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时间
2012年8月26日
附:征集评论前言: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省绩溪县上庄村人。
1917年初在《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2月,在《新青年》二卷六号发表白话诗2首,成为中国首位新诗作者。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考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与编辑《新青年》。
1920年出版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
193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1962年病逝于台湾。
著作有《尝试集》(1920)、《中国文学史大纲》(1925)、《白话文学史》(1928)、《胡适文选》(1930)、《胡适文存》(共3集,分别出版于1921、1924、1930年),《中国新文学大系•第一集》(1935)、《胡适诗存》(1993)、《胡适学术文集》(1998)、《胡适文集》(12卷,1998)等,另有多部翻译作品和英文论著。
胡适是中国新诗第一人,与他的代表作《希望》、《梦与诗》不同,他的《一颗遭劫的星》是中国新诗史上第一首干预时事的作品。1919年11月,北京《国民公报》被北洋政府查封,报社主笔孙几伊12月4日被判刑,12月17日胡适拿起笔,以诗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乌云的鞭挞和对清凉世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