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蔡旭 于 2016-11-16 11:47 编辑
[创作手记]
我写《中山装》
蔡 旭
今年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我写完《在珠海寻访孙中山》(二章)之后,觉得还应该再写点东西。孙中山对中国功勋卓著,他的人生波澜壮阔,光写他在家乡的两件轶事是不够的,应该有更大的时空与跨度,更广阔的场景,更完整的情节,较为全面地塑造这位伟人的形象。就是说,在这么一个重要的时刻,惯写小题材的我,也应该去涉及这个重大题材。但是,如果全面地反映他的人生经历及对中国对世界的丰功伟绩,应是长篇专题纪录片与大部头电视连续剧的任务,不是我,也不是散文诗所能胜任的。为此,我还是选择一个侧面,力求以小见大、“以偏概全”地去完成这道习题。
《中山装》这个题目,来源于一位珠海作者的启发。她写了一首《中山装》的诗,让我提点建议。我充分肯定了她“从一件物写一个人”的构思,也发现了一些不足。如未能告知中山装是一件怎样的服装,它与中山先生有什么关系,它诞生与流行的背景及其影响,等等。我建议她对原作进行充实,也可以再写一首。后来见她没有动静,我倒来了灵感与冲动,就自己动笔了。
中山装不只是一件物件,更是一件事件,一件影响了中国百年的重大事件。它涉及漫长的历史,复杂的背景,丰富的内容,及一个创造历史的伟大人物,为此,我采用了更为自由,更擅于叙述的报告体散文诗。它可以综合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段,多层次、多侧面、全方位、放射性地表现人物与事件。
对架构的设想定下之后,我便分节进行抒写。为了让脉络更为清晰,我采用了顺时针写法。
第一节交代中山装产生的背景。
“那时候没有中山装。
那时候还是清朝,流行的是长袍、马褂、瓜皮帽。
对襟式短褂衫禁锢着锐气,大襟式长衫拖沓着精神。”
作为社会改革家的孙中山,从切身的经历中体会到,这样的服式明显落后于时代了。为此,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他同时进行了服装革命。
第二节先介绍中山装正是孙中山首创的。
“那时候不叫中山装。
中山先生是设计师,也是试穿第一人。
无意中当了第一个走在潮流前面的模特。”
接着描述了中山装是怎样的,它的主要特色及由来。
“立翻领,立起了坚毅;风纪扣,扣出了严明。
四个贴袋,稳重地装下了多少东西啊。
衣袋上加上软盖与扣子,东西再多也不会掉出来。
左上袋盖留出一个小口,方便插一支钢笔。
下面两个可以伸缩的“琴袋”,先生说,放得进书籍、笔记本。
下身是西裤,左右有暗袋,携带随身必需品。”
“西方军服的改良?日本学生装的升级?南洋华侨企领文装的翻版?
哦,都是,都不是。
博采众长的典范。洋为中用的样版。
一位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的首创。”
这里特意具体详细地介绍了四个贴袋可装许多东西,上衣口袋可插钢笔,裤袋可带物品,而上衣下面的两个“琴袋”,像琴盒一样的口袋,“先生说,放得进书籍、笔记本。” 这正是先生设计的初衷:方便而实用。
第三节通过写物来写人,写出孙中山的革命经历与巨大贡献。
中山装是20世纪之初诞生的,那么此后中山先生光辉的生涯,都有中山装的跟随与见证。中山装就几等于孙中山,中山装就成了孙中山的象征了。
“在东京筹划起义,在檀香山发表演说,在伦敦参加辩论,在东南亚四处奔波。
在东京,宣告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在旧金山,发起中华革命党。
在海外,指挥辛亥革命。
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穿上中山装,当选总理,出任大元帅,改组中国国民党。
穿上中山装,担任非常大总统,领导北伐,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风尘仆仆的中山装,肩负起民族的希望。
平凡又不凡的中山装,伴随着一个伟人的形象。”
第四节先写对中山装的理解,接写中山装的影响。
有些人对中山装的涵义作了过分的解读,认为这代表了什么主义,那又代表了什么思想。我认为这是牵强的,于是用中山先生自己的解释作为回答。
“中山先生只是说:“这种服装好看、实用、方便、省钱。”
它只是高雅庄重,稳健大方,笔挺帅气,沉着老练。
只是适于卫生,便于动作,易于经济,壮于观瞻。”
这一点,在第二节已留下伏笔了。因此,我的理解为:
“它的含义不在于外表,而在中山装包裹的胸中。
有“天下为公”,有民主共和,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
对于这一点,后来有读者跟帖说:“中山装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平易,简约,亲切。”我想,正是如此。
至于中山装的影响,真是太大了。早年它就被定为礼服,后来又出席了新中国的开国大典,会见外宾,参加国际会议,登上世界舞台。
“出席庄严的会场,也亮相于城市与村镇。
坐上瞩目的主席台,也穿行在大街小巷。
它是中国人的礼服,也是中国人的便服。
它是中国装,也叫过人民装。”
称它为“国服”,也是当之无愧的。
第五节写中山装现在的处境及对此的议论。
由于生活的多元化与服饰的多元化,现时中山装不再流行了。对于服装的“各人所爱”,也是正常的。但是,对于什么是“正装”,有必要小发议论。有人认为正装就是西装,甚至有时看晚会也规定穿西装,我就郑重其事地表示反对。也许对一些人的“崇洋媚外”久有看法,便在此借题发挥:
“这不应该呀。西装不应是正装,它只是洋装。
正装,应是中国装,民族装。
是的,它正是中山装。”
似乎这也是一种拨乱反正。于是在结尾,我也不禁激动起来,欢呼:
“穿出革命传统,穿出民族气派,穿出中国特色。
在正式场合,穿上中山装,我们的国服。
怀抱中国心,傲立世界民族之林。”
至此,一篇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的个人表达就完成了。通过对物的叙述,完成对人的抒情。借一套中山装的历史,写出孙中山的伟人历史,表达了我对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崇高敬意与深切怀念。
我的一位老同学杨位浩读后评点说:“一套中山装,装进了中国历史的沧桑,装进了近现代中国革命性的巨变,装进了中国思想文化的颠覆性变化,也装进了一代伟人的革命思想的形成过程和内涵,装进了他的伟大人格和高尚情怀。以小见大,意涵深长。”
他说出了我的初衷。虽然作品的水平未达到,但我的作业算是基本完成了。
(2016年11月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