于艺术应改善生活的思想也由来已久,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有净化和塑造作用,有助于造就完人。这种思想从国外到国内都一直延续迄今。有些中外哲学家,文艺理论家还主张艺术应通过教育和娱乐来改善世界。
       如今,世界的多元化,多极化必定会反映到艺术作品中来,甚至创作方法中来。应该从多种方法和多种风格中来研究诗歌,其次再看它反映了什么样的生活。生活是多种多样的,诗的风格和内容也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人不可能在一种生活方式或状态中走完一生。因此,那种用从一种流派中衍生出来的标准来评判另一种流派的做法是徒劳无益的。诗歌的全面发展基于自己的存在和他人的存在。
       诗歌可以是自娱的,也可以是他娱的。诗歌反映诗人自己所处时代的文化、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并且受其影响左右也是在所难免的。适者生存,惟其文化的生存是这个世界的无穷魅力所在。因此,思想和方法都不能拘泥于一时一地,那种墨守陈规是不可取的,内容要富于变化。诗歌揭示真善美是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恪守和矢志不渝的方向。
       以诗写生活和以生活写诗,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法,前者诗大于生活,后者生活大于诗。最好的方法是诗化的生活。这是诗与生活的和谐和诗的存在的最高境界。但是,当然不能单一的以这种诗是符合诗的还是符合生活的来评价一首诗的存在。在完美的诗中诗歌经验和生活经验缺一不可。有时候所站的角度不同,评判一种风格的态度也不同。如果站在语言的能指,所有的语言文字都是符号和语音的组合。如果站在所指这个角度,言语又都是有意义的,并且会出现语言的内涵和外延大小的问题,这就又涉及语言的张力、选择和组合生成问题,以及语言的修辞。总之,诗歌的精神是永恒不朽的,因了诗人的投入和向着诗国永恒不息的前进。
       在诗歌中,诗的所指像语言的所指一样是有限的,世人的需求更是有限的。因此,不能以诗的尺度衡量一切,特别是世人的生存。诗的最大贡献就是诗人们为所需要诗的人们提供了丰富灿烂的诗的文化,通过对诗的阅读和欣赏,生命达到存在和诗意的共鸣。诗内存于生活中。如果诗的无限蔓延,认为没有诗的言语文字的生活就是不值得的生活,那么,从往至今,我们中的许多人不知要死多少回才能走到诗的朝圣路上。
       不要把诗歌在生存中扩大化,这是每一个写诗的人所必备的精神涵养,否则,一个不能自救的人,怎么能做像上帝一样的拯救者。这也是诗和诗人的品质所在。先提升自己,再去提升别人。写一首诗容易,写一辈子诗难。诗在诗的圈子里是一切,但在诗的圈子之外诗人和诗最多是一种有文化品位的存在。因此,诗人要走出诗的圈子,一位诗人是否非常值得尊敬,就看这个诗人的人文修养,诗品即人品

       三、现代诗的解构与重组

       解构和重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打破常规言语,创新言语机制。它的深层含义还在于表达一种独特的感受和理念,这种感受和理念又具有一种超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有的言语的所指性已不能表达新的需要,翻新语义,特别是挖掘深层语义,就离不开言语所指的重组。言语的重组也可表现为意象的重组生成。现代生活的眼花缭乱,这种意象的重组会呈现为发散型多元的叙事风格,使意象为无限张扬状,解放了想像力。这种解构不是简单意义上的重组,它实现了一种言语创新。意象的重组,有时会出现晦涩的诗风,但不能以偏概全。它的优点在于达到了言语所指的经典性凝练,一些有深度的意象,使诗的言语更具有张力,言语的重组离不开多元叙事的准确性,直逼现实。
       自然的存在达到诗意美的状态。如果每一个意象是一粒珠玑,一首诗中的叙事联想则是一种金线,从而串起诗的项链。在这儿,隐喻和转喻首当其冲。诗的无所不在,存在的各现纷呈、精神的和谐和自然的和谐在某一个特定的时空下相遇,由此及彼,把洪水的瞬间化为狂澜的永恒。诗还在于一种揭示和发现,有时候,表现为一种让意象言语,会在一种语境中,有意识地加入一种有深度意象的反理性叙事。有时候,生命和暗含的精神只是一种存在状态的自然呈现,像一只蝴蝶飞过旷野,一块面包放在窗台上,生命存在的地方诗意也就随之存在。有时候,一种音乐的旋律和画面的景观的介入,使诗更具诗意,使生活更具诗兴的生活。
       一些评论隔靴搔痒,并没有把诗的灵性和智性修复。恰如一个小孩戴上了大人的帽子,不但戴不稳,而且会影响视野。一种主义或流派,不只是名称,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一种指导和评价,应以时代发展的需要为根基。每个人的诗歌也会表现为多样性,像一种食品有多种作法。但没有食物和实物为内容,一个人不可能在饥饿状况下去吃佐料或高深的烹调技术。有些风格并不先锋,古而有之,现在的条分缕析,也只是作为一种言语的叙事风格的迥异而已。除了生活,没有什么能够永恒,诗是生活,不是技巧。技巧是可以创造的,而创造性的生活是技巧所无法模仿的。生活可以创造诗的风格,而诗的风格却不能创造生活。技巧是一次性完成的,而生活是变化多姿的。

       四、现代诗的呈现与冲动

       一种对诗的解放意识刺激了一种创造性冲动,此时,一切都可以是诗意的呈现,但并没有逃脱一种对当下场景的一种强制性抒情。一种多元的选择导致了一种单一性的选择。虽然诗中的句子营造了一种意境,有时会出现语无伦次的那种语词能指和所指的重复罗列,冗长的曲折的句子,整个的蒙太奇和拼贴场景的机制,看上去天衣无缝,但这都不影响一种对客观存在的真实表达。白描的叙事让诗人和读者都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直接导入一种语象里。反对释义,一如反对联想和想像。转喻的直接进入,便直达物象实体的内核。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再现就含有一种神秘感。在每一句语境中都潜藏着一种真诚的努力。对于一种新的质朴真理的探求,再现使人和世界进入一种纯净状态,恢复了人和心灵的自然秩序状态。在诗中,以捕捉事物的本质因素,不对人、世界和客体作重新评价,不加任何预先设定的意义,利用言语内部的一种潜在能量,把语言的能指和所指发挥到极值。以清新明晰的风格见长。尽可能将看到的和所认识的客观地表达出来。以形象敏锐的洞察力详尽地描述并创造意象。
       意象是表达物质观的最佳方法。诗人的作用是帮助人们更清楚更敏锐地看到展现出来的世界包含了什么,现在和未来的世界象个什么样子。利用元叙事,反对一种虚拟的叙事风格。让诗的表达起于意象,归于意象,起于叙事,归于叙事。地域性的东西是更能直达内视的言语。一种客观存在展示一种意象宁静如禅的状态。诗人是替大众用灵魂和心智说话的人。有了这样的冲动意识,就有了诗的存在和呈现。

       五、现代诗的冷漠和狂热

       在冷漠的隔离和狂热的卷入之间有一种不冷不热的叙事。后现代主义以一种片断性叙事来结构一种完整性,中间环节是断裂的,讲求一种文本的随意性、多重性和偶然性。一种看似的不严肃性,却暗含了对于所处境遇的宽容。看似一种无意识的描写叙事,但他们在诗中的表现和叙事的选择都是他们的视角受制于一种来自现实内部的存在,卷入或疏离了所处的境地。诗人并不能背叛言语来介入世界,在诗中,自己的或他人的一种表现,都反映了诗人认识世界的积极性基础。一种表现叙事不只是在现象的层面上观察和纪录在案的创作过程。一种在客观世界中的情感依托和参照,确定他人和诗人在其中的真实存在和意义。
       也许离得远,便可以高枕无忧,从现代医学讲,高枕会使大脑造成缺血性缺氧,不利于身体健康。对于一位诗的勇士,只有义无返顾地冲锋和不断介入,才能无愧于所处的时代,断然不可高枕无忧。诗歌和艺术不会消亡,只要存在心灵和自然的空间,就有一种诗和艺术的填补。

       六、现代诗的宽容和下嫁

       生活中的客体已成为抒情的主体,它们都以诗的方式得以表达,一一成为诗歌语境中的元素。诗的展示是集体精神的呈现,美的目光和美的发现是诗歌的智慧所在。诗的极端暗示诗人的诗路历程,把诗的创作当作诗人生命的存在形式,必然在一种极值的抒情中出现语言的细节性和陌生性。诗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大众精神的代言人,或许一种不同于他人的神秘基因,使诗人成为一种群体中的情结存在。
       诗歌的平民化是诗歌和社会发展的真正成熟所在,诗的大众化和抒情的个人化成为诗能否代表国民普遍素质的价值取向和分野。诗歌语言的精炼性是其他文学式样所不能替代的,诗的大众化已使诗歌走下神圣的祭坛。当阅读成为大众的习惯,诗歌才会进入大众的视野,诗歌应有所期待,也应该有所宽容,一个人不能把自己的需求强加给别人和我们赖以生存的大众群体。诗人也只是一种大众言语的代言人,而不会成为生存形象的代言人。诗歌的边缘化也只是一种杞人忧天,诗的广泛渗透性,是以国民精神的打造凸现的,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对诗歌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
       诗歌永远不会像物质一样走入每个人一日三餐的普及行列,诗歌不具有权威性,只具有言语性,诗歌是多元化时代的一个亮点。诗歌的泛接受性在呼唤一种精品意识和包装精美的载体。诗歌不能以一种极端化的方式来扭曲大众的普遍心理,诗人对诗的崇拜是宗教性的,但诗人不能期待把所有人都美化成诗的信徒。诗的功用决不会成为一个人轮回转世的信仰,诗歌的根深蒂固性还在于文化存在的一种人文性,这是因为诗歌是一种生活的表现,却不能代替大众化来生活。
       一种精神的感念让诗人举笔不止,当寒冬以死亡把草叶逼进了泥土,正是不朽的根以一种生命的强韧在春天里破土而出,化一种被动为主动,这种主动便是一种精神内核感召下的一种积极的接受和愉快的应对,生命沐浴着阳光和彩虹时,也不拒绝一切风霜雨雪,这才是一种真实。生活中的吸呐正是诗人的不尽言说。对于诗人一生是一种朝圣,对于诗歌的读者他们只是虔诚路上的一次次布施和不经意的洗礼,相对于诗人他们缺少一种皈依佛门的刻意。
       神已离开自己的位置,走了下来,不再计较一种尊卑。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25 21:50)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金喜推荐理由】该篇触及了诗的筋骨方面的东西,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当中还涉及解决问题的可能存在的方法。推荐赏读。

5
三斗米糠︱《谁是无辜世界的有辜者》——张无为作品《重阳PS剪影》的寓意

    张无为的诗歌作品读得不算多,但印象深刻。他的诗歌极具个性,表现手法也较为差异,既蕴含了身为文学院教授渊博的学识,也彰显着诗人富有正义感的诗心与情怀。近年来,张无为诗人力求通过干预生活,提炼诗歌中最明亮、最锐疼的部分,以隐喻或寓言的形式,剥离生活乃至时代的掩体,实现诗写的初衷。他的诗歌,有时像阴郁天气里的一道闪电,有时是迷途的前方一声温情的呼唤,有时是宿醉后一杯醒酒的俨茶,有时甚至是热闹场合突然泼下的一盆冷水。
  《重阳PS剪影》这个作品,看似虚幻几近荒诞,但细读之后,让人沉思。在这首诗里,张无为像一个说书人,主观情绪克制得十分到位,去“主观化与自我化”叙事非常娴熟。一方面,他传承了现代诗打破内在逻辑关系的要义,另一方面他又颠覆传统诗歌惯常的技术,语言平直,事件本真,以“非我在场”而致“众我同在”,并很好地剔除了个体言说与议论,让事件与事件联合、事件与事件倾轧,从而形成诗性的发散和透视。多事物叠加厚蓄了诗歌的内涵,冷静而戏谑的笔调扩展了诗歌的外延。张无为诗人在每个章节里,都设置了一个核心意象,以递进、穿插、回还等方式,为读者构建了多面性的阅读空间,让读者获得多向性意会和启悟。
  下面,我粗略说说对这首诗歌几个关键点的认知。
  第一,服从事实,而颠覆常理,赋予诗歌戏剧化效果。诗人从“重阳”这个俗定的节日切入,以点题手法虚构“两个太阳”讶异的天象,紧接着借用奥巴马、金正恩、凤姐等当下系列红人进行事件叙述,又用诗歌的跳跃切换出癞蛤蟆、狼、老虎、老鼠等动物世界,最后是太阳与月亮的转化,笑和哭的呈现,犹如一幕戏剧蒙太奇镜头诗意的剪辑。如此天、地、人罗列于一首诗歌,一般的作者是很难驾驭的,尤其难以让所有的物象自然而紧凑地形成题旨意象,形成诗歌的愿景张力。但张无为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很巧妙。这是一个理性诗人向着智性诗写前行的表现。
    第二,直白呈现,又深藏寓意,赋予诗歌不动声色的针砭力。在字面书写上,张无为尊重客观实际,但诗歌成像时,他又让笔下的事实因诗歌的作用而变形,由单一而至多元,从浅表而及纸背,所列举的事件,事件所涉及的人物,都因此产生了裂变,具有了折射乃至辐射的内力。这是张无为的高明,他善于使用寓言体写作,设置若干个小喻体,使这些喻体在诗歌递进的过程巧妙生成一个需要深度意会的隐喻界面。无论是世界级的大事件,还是极其微小的个体花边,由此都有了不同本目的指事意义。
  第三,向内拷问,且屏蔽立论,赋予读者广义自由的解读。张无为平时喜读《圣经》,但他在运用《圣经》的表现手法时,做到了无归指、破局限,尤其很好地规避了高、大、上的说理。他就像一个精于教育心理学的老师,在出考卷时,避开单选题,而出多选题。这首诗歌,透过隐喻,我读到了诗人对当下人文精神缺失的嘲讽和忧虑,对审美扭曲的痛心和鄙夷,对政治肮脏游戏的唾弃与批判。如果太阳与月亮真的会笑也会哭,那么一首诗歌就很可能会张开从不轻易示人的嘴巴发问:世界本无辜,谁是有辜者?!
  
  
  附原作
  
        《重阳PS剪影》

             文/张无为

这天好像两个太阳,有真有假
看不见可以猜,猜不着就由着它
奥巴马满脸憨朴蹲在地界,单手拨弄
金正恩孩童裤裆中的小鸡鸡
孩子的笑声,笑死我了
孩子是无辜的

罗玉凤喊话,整容拒绝瓜子脸樱桃唇
看着俊男靓女赴约后太多的苦水,笑?
说不定美凤姐在美洲竞选上美总统
总统是无辜的

癞蛤蟆戴上眼镜就会题词,一笔
一画拉出长串黑珍珠,卵卵剔透
闹春后的叫声大可覆盖农民感叹
珍珠是无辜的

街老鼠套上虎皮裙盼望娶亲,吱吱叫
在梦中淹没了林海狼嚎,虎们离境
逃往西伯利亚,皑皑雪野一片苍茫
虎是无辜的,老鼠也是

重阳夜晚没有太阳,月牙在天边
回过头笑,转过身哭,莫名其妙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26 17:16 )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金喜推荐理由】诗评互益。很有特色。

6
曹三娃︱形式与内容的结合:诗者陈克

    著名诗人娜夜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提及到:一个作家的意义就在于他提供了某种语言。语言是表达者的精神气象和精神质量。文学艺术的创作意义由个体的情感向共体转移的过程,从而产生共鸣。有人这样把文学创作分类的,小说是大众的阅读食粮,散文则是情愫抒发的手段,而诗歌则是相悦者的爱好。当然,这话有些偏激,不过对诗歌而言,从阅读的切入还写作的角度来看,大致不过如此。
  我一直主张诗歌创作首先要讲究“如画”的意境和“自己和自己对话”的形式。中财论坛第763期计酬作品里面,徽州雪的组诗《诗者陈克》无论是意境或是形式都让人养眼。诗歌的内容是对“陈克”这个人的。诗歌起步以“那个嘶喊着杀鱼的先生/举着的刀,比面团还软”。一个二元结构的陈克,他尽管举刀杀鱼,但他内心却是面团一样。徽州雪的诗歌侧重随意性,这种随意性里布略着她明锐的目力和聪睿的文字表达形式。诗歌形式无非就是诗歌主题的存在方式,诗歌的形式涵盖诗歌内容的组织结构,诗歌的外部,比如语言的节制。
  “真害怕他被鱼吃了/还追问:尚能饱腹否”。我们说,内容有了形式,有了特定的形式,就有了思想的情感。那个举刀的先生是一个极富有禅意的人,他不仅心如面团,而且愿意让一条即将成为盘中美餐的鱼给吃了,还试问对方:尚能饱腹否?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生灵都难脱生与死的过程,鱼被人吃了是自然法则,人被鱼吃了除非是自我的涅槃,生命的重生或轮回。我们分配了生命,生命分配了我们的肉身。
  徽州雪的多数诗歌都具有无形的超脱自我的表现形式。读者可以很容易进入一种清香而迷醉的气场中,能够分享到她洗练的词汇和精准语式。“这个绅士般的男人/和世界争吵/又深的与之拥吻”。这个绅士一样的男人活在尘世间,他和世界争吵,说明他食人间烟火,是人就有冰火两重天,就有爱恨,就有多元化的个性适合这个世界。我们不是说徽州雪把诗歌说得更好,其实她的诗歌一直在试图说什么,她一直把语言精准的掌握在诗歌的阐述中,让读者明确她的确在说什么。徽州雪的诗歌语言是读者熟悉的语言。
  “他说:幸福你们拿去/泪,我来流”。幸福是什么,饱食之后的欢愉,还是花前月下。那么,你们都拿去,即便我剩下一个空空的驱壳,但,泪是我的,让我流。多么从容而舍得的释怀。佛说:“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徽州雪的诗歌意在表达一种呼之欲出的结局,让读者从诗歌中感到了什么。
  这是这一组诗歌中的第一首。作者完整而又直接制作了了一个词语的空间,读到了一个信仰者的高蹈襟怀。读到了一份明瞭的心境,一种难以控制的心里激越。她把一个红尘中的诗者,一个信奉者勾勒的栩栩如生。
  
  我想,上帝听到了多少
  你就听到了多少
  
  所以你吞下闪电,浪头
  烟雨,暮色,热泪
  
  你弯曲的程度
  恰如苍穹,河流,断桥
  穗颈,老父亲的脊背
  
  第二首短诗《陈克,陈克》以不同的方式讲了一个人的信念,诗歌刻画了一个博学的陈克,一个能屈能伸的陈克,一个城府犹如老夫的陈克,在读者的脑海里留下一个真实的,具有人性的陈克。
  “美人们/簪银花,着布裙,说天上语/一根鞭子细长,驯服牛羊/也驯服花心的阿哥。”生活的幻想带着诗性,徽州雪把现实中支离破碎的事件组合起来,呼唤那些美人们,她们装扮娇艳慑人魂魄,说似醉非醉的语言,手里的鞭子赶着温婉的羊群,当然也驯服那些花心的阿哥们。这似乎是一首情歌,记得西部歌王王洛宾在他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中唱到“我愿做一只小羊/跟她去放羊/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这样俏皮的动作,这样“轻轻一鞭”便是一世的情缘。诗歌《想象江西》生活富有幻想的外表,读者刚刚进入就有一种虚幻的秩序,一些琐细的细节表达对男女之间的爱意,迷人的虚幻十分明显。
  
  林子里有鹤鸣,也有毒虫,花蛇
  神仙出没的洞府
  混着妖冶的小青,小白
  野花肆无忌惮地纵欲,坐果
  她们让成群的蛱蝶,蛾子,蜂子癫狂,错乱
  一直爱到死
  
  山路通天
  这些吉祥的云朵
  不硌脚,摔倒了也不疼
  像阿妈柔软的怀抱
  天黑了
  一百个月亮,把寨子照亮
  酣睡的老者
  和青青的麦草一起呼,吸”
  
  《想象江西》中这一节承接了上一节的情爱场面。男女渴望缠绵的爱情,在世外桃源般的境地里长相守。尽管林子里有毒虫花蛇,但也有鹤鸣,还有神仙的洞府,还能和青白两个妖冶混在一起兴风作浪,引诱野花受孕坐果,传种接代,让自然界的飞虫懂得爱,爱的意乱情迷,爱的死心塌地。天黑了,有一百个月亮把寨子照亮,那老者呢,和青草一样呼吸。多么恬静的夜晚,纯属天外之地。这一段诗歌对读者而言更多的是得到了诗歌欣赏的原则:虚幻的事件是在与性质相关的事实构成的,它始终离不开人的价值踪迹。生活的幻想是诗歌创作的经验外表。当然,虚幻事件缺乏现实性的内核,不能够多发面的表现自己,但它又是朴实的,美妙的,动人的。
  
  “静谧,是诗页的留白
  是不可说,说不得的微妙
  绿油油的梯田上
  梨花开着
  桃花不败
  
  像风中的吊脚楼
  你的一生
  抖个不停
  
  这一段诗歌带有禅意,“是不可说,说不得的微妙”像是引用了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一句。佛理认为,人的语言是有局限的,它不能表达出所有感悟到得东西,尤其是高深的哲理,一旦付诸语言便失去了它的真相,也就着了相,也就没有了真相,这句话引用到爱情之上,更贴切不过。那开不败的梨花桃花不就是他们恩爱的一生吗。
  我们说,优秀的诗歌作品包括了作者对音乐、舞蹈、戏剧等运动形式,诗歌纯属语言的材料,徽州雪的这一组诗歌写作技巧的灵活很容易看得出来。在文字的组叙述中体会到文学的真实性,在她的诗歌中看到了特定的生活幻想,犹如一幅虚化空间的绘画,保持了诗歌线条的连续性,贯穿了徽州雪的感情、审美价值的经验方式,祝愿她能在诗歌道路上更进一步。
  

附原作:

  诗者陈克(组诗)
  文/徽州雪
  
  诗者陈克
  
  那个嘶喊着杀鱼的先生
  举着的刀,比面团还软
  
  真害怕他被鱼吃了
  还追问:尚能饱腹否
  
  这个绅士般的男人
  和世界争吵
  又深情的与之拥吻
  
  他说:幸福你们拿去
  泪,我来流
  
  陈克,陈克
  
  我想,上帝听到了多少
  你就听到了多少
  
  所以你吞下闪电,浪头
  烟雨,暮色,热泪
  
  你弯曲的程度
  恰如苍穹,河流,断桥
  穗颈,老父亲的脊背
  
  想象江西
  
  美人们
  簪银花,着布裙,说天上语
  一根鞭子细长,驯服牛羊
  也驯服花心的阿哥
  
  林子里有鹤鸣,也有毒虫,花蛇
  神仙出没的洞府
  混着妖冶的小青,小白
  野花肆无忌惮地纵欲,坐果
  她们让成群的蛱蝶,蛾子,蜂子癫狂,错乱
  一直爱到死
  
  山路通天
  这些吉祥的云朵
  不硌脚,摔倒了也不疼
  像阿妈柔软的怀抱
  天黑了
  一百个月亮,把寨子照亮
  酣睡的老者
  和青青的麦草一起呼,吸
  
  静谧,是诗页的留白
  是不可说,说不得的微妙
  绿油油的梯田上
  梨花开着
  桃花不败
  
  像风中的吊脚楼
  你的一生
  抖个不停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26 19:25)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金喜推荐理由】我读陈克较多。这篇评和诗本身竟然成了视角互换的奇妙体验。当然,评论本身很好了表达了一个人的精、气、神,不失为有效的“对话”。

7
彭林家︱乡情,粘着泥土的蟾镜——读蔡旭《家乡味》的别韵美感

散文诗是一种文字精美的哲思体裁,在内部韵律的跳跃与穿行中,伴随着字符音韵的波浪节奏,逐渐让诗的情绪幻想和诗意的散文性细节,在心魂情魄的融合中,不断地释放着社会影像的映现。蔡旭的《家乡味》(组章)(原载《海诗刊》2016年10月17日),就是一组题材丰富,形式短小灵活的散文诗。如《咸咸的乡愁》的起笔:“从小在海边长大,吃着鱼长大。”首先交代主题背景下的语言环境,如同一曲旋律的前奏,接着以“海” 为切入点,便开始具体而深入地完成意境的塑造:“当然是最贱价的鱼,比如“狗母”,面目狰狞,混身是刺。当然是醃的,新鲜的吃不到,也吃不起。之后几十年一直在外地晃荡。远离大海的城市,吃鱼是遥远的挂念。”
毋庸赘言,诗家注重思维嫁接的联想,用“狗母”的物质载体作为乡愁的神似象征,尔后,以“自我”的思维定势作为通感的手法,表达自我主体“超我”的思想情感,使文章蕴涵“挂念”的哲理,充满着十足的人性尘情,给人以“本我”的甜美向往,悠然地,感染着人之常情的真挚高度。由此精练的思维走向,必然引起诗人的心理回声:“每次返回家乡,母亲总说我脸黄肌瘦,一定是缺少鱼腥。吃了几天海鱼,面孔果然就圆润起来。好在后来我又在海边的城市生活,也告别了穷酸,鲜鱼成了餐桌的必备。”文本中的“黄”、“瘦”、“ 润”的因果关系的转折,并用“也告别了穷酸”的潜意识对话,加深了时空变化的主体效果。然而,作者的魄情余味不尽,便在心魂的引领下继续色散思维的七彩光线:“可是鱼档里很难找到“狗母”了,价钱太贱,摊主都不愿进货。更难见到这种咸鱼,据说也很少人醃制了。只能把它寄存在我的挂念里。寄存在远方的故乡,及更远的童年里。”显然,一个个意象在诗家的眼里,昔日的“狗母”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潮流,那么,这种心理的落差不仅仅是先入味为主的故土情怀,或者说是一种根性的原始情节,在意念的衍射中,不停地抖落着诗文的心情神意,从而,由一个时代进步所跌落的情感反思,导致作者在“气力之本,善恶之习”的根性上,悄悄的拨动现代意识的心弦。“有一次,好不容易才买到这种鱼,让我吃得兴高采烈。儿子却不小心遭到鱼刺攻击,由此坚决不再伸出筷子。有什么办法呢?”那么,这种使人如临其境的意象层面上,通过“儿子”的具体生动的形象,从侧面的描写里,抓住事物的特点和本质内涵,也是散文诗忌讳表面、正面、全面的切入角度。由此开头决定的节奏,一读就懂,越想越深,引起结尾的无限遐想,果不其然,在诗人简洁、准确、生动的文字下,再现蔡旭先生“第一句定位,最后一句出彩”的风格主张,创造一个出其不意的意境营造。“外地出生的人,我很难把他带回故乡。更做不到,带到我的50年前。”由此而凸显环境的客体与心灵主体的矛盾对垒,联袂着人性与诗道的对立统一。
事实上,人人的“自我”意识就像一座冰山,肉眼所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言行举动,而更大的内心领域却藏着更深层次的无形运动之中,如行为、感受、观点、期待、渴望、自我、应对方式七个层次。假如用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冰山理论”,来揭示文本的隐喻。那么,诗家以栖息水域很深的“狗母”来隐喻,在时间挪移的背景下,先从最贱价的语气入手,进行各种形象的换喻,来窥视“冰山”中隐喻的乡愁,实现意象与意象合成的主体意境之道。
从艺术审美的角度而言,境由情生,情由境设,是一种相由心生,心由相设的理论来源;但是,要达到境与情生,相与心的统一,则是意与象交融之后的暗流花朵,好比水乳交融是一种空与色的合一。如果仅仅是靠“自我”的技巧来推动潜意识的“本我”潜行,是无法抵达审美“超我”意识的高度和宽度。所以,奉读《海诗刊》第427期【名家诗作】蔡旭先生的《家乡味》,不仅有着緑沁沁的自然情怀,召唤着生命的回归,而且也在社会属性的影像里,品味着人性情节的品德芳香。试读《虾皮情结》:“虾皮不是虾的皮,它就是虾,毛虾。海边长大的我,从小就知道,小小虾皮也是肉。那年月买不起虾,虾皮就成了家常美味。抓小把煮青菜,就有了荤素搭配。撒一撮进酱油汤,咸味立即变得鲜美。”这,一行行爽朗的文字排列在审美视野里,文字的气流走势于行云流水,是笔端流露出的元神精华,意味着“精”的搏击与“气”的流畅,也是意象与意境的锻造,像文本中的“虾皮”就是这一思维的反应。由此,洋溢出“抓”与“撒”的灵动气场,让思想情感转变成笔底藏峰,形成潜意识的意象反刍,抵达一种境界的高度审美,从而才会有一串串精彩的句子,灵显出诗人固有的诗魂情魄:“我也是吃海鲜长大的。——因了它,我才有了说话的底气……”无论是理、意、想、自然的四种高妙上,还是语言的缝隙和段落的衔接下,行文如高山流水,自然流畅。兼之散文诗是接近诗歌的抒情,作者又采用白描手法刻画“虾皮”的本相,因此,三言两语就能依风景或环境,间接揭示出事物的外貌、神态和“自我”的心理活动,使读者如见其人。因此,诗文中的尾句便有精彩的回味:“也许,是喜欢童年的滋味。也许,是喜欢有滋有味的童年。”读着读着,不经意之间,一种词性倒装的情绪回旋,又让绕梁三日的情节空间,穿梭在时光的连续轴上,更使情结的“自主性”在某种幻象的表现里,无意地完成文字与人性的灵性辐射。
从心法的诗道来说,观照万法可以任运自在,创作方法同样可以任性地驰骋。所谓文无定法,也就是不能像物质产品生产时要求那样,一切用按规定的图纸去制造,用规定的尺寸来量。反而言之,艺术的创造力就是需要在遵循 “有章可循”的规律基础上,善于从条条框框束缚中挣脱出来,形成自我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蔡旭的散文诗就为我们后来者提供了一个思想轨迹的典范。你看《红心鸭蛋》的落笔:“外来者的天空,认不出哪一片是故乡的云。”细细品味,一个“外”字就便在陌生的田埂上,烙下语言反常强暴的印痕,甚至“还亮出了红心鸭蛋”。一个“亮”字又闪现目光惊讶的瞳孔,就不用说作者善于抓住通感的脉络:把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进行心理感受的互相沟通,一起合作来描绘事物的点点滴滴,惹来一串串诗意的句型,微妙地排列成一行行心灵的飞鸿,目送读者一个个审美的峰峦背影。所以,每每读到这样的精神象征符号:“怎样日积月累,才酝酿成一颗硕大的红润……也会有那颗红润的心愿。”我们就会情不自禁地为那“酝酿”、“ 硕大”、“ 红润”而惊叹欢呼,也就不会探究、思索、反问作者的功底渊源,究竟是什么内力的合成化成禅性合一的心法,蠕动笔头语言的呢喃:“不用讨价还价,它的诚实与我的欲望都不会打折。”那么,这些含情含道的句子,站立在主题的语境里,不仅是“神”的光芒点亮日子的平淡,而且也是诗家的采集、凝聚和酝酿,不断地糅合着意识与潜意识的意象,渐渐地形成的诗文化笔。故此,那么,这种心藏“神”的禅性,时而吻合着情绪的衍射,时而驱赶着情感的延伸,即便像风一样无形,也不是没有声音,犹如作者所说的:“即使像云一样在外面飘荡,也不是没有故乡的人。”
情悠悠,韵悠悠。悠悠的笔杆流动的风韵情致,在心理柔柔的流动中,诗人必然要以主客体的虚实契合,不断地揉动着时空的光亮,左右逢源,为读者表达一个由浅入深的哲理反射。例如,《故乡的味道》里的文笔:“让我平静的心湖,溅起一个叹号,又跌落一个问号”,试想,能够把心与标点符号联系起来的想象,一定就是某种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碍、无功利的平静状态下,越过“色”的鸿沟,进入“空”的原野;那么,这样的心境,事物的一切淳美和丰富性就会一一展现在眼前,也就是心理审美活动时的“虚静”状态。虽然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的演变,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的驿站家园,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雪山莲花,也就是文本中的本质原型情节。自然而然,作者笔下的“水东芥菜的名声”就会在一种“虚静”的蕴藏中,灵显“故乡的味道”,尽管“明知它不是真的,毕竟它总算近似”。这,一真一近便是靠近“道”的本相运行。也只有诗家具有这种排除一切杂念,让心灵虚空并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澄明,才能以更明了的目光去观察污染的大千世界。
所以,初读先生的大作,就需要穿透生活的对话,拎起一篮子的亲情;再读就犹如捧起日子的阳光,闪射太阳照耀不到的月色,更何况这种接近于叙事体、情节体的散文诗,无论是在选材的人物、动物、植物,还是直抒胸怀、议论风生的写法上,都是在一种灵活的意识层面上,有条有理的挖掘潜意识的原始情结。也正因为大家是名家的理由,名家是大家的根源,就是善于把生活本体的白光,或者熟悉的视点白描成七彩的光影,即便你手里的光栅旋转任何一个角度,都将成为我们力所不能及的视野高度,有意无意,引起我们走进对影成三人的意识流程。如《炒米饼》:“60年过去,至今嘴边还挂着童年的味道。”先撇开炒米饼的制作、味道和历程不说,单单就是它的自我意义和历史的芳香就足以展开诗文的想象,阐述了炒米饼与故土的裙带溯源,所以,“友人从家乡寄来一箱炒米饼,唤醒了我的乡愁”。一个“唤醒”二字的韵味便是一种平常人觉醒的呼唤,折射出真善美的隐藏灵光。倘若从散文诗篇幅短小、浓郁的诗意、形象生动又有哲理的三个特点来说,那么,诗人在每一章的蕴涵就是无声地机锋语或禅话的神交,痒痒地挠着人与人之间的性情距离,需要固守自我的纯真,防御着外界的恶性感染。同时,也启示着我们不管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文字的本身没有意义,一旦融进了诗人的性灵变化,任何淡、浓、高、低的艺术手段,必须要合适地对接着时空的彩虹,把情绪的笔触盛开在情感的百花园,一朵朵地甄别其本身的秉性。由此红娘的细微、洞察和牵线而产生的敬畏和醒悟,我虔诚地捧起诗家一样的心境品读:“舍不得一下子吃完,每天都可以回到故乡”。
那样的舍不得,那样的渴望故土,便是一种真性的诗人所感染的大善和厚德,这样的美感也许是广义的审美意识,但是,狭义的审美感受,即审美主体对美的一种综合的感知、理解、想像、情感等因素的心理现象。如文本中的结尾:“从我的儿时算起,已保质了60年。从冼夫人算起,已保质1400多年了。”冼夫人(522—602) 是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文武双全,韬略高超,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被奉为“岭南人的神 ——冼太圣母”,周恩来称赞她为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那么,这种借助某种具体事物来体现某种抽象思维情感的象征媒介,强调用有质感的形象和暗示、烘托、对比、联想的方法,侧重于音乐性和韵律感,建立起与浪漫主义诗歌不同的象征主义诗歌美学。像文本的末尾构成审美意识的核心部分,便是这位史称“谯国夫人”的文本原型症结。虽然她因时代的阶级性、民族的个性、修养的嗜好,为我们形成不同的审美差异,但同样以共同的物质依据、心理需要、生理机能的共同特性,悄然地化成情感愉悦的契约,获得人审美活动的一致喝彩。这,便是一篇散文诗的社会意义的审美大视野。
海德格尔说:"一切的诗人都是还乡的"。 乡情是心里永恒的秋天,充满着精神的惆怅和童心的回归。所以,爱因斯坦和诺瓦利斯也这样认为:哲学是怀着一种乡愁的冲动到处寻找精神家园的活动。无疑,伏读任何大诗人的至美文章,任何一朵艳丽的白云、花朵和野草,都是诗人粘着家乡的泥土,揉捏成一道道星辰弧光,尔后,剥开着一层层个性化的家乡味,平静地,像圆圆的月光一样,映照我们人之初的最美故乡。也正因为这样蟾镜的乡愁,时刻敲醒着我们,一旦进入色界平衡的现实矛盾,就要窥视一缕无色界的空灵曙光,也就是象征主义者所要抵达的"彼岸"真相。或者说,神望心中艺术的战礼品,必然离不开无欲则刚的禅性心法,如同追美着不退休的散文诗人蔡旭先生那样,旷达心德,淡泊名利,不断地进行生活的修炼和思维探幽的冒险,才能"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得以灵魂的藏性审视多彩的人生,骄傲地成为这个时代的精神代言。

附原作:
家 乡 味(组章)
                      文/蔡  旭

   咸咸的乡愁

    从小在海边长大,吃着鱼长大。
    当然是最贱价的鱼,比如“狗母”,面目狰狞,混身是刺。
    当然是醃的,新鲜的吃不到,也吃不起。
    之后几十年一直在外地晃荡。远离大海的城市,吃鱼是遥远的挂念。
    每次返回家乡,母亲总说我脸黄肌瘦,一定是缺少鱼腥。
    吃了几天海鱼,面孔果然就圆润起来。
    好在后来我又在海边的城市生活,也告别了穷酸,鲜鱼成了餐桌的必备。
    可是鱼档里很难找到“狗母”了,价钱太贱,摊主都不愿进货。
    更难见到这种咸鱼,据说也很少人醃制了。
    只能把它寄存在我的挂念里。
    寄存在远方的故乡,及更远的童年里。

    有一次,好不容易才买到这种鱼,让我吃得兴高采烈。
    儿子却不小心遭到鱼刺攻击,由此坚决不再伸出筷子。
    有什么办法呢?
    外地出生的人,我很难把他带回故乡。
    更做不到,带到我的50年前。

   虾皮情结

    虾皮不是虾的皮,它就是虾,毛虾。
    海边长大的我,从小就知道,小小虾皮也是肉。
    那年月买不起虾,虾皮就成了家常美味。
    抓小把煮青菜,就有了荤素搭配。
    撒一撮进酱油汤,咸味立即变得鲜美。   
   我也是吃海鲜长大的。——因了它,我才有了说话的底气。
   之后几十年我在外流动,离家时母亲总会让带走一包虾皮。
   后来到处的超市都能买到,姐姐还是给我亲手晾晒。
   她说这东西,还是家乡的好吃。
   到现在,虾皮的名声已大得惊人。
   据说它是钙库,最好的补钙食品。还能补肾壮阳,理气开胃。
   其实它本身的量很小,补钙与疗效,纯属广告用语。
    我与它几十年不离不弃,不是因为据说,只是出自喜欢。
    也许,是喜欢童年的滋味。
    也许,是喜欢有滋有味的童年。

   红心鸭蛋

    外来者的天空,认不出哪一片是故乡的云。
    在外地这座城市,也很难找到故乡的标记。
    终于有一天,一家专卖店亮出故乡的名字,还亮出了“红心鸭蛋”——
    那是故乡名优特产的名字。
    它的特,在于用红色改写了蛋黄。
    谢绝了售货小姐的推介。我知道那颗红心的由来。
    我也是同麻鸭一样在海滩长大的呀,我知道那些鱼、虾、蟹、贝与海藻,怎样日积月累,才酝酿成一颗硕大的红润。
   蛋白嫩滑如玉,蛋黄流油喷香,切开那枚咸蛋就明白了。
    听到我的乡音,售货小姐也明白了。
    我也是吃鱼、虾、蟹、贝与海藻长大的,也会有那颗红润的心愿。
    不用讨价还价,它的诚实与我的欲望都不会打折。
    提一箱红心鸭蛋回来,我要让外地长大的儿孙,也记住故乡的味道。
    即使像云一样在外面飘荡,也不是没有故乡的人。

  故乡的味道

    水东芥菜的名声,早走出了家乡的县城,风靡了北、上、广、深、港的餐馆。
    以通透的碧绿,卷心如灯笼的姿态,无渣而微甘的通感,而有口皆碑。
    更绝的是它的脾气。据说从一米高处撒手跌落,叶瓣会自然四散,多么爽脆!
    令长年出门在外的我,只有在梦中,才能品尝它的美味。
    那天在外地的城市,发现它竟然与菜摊打成一片。
    让我平静的心湖,溅起一个叹号,又跌落一个问号。
    我知道,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它的特点之一就是产量很少。
    我无须假装失手把它跌落在地,也可检验出它山寨的出身。

    不过,我还是捧了两棵回去。
    不加配料,清水白灼。
    明知它不是真的,毕竟它总算近似——
    故乡的味道。

  炒米饼

    把大米炒熟磨成粉,用黄糖浆、鸡蛋、绿豆粉搅和作皮,为此酥、脆。
    用花生、肥肉、白糖作馅,为此甜、香。
    用土灶、荔枝木炭烘烤,为此有乡土味。
    家乡的炒米饼,从小就让我津津乐道。60年过去,至今嘴边还挂着童年的味道。
    据说是我们的老乡、南北朝冼夫人转战岭南的军粮。你信不信?
    反正我信。如此聪明的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第一人,当然会创制这种当年的压缩饼干。

    友人从家乡寄来一箱炒米饼,唤醒了我的乡愁。舍不得一下子吃完,每天都可以回到故乡。
    岂止是“保质期9个月”?
    从我的儿时算起,已保质了60年。
    从冼夫人算起,已保质1400多年了。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29 08:19 )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金喜推荐理由】此评,学习推荐。

8
宗小白︱读诗:岛岛《一个秋天的清晨》

原作:
一个秋天的清晨
文/岛岛

孩子从酣甜的被窝钻出脑袋
一滴露水在玻璃窗上游走
冰霜花在缓缓下落,从松树到木栅栏
远处,北坡的山寺钟声隐约

把甜酱一层一层涂在面包上,你说
这一切马上要消失了,你们听不见

我只听见闹钟准点的尖叫
汽车的喇叭声,小贩的喊声
操场上的国歌

至于你说的清晨里草木的呼吸
多像一个童话,我们更没听到

【小白读诗】:岛岛的《一个秋天的早晨》从日常生活入手,截取生活场景,通过勾画环境表达个人的生活体验和对生命意义的探讨。

诗的第一节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一幅普通的生活画面:一个秋天的早晨,酣眠中醒来的孩子,玻璃窗上游走的露珠、冰霜花,松树,木栅栏……一切宁静而恬美,山寺隐隐传来的钟声,给这宁馨的氛围增加了一丝空灵之感。

顾城有首诗:空山不为空,空心才是宗。若得空为意,方是好人生。一个成熟的诗人,都会由自然或是生活场景入手,进行人生意义和宇宙自然的哲学探讨,而一般的诗写到这里,会发生两种方向,一种是叙事,一种是抒情。但是诗人岛岛却进行了一种内省式的描写,他接着写道:“把甜酱一层一层涂在面包上,你说/这一切马上要消失了,你们听不见”。
诗节到这里出现了一次“意外”。这种意外似乎来自于与上一节诗出现的“断裂”。然而,又不全然断裂,仍然是生活景语,只不过渐渐走向了生活的内部。读者发现,这两行诗的表层具有“欺骗性”,其实隐藏着某种微妙的暗示,这种欺骗性使诗意发生模糊,吸引读者的想象。

“一切马上要消失”,时间转瞬流逝,这个美好的秋晨,也不例外,甜酱和面包被咀嚼吞咽,霜花消融,孩子在成长,爱情转变成亲情。这一切都在悄悄的发生着,不留心,听不见。

叔本华说,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与倦怠之间摆动。人类身上好像有座看不见的钟摆。因此,在第三节诗中,诗人“听见闹钟准点的尖叫”,接着,又是一串的生活场景的描写:汽车发出喇叭声,小贩在叫喊,操场上奏起国歌……到这里,全是生活场景,诗人仍然没有提供没有判断和结论。

然而,“尖叫”二字,却使用绝妙,令人想起二十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的画作《呐喊》。时钟在锐觉的诗人耳中,发生强烈而刺激性的尖叫声,似乎在将人类极端的孤独和苦闷,以及那种面对时间流逝的恐惧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一个秋天的清晨,多么美好,可是洞悉生命意义的诗人,永远不会停留在生活的表层,他会看得更多更远,他时刻都在体会时间对人的压迫感并保持警觉。既然时间易逝,生命脆弱,人就应该像自然万物般,活出自我,而不是为某种虚无缥缈的东西活着。然而,悲哀的却是“至于你说的清晨里草木的呼吸/多像一个童话,我们更没听到”。这个世界为我们提供了那么美好的自然万物,可是我们却变得越来越坚硬、抑郁,与这个美好的秋晨,与自然世界所给予我们的欢愉形成强烈的对比。

人与自然同属于一个世界,人类越来越深陷绝望孤独,而自然却仍在继续。秋晨永远美好,诗人却在这个秋晨的迷失、困顿,诗中没有言明的意味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岛岛的《一个秋天的清晨》,运用生活景语,生动自然的呈现,深刻、洞悉,可以读出诗人的主张,反对现代文明对人性的束缚,主张自在、无为的生活。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28 19:29)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金喜推荐理由】不曲张,不妄解。共享生命的欢愉。

9
思小云︱现代禅诗的话语与意识表现

现代禅诗以其特有的民族审美特征,和深锲“汉味”精神内核的禅与诗结合的艺术表意魅力,为当下诗写提供了推进的契机和格局突围的最大可能。但当下对现代禅诗的界定标准还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和理论的模糊性,更多只是停留在传统宗教禅理、古典诗质的意境、表意趣味与现代感的简单连结关系上,或仅作单纯“泛禅”文本与内容形式的展示,以及对西方诗学技巧、哲学观念的“畸形”应用。少有将生命机趣、生存体验、生命意识,内在的禅本心、本意、本性与眼前物、日常事、当下境真正融汇贯通,难以企及禅诗圆融通和的大悦、大美、大化的真如境界。而真正好的禅诗作品大多出自有深厚的禅文化积淀,禅修经验丰富的“居士”或佛信徒之手,所以现代禅诗的发展还只是一次初浅的尝试,有不少空白亟待填补。

有不少学者把凡有“禅味”的书写范本都归为禅诗一类,这样的界定门槛未免过低,有些泛滥及对禅本体悟精神存在着某种误读,尚且停留在浅白化的以抒写僧侣、寺院、佛典、自然山水为趣的“涉禅味”阶段。李春华教授在《关于现代禅诗审美的几个问题》一文中提到:“现代禅诗首先应该是禅者之诗,至少是悦禅倾向的诗人写的诗,那么,一切被‘解出’禅味的诗都叫禅诗,其外延就未免太宽、太不确定。”[李春华:《关于现代禅诗审美的几个问题》,《文艺争鸣》2012年第2期。],中国禅诗讲究亲近自然万相,通过对事物的通透感受和生活的直观体验,来认识世界的本相。所谓“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切生命都存在着相互转化、依存的互动关系,都是一个自足的个体。冥踪流水,花鸟顽石,宇宙万物皆在自足的生命机趣中和谐共生。而禅诗就是对生命的深度体验,对生活事态的超验感悟,通过顿悟的领悟能力和敏锐的直觉穿透力,找到与古典诗性相契的意境和趣味表达,获得高度的内心清适与审美愉悦,心不滞物、无挂无碍、斩去五欲羁扰,摆脱物质的欲望和心地煎熬,让心呈现出它本来的样子,轻松安明,超然自在,自然进入了禅悦的生命意识和状态。所以但凡好的禅诗作品,完全由其所带给读者的阅读体验与直觉感受力决定的。除了充满智性魅力的禅机语言,更是以自性直觉贯穿始终的内在的禅心、禅性,以及诗禅圆融之后超越的生命意识和精神境界。

禅作为极力强调自心自性、以“悟入”为主的主体性极强的精神理念(非一般意义上纯粹的主观性),而且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派宗旨,从一开始就赋予它自身某种不可言说、不可推理的神秘性。但禅并非神秘主义,也不是抽象的哲学或者一门宗教,禅是活生生的事实,是可感知、可触及的事实和经验。“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是禅境界的最高阐述。禅常常不作抽象的文字概念,避免落入逻辑和思辨的泥淖中,而注重强调直接接触事物的本来面目,以直接体验的方式求得“本来的觉悟”。但禅又总是违背不立文字的主张而使用语言,尽管语言总是不能完尽禅的表意,便由此会陷入一种令人费解的,禅机与语言的悖论。而语言作为一种工具,是任何形式的文学创作都必须凭借的武器,“在未加工的或称直接的话语中,言语,作为一种言语,保持静默,但在言语之中,人在讲话,而这是由于使用是言语的归宿,因为言语首先是用来使我们同事物相适宜的,因为言语是工具世界中的一种工具。”[[法]莫里斯•布朗肖著:《文学空间》,顾嘉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21~22页。],有了语言才有了各式的表达与命名,当人在讲话、使用语言的同时,赋予了这个世界无限多重的意义,马拉美也说:“没有不被表达的东西”。而且在他的体验中,“语言运动于无穷无尽的潜能中,这种潜能只有在读者将其转化为意义解释的无穷潜能才会转移到他身上。”[[德]胡戈•弗里德里希著:《现代诗歌的结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李双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第108页。],但这种对暗示性语言的追求,在禅看来也会成为自性的理障而阻碍“顿见”与“悟”的发生。当诗与禅紧密结合之后,读者绝不能像理解马拉美本体论模式那样,将颤动在语言与现实之间的隐秘、绝对、虚无,充满暗示色彩的“神秘性”同样“殖入”现代禅诗,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此种语言是被语言言说的观念语言,是意志和表象,虽然与禅共有一种超越感,但二者对语言的认识仍有明显的交合裂缝。因为在禅宗看来,当“我们可能应用语言,但是这早与观念作用连在了一起,并已失去了直接性,一旦我们使用语言文字,他们就表示意义和推理活动;他们表现某些不属于本身的东西。”[[日]铃木大拙:《禅与生活》,刘大悲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第110页。],禅排斥理智所引起的一切对立的矛盾,它从来不作解释、归纳、推理和累赘的陈述,只是偶尔会有暗示性的启发活动,以自性的般若予以观照。

但在诗歌创作活动中,诗人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语言的代理人。因为“即便是口头创作,也仍然是一种头脑中的书写。诗歌是言说,但它也是书写。词语有形体。首先是诗的写作,然后才是其他的东西。”[[美]哈罗德•布鲁姆等:《读诗的艺术》,王敖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71页。],尽管禅是无法言说的,但一旦禅与诗结合之后,禅诗就作为一种词语形体在书写,必然会以文学作品的方式呈现,所以其中禅机的发生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排斥语言。而诗作为一种纯粹的表现艺术,注重心灵深处的言说,是一种充斥着非理性因素的,纯粹的语言,是词语不在场时“沉默”式的寂静,与禅独特的精神内涵结合,让人感到幽冥、静美、和谐、空灵的诗意美感,在自由、无念、无我、恬淡无欲的超脱体验中,开启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新形式,以全新、独特的视角追寻生命和生活的本质。以诗现禅,以禅喻诗,诗禅圆融、通透,绝对是一种高明的表现策略,而且以诗来言说禅味也恰到好处。中国古代有众多禅诗创作的文本,被人们所熟知的有寒山、王维、贾岛、皎然等诗人。他们的创作为中国古典诗歌补充了新内容,丰富了古诗的精神意蕴和美学气质,开启了诗人们观察、思考和理解世界在诗文本呈现上的新形式,探索出古语禅诗新的艺术表现,为古体诗注入了独特的意境、韵味,以及更多以诗言说的可能性,耐人寻味。而如何在现代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之下,尤其以口语写作为主的创作倾向,在不失现代感与当下语言表达习惯的前提下再现禅境与禅味,在诗写语言方面,不失为一次难度的挑战。因为一面要脉承古典诗质的表意内涵,另一面又要表现出现代变奏的感觉与审美。但如何摆脱惯性的理念思维,西方的哲学观念、意识形态以及诗学技巧、表现策略,对汉语诗人长期创作的影响,而极力展现汉语诗的质感与“禅”般若直观的机趣魅力,破除语言的障碍是必要的,这也是后来现代禅诗实践与探索的同人们所要开拓、研究和思考的。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26 04:13)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金喜推荐理由】很专业也很严谨,可能会导致一些人远离,但实际上禅诗的理解大有裨益。故推荐。

10
气化散人︱阳光下的冷——品读马启代《阳光下,一滴绝望的水依然有着锃亮的骨头》

原作:
阳光下,一滴绝望的水依然有着锃亮的骨头
文/马启代

——今天,阳光没有穿衣服。风也有累的时候
除了几片薄云值班
天空也在休息

冷用冰抓紧了城市、街道、枯枝、旗杆
抓牢了所有向上的脚步
——冰是魔鬼专用的焊条

这座监狱肯定哭过。谁说没有听到哭声
你看那座楼房,挂着那么多的冰凌
——皆心如止水

几块石头满脸冰碴,昨夜一定被绳索勒紧
或被一双大手抓住
——都是攥出来的泪

阳光下,一滴绝望的水依然有着锃亮的骨头


品读:
该诗借用自然物象,特别是水的物态变化,巧妙地完成了对社会现实的揭示与批判,表达了对严酷环境中不屈灵魂的礼赞。该诗的修辞、布局与表意都值得学习借鉴。
拟人手法的娴熟运用。阳光、风、云、天空、冰、石头被彻底地人格化,组成了一个寓言式的现实世界,这个现实世界的显著特征是僵硬,寒冷。
     由远及近的物象描摹。作者对严酷的现实生态的建构层次分明,由宏观到微观不断推进。从天空到城市、枯枝、街道、旗杆;从监狱、楼房到石头、水滴。这样严谨的布局,周到的思虑有利于诗人思想情感的充分表达。
    冷酷现实的不屈灵魂。水是构成生命的重要元素,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而冷酷的环境使之变态。水是什么,从“心止如水”一句可见水即指人心,水因寒冷成冰,此是心寒之谓。寒到什么程度呢?几块石头被现实的绳索与大手攥出了泪,泪结成了冰渣,读者此时便印象深刻了。
   "阳光下,一滴绝望的水依然有着锃亮的骨头",是诗题也是结句,作者这样的安排是在提醒读者,
    这是阳光下的冷,阳光下的绝望,阳光下绝望的微生命的姿态。这僵硬的外壳与不屈的灵魂的矛盾共生体,有心人自能产生共鸣。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6-10-25 10:22)

具体网址:
http://www.zgsglp.com/forum.php? ... 6orderby%3Ddateline
【金喜推荐理由】直面本身就是风骨。推荐,赏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7 12:04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