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729|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创作手记]多写出一点点 谈《珠海名园》的写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1-6 08: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蔡旭 于 2016-11-6 08:48 编辑

[创作手记]
多写出一点点
——谈《珠海名园》的写作


        今年国庆长假在珠海度过。既不想外出参与人山人海,也不愿宅在家中,便去逛了几处公园。这些公园,有些是第一次去,有些以前去过,但这次有新的发现,竟产生了写作的冲动。
        公园总是大同小异的,要写总得写出新意。即使是很有个性的公园,也必定已被许多人写过。还能写出什么,是一个问题。
        在我与诗友们的交流中,我会经常提到:写什么很重要,怎么写也重要,写出什么更重要。现在问题摆到了我的面前,我得认真去寻找,去思考,去发现。
        珠海诗人、评论家文龙在评点拙作散文诗时,提出要写得“多出一点点”的观点。他说,“名家似乎只是多出那么一点点,而恰恰是这一点点,标示着排群而出的一家之言。”
        后来,我写出了《珠海名园》(四章),刊登在“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微信”2016年10月11日。事实上,我这组《珠海名园》,就是按“多写出一点点”去努力的。

《海滨公园》:挖出最有内涵的一点


    海滨公园

        也可以说它是珠海最大的公园。
        尽管占地只有13公顷。
        已装下了一座山,装下高瞻远瞩的境界与俯瞰大海的胸怀。
        装下了湖泊,森林,草地,与四季盛开的花朵。
        装下了一片领事林,来自五洲四海的树木与友谊。
        装下了珠海人最多的喜爱,节假日数十万人蜂拥的欢乐。
        最大的特色是它的名字,拥有的海面几乎无边无际。
        抱住了整个香炉湾,蓝天白云的倒影及心潮逐浪的大海。
        手挽着一条情侣中路,诉不完的诗情画意与甜言蜜语。
        摊开了一大片洁白和沙滩,让老中青少一起回到童年。
        更有众所瞩目的的渔女,手举着珍珠与希望——
        那是举世皆知的珠海的城标。

        用不着找这座公园的大门。它到处都是门。
        它的四面八方,随时随地都可从树荫花丛间穿入。
        把一条成语变成正能量,就叫无孔不入。
        没有围墙的公园,该有多大呀。
        它无言地微缩了珠海,一座拥抱天下的开放之城。

        珠海海滨公园特点就是它的名字“海滨”,面朝大海。本来它的地面不算大,诗中说它最大,已有了一点新鲜的意思。把海滨、情侣路、渔女雕像以及海面都算在内,就很大了。装得下山,望不尽海,装下了几十万人的欢乐,还不够大吗?如果就是这些,应该还不够,新意是有,还不多。怎样才能再“多出一点点”呢?终于让我找到了,这就是:
        “用不着找这座公园的大门。它到处都是门。
        它的四面八方,随时随地都可从树荫花丛间穿入。”
        珠海海滨公园没有围墙,这是所有市民与游客都知道的,但不一定有诗人写过。“没有围墙的公园,该有多大呀。”这是诗的发现,而诗人的发现与游人的发现是不同的。在诗中,它的大,不止是大的空间,而且是大的胸怀。而这一点,正是珠海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的特点。能写出这一点,令我很高兴。写出后,与珠海诗友文龙、钟百超作了交流。“它无言地微缩了珠海,一座拥抱天下的开放之城。”这一句结句,就是此诗在“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微信”登出后,听了诗友的指点而改定的。“微缩”二字,点出了海滨公园与珠海城市的关系,提示了它怀抱在心的内涵。
        这是不是就“最有内涵”了?可以讨论,不过在我的笔力来说,到此就算“最”了。辽宁诗友陈词帮我总结此诗的得失时说:“把公园的魅力一一道来,仅停于此,诗也是好诗。但旋风一转,公园不用大门,一下就将新观念引进诗中,令人眼一亮,什么大,也没有人的心大,绝佳的景观就出现了,诗就有了观念一新万两黄金的时代感,就能于无声处听到惊雷。”他对诗的评价过誉了,但对我创作的指点是有益的。

《香山公园》:对少人关注处多写一点


    香山公园

        这块镶嵌在珠海老城区中心的翡翠,也许只有“老香洲”才知道。
        知道的也很少到来,不知道的就更不会来了。
        这一天,我偶然路过,惊讶于它“名头”之大。
        珠海几十座公园,它竟有资格顶着“香山”的名号。
        原来,唐代香山镇,北宋香山寨,南宋香山县,源头就在于此。
        以年轮为序,它理应是第一号主角。

        这块镶嵌在珠海老城区中心的翡翠,也许“新香洲”很少知道。
        可是,远在香港的周星驰早就知道了。
        十五年前,他的《少林足球》就在这里展开了较量。
        好心人指点,“甜在心馒头”“如花美发店”原来就在门外。
        这一天是假日,可惜没有多少人来分享我的惬意。
        不知道它的人到远方寻找陌生去了,知道它的人又到了热闹处制造热闹。
        我发现公园里树够多了,而花却相对较少。
        难怪,它的花香,大都飘到了公园之外。

        《香洲公园》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养在闺中人未识”。对这个珠海最早、最清静、最冷落的公园,从我踏进它的大门,就认识到这一点了。
        这一座公园,挂着“香山”这一最具权威的名号,位于香洲老城区的繁华地带,应是天时、地利、人和俱备。“老香洲”对它肯定知道,但不一定熟悉。我迁居珠海已两年多,现在才意外得知有这座公园,也可说明“新珠海人”对它的不了解。
        问题是值不值得写。因为它的冷落,也就没见有人写;正因没有人写,它就更不为人所知,就更加冷落。
        似乎诗人总是对唱赞歌更有激情的。而对一些需要表达叹惜、非议、批评的情感时,往往以不合时宜为由,自己自觉不自觉地就绕道而行了。我想表达对此的不愿认同,就想在这一方面“多出一点点”。
        首先来说这公园的好处。
        “我走进园来,喜欢它闹市中的僻静。
        果然不虚此名,确实山够青,树够绿,风够轻,空气够透明。
        登上山,同树林比高同石梯比耐力,我爽快地挥汗如雨。
        一层层平台上,看高楼一级级低落,看车流日月如梭。
       坐下来,可同清风一起翻书,可摆棋盘仙人指路。
       也可在石凳上发呆,听鸟儿唱歌小虫奏乐,看时光筛着树影慢慢地淌过。”
       在赞赏的后面,是惋惜它的不为人知,是对“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的不予苟同,是对假日里“到远方去寻找陌生”,“到热闹处制造热闹”的人们的不解,及婉转的批评。
        接着是写这座公园的第二个特点:“墙里开花墙外香”。珠海人对香山公园少人知道,但香港的周星驰却知道,他拍电影,就选中了这个好地方。
        “十五年前,他的《少林足球》就在这里展开了较量。
        好心人指点,“甜在心馒头”“如花美发店”原来就在门外。”
        这个对比,不由得让人伤感,甚至哀叹。诗的结尾,“它的花香,大都飘到了公园之外。”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表示。
        此诗的效果,对读者来说,一是知道了有这么一个好地方,二是引起对“养在闺中人未识”、“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反思。对作者来说,则是写出了两个“多一点”,一是少人写的题材更有发挥的余地,二是可以用抒情笔调来写“批评报道”。

《石溪公园》:用逆反思维发现新的写点


    石溪公园

        许多人都知道绍兴有个兰亭。许多人都不知道珠海亦有个兰亭。
        名字就叫亦兰亭。
        作为石溪公园的主要景点,它就坐在嶙峋盘石之上,潺潺溪水之间,坐在香洲城区中心的繁华与僻静之间。
        也与东晋时绍兴的兰亭雅集一样,由著名书法家发起。
        这是清代道光年间,由本地人士、皇帝钦批“书法冠场”的进士鲍俊牵头,广邀岭南名士,在亦兰亭吟诗作对,泼墨挥毫,摩崖勒石。
        让三十多处诗情与墨迹,同枕流的古壁、漱石的清溪一起,辉耀了一百六十多年。

        这一天,我随珠海的文朋诗友到此雅集。
        是的,鲍俊的故居不在了。
        他们流觞、唱酬的会所惜字社,只留下两堵残墙断壁。
        亦兰亭似乎还在,已经是重修的仿制。
        石柱上的对联,只有上联,另一半也不知去向何方了。
        不过,在石溪公园里,他们当年赞赏的琴泉、奇响及石溪八景还在。
        鲍俊与诗友们创作的,作为珍宝的书法与作为文物的石刻,还在。
        当年雅集的佳话,以及豪情与逸致,风骨与流韵,也在。

        这就够了。已足以令我们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因为早就知道,有些东西肯定还在。
        它是不会毁掉的。也无法把它毁掉。
   
        石溪公园的看点是亦兰亭与摩崖石刻。这是清代珠海当地的书法家鲍俊及岭南文友仿照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雅集,所留传下来的宝贵遗产。石溪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公园,石壁枕流,清溪漱石,山岩题诗,墨宝刻石,一条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溪”也是可以产生好作品的。不过在我的意愿来说,这还不够。
        诗中实际上涉及三次雅集:东晋兰亭,清末亦兰亭,当今珠海文友的活动。但如今珠海文友慕名到来时,不免一半惊喜一半失望。喜的是风光,失的是风物。
        “鲍俊的故居不在了。
        他们流觞、唱酬的会所惜字社,只留下两堵残墙断壁。
        亦兰亭似乎还在,已经是重修的仿制。
        石柱上的对联,只有上联,另一半也不知去向何方了。”   
        不少诗友睹物思怀,触景生情,写出的作品中不免伤感与叹惜,其中当然也有佳篇。但我觉得还是不够,还得写出“多一点”。我要出新,就不能按这一思路去写。也可以逆反思维的,从相反的方向去想,新的发现就出来了。于是我决定“反其意而用之”,既写失去的,更写仍在的;不再写叹惜,而去写欣慰。
        “不过,在石溪公园里,他们当年赞赏的琴泉、奇响及石溪八景还在。
        鲍俊与诗友们创作的,作为珍宝的书法与作为文物的石刻,还在。
        当年雅集的佳话,以及豪情与逸致,风骨与流韵,也在。”
       事物往往有正反两面。面对同一个景物,可以有不同的眼光。抱悲观的态度只好叹惜,抱乐观的态度就可以欣慰。其实我们到来之前,早就知道亦        兰亭今已非昔,有了心理准备。但仍然乐意去观察,去感受,就因为还可以并应该去继续,去传承。为此,结尾段才是我所要的“多一点”。
        “这就够了。已足以令我们乘兴而来,满载而归。
        因为早就知道,有些东西肯定还在。
        它是不会毁掉的。也无法把它毁掉。”
        这“有些东西”是什么,我不用说,读者全都明白。
        对今日亦兰亭先抑后扬的写法,有评者跟帖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就暗合了诗人的愿景。有些东西不会毁也无法毁,对这两句诗,读者定会产生条件反射,这些东西为什么无毁?时空什么东西最耐磨?此诗从无中找到有,有中联想到无,留下的思考挺重。”
        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从相反的角度去抒写,总会有新的情绪与感悟的。这样,“多出一点点”也就有可能做到了。

   《共乐园》:放大特点突出重点


    共乐园

        不仅有风光,更有名胜。
       这座位于珠海唐家湾的园林,依山傍湖、亭榭相招、林荫蔽日、优雅清幽,用世界各地的奇花异木,点缀着迷人的佳景。
        还用500棵荔枝树,100年来一直捧出唐家湾人待客的热情。
        更独特的是许多名人的身影。
        孙中山赠种了日本黑松,梅兰芳手植了柠檬桉树。
        汪精卫的名字很臭,不过他的对联与书法,也还算名家手笔。
        还有美国总统胡佛,尽管最终未能前来,但他的同窗主人为他专门建起的暖房,讲述着异国情谊。
        当然,最主要的名人是原先的园主唐绍仪——
        一位早年的留美学童,一位当过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后来又愿意走下许多级台阶去当中山县长的人,这里收藏着他丰富、复杂、传奇的人生。
        这座由他建于1910年的私家园林小玲珑山馆,1921年改名 “共乐园”,成了当时中山县的第一个公园;1932年,又将此园赠与唐家的村民共有。
       100多年了,这座不收门票的公园,成了名副其实的共乐园。
        可以在这里共乐,还可以知道为什么共乐,怎样才能共乐。

        这个园林的写点应是很多的,我在两年内就写过三次。第一次是写它中西合璧的建筑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奇花异木,应该没有超出多数人的笔墨。第二次是写它怎样从私家园林成为乡民共有的公园,赞赏“与民乐乐”的情怀,似乎也未走出习惯的视野。第三次要“多写一点”,从哪里着手呢?
        我发现共乐园几十年来作为珠海人一再推崇的景点,在于“不仅有风光,更有名胜。”
        在于与它有关的众多名人。于是便略写风景,而突出重点,把笔触向名人、名胜倾斜,放开手脚,铺排开来:
        “孙中山赠种了日本黑松,梅兰芳手植了柠檬桉树。
        汪精卫的名字很臭,不过他的对联与书法,也还算名家手笔。
        还有美国总统胡佛,尽管最终未能前来,但他的同窗主人为他专门建起的暖房,讲述着异国情谊。”
        当然,最主要的名人是原先的园主唐绍仪。他的名气,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他的身份:本地人,留美学童,中华民国第一位总理,“后来又愿意走下许多级台阶去当中山县长”;二是他的奉献:改名“共乐园”,并赠与村民所有。
        此诗突出地写到这些,才真正展现了共乐园的价值所在,揭示了市民与游客喜欢它的真正原因。在诗句背后,是一位历史名人丰富而复杂的传奇人生,民国时期风云变幻的壮阔场景,及一些理念、精神的熏播与传承。此诗不知是不是比别人“多出一些”,至少对我自己是“多出一些”了。
        这一组写珠海园林的篇章,似乎得到了较多的转发与肯定。有读者跟帖评点说:“写出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就不是普遍的,大路的,人云亦云的,众口一辞的,而是有思考,有发现,有与众不同的己见。我对这一评价感到欣慰,因为这也许就是写得“多出一点点”了。
        这一组作品,当然算不上佳作。但只要常有“多出一点”之心,持续努力,也许就能同好作品的距离,较为接近一些了。
       (2016年10月20—21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6-11-6 09:0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蔡老师质朴纯净的诗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6-11-6 09:00 | 只看该作者
首读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1-6 09:0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首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1-6 09:05 | 只看该作者
叶枫林 发表于 2016-11-6 09:00
学习蔡老师质朴纯净的诗章!

谢谢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6-11-6 09:41 | 只看该作者
略加感慨是名家。
问好前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6-11-6 09:56 | 只看该作者
经验之谈,弥足珍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1-6 11:05 | 只看该作者
程永红 发表于 2016-11-6 09:41
略加感慨是名家。
问好前辈。

回赠问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1-6 11:06 | 只看该作者
安皋闲人 发表于 2016-11-6 09:56
经验之谈,弥足珍贵!

欢迎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6-11-6 18:26 | 只看该作者
用不着找这座公园的大门。它到处都是门。
        它的四面八方,随时随地都可从树荫花丛间穿入。
        把一条成语变成正能量,就叫无孔不入。
        没有围墙的公园,该有多大呀。
        它无言地微缩了珠海,一座拥抱天下的开放之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2-4 07:50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