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于儿童节、教师节、国庆节等,过鬼节的对象不是现世的活人,它“不是人过的日子”。然而,中国有尊祖敬宗、慎终追远的传统,鬼节这天,有的地方会举行祭祀活动,缅怀先人,并形成一定的仪式。比如,“按照传统的习俗/我们家要给祖先烧纸”,“我只能在城市的楼道口画个圈/朝着老家的方向/在圈外跪着,给先人烧纸”。这里的画圈、烧纸钱,就是某些地方的习俗,需注意的是,对于祭祀地点并没有严格限制,因“回不去。我只能在城市的楼道口”烧纸钱,因地制宜地举行祭祀活动。
祭祀环境的改变,诗人产生了不同的心理体验。诗人烧纸“默念着亲人”时,楼道有上上下下的行人,“而我不敢抬头/看从我身边走过的人”。也许,是诗人祭祀时的庄重和专注;也许,是诗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好意思。我们时代倡导的是相信科学,反对迷信和鬼神论,而“今晚,我是一个不讲文明的人”,“我”嚷嚷自语地“与鬼打交道”,烧纸钱又把楼道弄得乌烟瘴气,感觉自己像“犯错的孩子”,“怕遭世人的白眼”。其实,这首诗与“迷信”或“陋俗”无关,我们不能把祭祀活动简单地视为迷信,正如不能把向国旗或烈士纪念碑敬礼视为无知的幼稚行为。况且诗人很明白,“祖先们都轻如云烟”,已随风吹散,不复存在。
在大变革的时代,工业化、城镇化,已“化”去我们的许多传统,我们像无根的异乡人在虚浮的都市生存着;而诗人的祭祀行为只是在延续一种传统,祭祀在乡下原是十分自然的活动,在城市里却成了另类,遭遇了尴尬。那么,现代人如何“传承”传统,不用感叹这“不是人过的日子”,这是《鬼节,或传承》的题中之义。此诗不以技巧取胜,以平实的语言叙述独特的题材,赋予阅读一定的神秘感、陌生感,又以深刻的主题令人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附:
《鬼节,或传承》/ 田斌
不是人过的日子。鬼节
按照传统的习俗
我们家要给祖先烧纸
回不去。我只能在城市的楼道口画个圈
朝着老家的方向
在圈外跪着,给先人烧纸
那一刻,我低着头
默念着亲人一一向我走来
而我不敢抬头
看从我身边走过的人
祖先们都轻如云烟
像今晚烧过的纸
我失去多年的亲人
被一阵风吹散
今晚,我是一个不讲文明的人
像个犯错的孩子
与鬼打交道
我一个人跪在楼道口
怕遭世人的白眼
注:此诗引自网络文集《春来发几枝——2016年春季诗选》(大畜 编),原载于
《安徽文学》2016年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