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家梦泉 于 2016-11-9 01:10 编辑
当下是一个“务实”的时代,诗歌却不能“务实”,诗歌一旦“务实”,就变成了顺口溜,大白话,从而诗意全无。与“务实”相反,诗的核心审美价值恰恰是空灵与虚幻。宋朝著名诗论家严羽曾做出如下精辟的论述:“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短短数语,将诗的真谛和特质描述的淋漓尽致。当然诗意的呈现最好是清新,自然。关于“自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这样定义“:“俯拾既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语,悠悠天钧。”说到底,自然是诗歌的最高境界,也是观者,评论者的最高境界。彭纯廉的一组诗正好诠释了这几个特点,很值得一读。下面我们细读一下文本,第一首《一首情歌》:
一个女人在河边汲水
丰腴的线条
像琵琶弹出来的音符
撑开这秋水的含蓄
她充裕的韵把岸涨上来
把水比瘦了下去
这水
依旧摇晃着
她的影子
像摇着的一首情歌
这一首,感觉很清新,第一节后两句是比喻,联想和想象,叙述的是感觉和感受,远取喻。第二节是悖论形成的陌生化,反常却合道,试想秋天了,水少了,坡岸相对就高了,作者却说是女人的韵使它们起了变化,灵动吧。最后两节清新,飘逸,点明主题。第二首《把秋天挑起来》:
几根修竹
翠绿的枝
把秋天挑起来
一阵微风
让它微微弯了弯腰
一会儿
它又把秋天的姿势
还回来
继续撑高那几朵云朵
这首简直是天然去雕饰,自然流动成。一个挑,一个还,一个撑,形象,逼真,如撞其象,如临其境。这里修竹,云朵都有象征意义,我们不都像是那一棵棵修竹么?!第三首《落叶》
一棵梧桐树
地面落下了一片橙色的落叶
枝头上是一片绿叶的留恋
它们准备眷写秋天
是谁的洞箫
抚过了枝头
又有几片饱蘸乡愁的叶子
落了下来
沏进了秋里
第二节,是谁的洞箫/抚过了枝头,毫无疑问将此诗定位在了空灵,试想风吹黄叶,那响声,那色彩,那飘动,那摇落,不灵动么?不飘逸么?再加上最后一节,一蘸一沏更强化了它的空灵。最后一首《羔羊的轻唱》:
一只羔羊的歌声
唱在了秋天
那清脆的声音
游过了一对情人的心海
而那几只鸭子
仍在他俩的海里
徜徉
它们都被那
不留痕迹的轻唱抚过
摇摇欲滴
心海是虚的,虚的里面还有实的鸭子在徜徉,它们都被羔羊的轻唱抚的摇摇欲滴。不虚幻么,?不飘逸,灵动么?一组小诗正好把现代诗的清新,自然,空灵,虚幻几大特点演绎的活灵活现,不能不说是天然做合。当然每首诗里,几个特点是有所叠加的,只是主次不同罢了。综观全诗,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都是对生活细节(河边汲水的女人,秋风中的芦苇,落叶,羔羊的叫声)的深挖,提炼,适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想象,联想,象征,拟人,暗示,悖论,跳跃,叙述〈感觉,感受〉等等,将诗意凝聚,加厚,提升。自然而然的让诗意之花突破,绽放……可以好不夸张的说:它是一组好诗,重要的诗,但离伟大的诗还有一定的距离,毕竟小我了些,少了些和现实的触碰,少了些形而上的哲思闪光。
2016.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