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56|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经典导读(总第2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16 18: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特区文学•刊中刊《读诗》
新经典导读
总第2期/刊《特区文学》2017年第2期

徐 江导读:马海轶《死的地方》
世 宾导读:北 岛《回家》
西 渡导读:蒋立波《为黄公望隐居地的石鸡而作》
吴投文导读:伊 沙《人民》
敬文东导读:西 渡《杜甫》(节选)
赵思运导读:严 力《负10》
向卫国导读:朱 剑《南京大屠杀》
韩庆成导读:沈天鸿《海的解释》
杨小滨导读:萧开愚《一次抵制》
徐敬亚导读:余 怒《布道者》



徐  江导读

徐  江:诗人、文化批评家。生于1967年,1991年创办著名诗歌选本《葵》。著有诗集《徐江的诗》《雨前寂静》《雾》(中韩双语)《杂事诗》《杂事与花火》《我斜视》等,诗学论著《这就是诗》《现代诗物语》,文化史《启蒙年代的秋千》等多种。编选有跨世纪选本《1991年以来的中国诗歌》。近年致力于《汉语现代诗史》撰述。

死的地方
■ 马海轶

剥光,清洗,过秤
记住净重。如果轻如鸿毛
就死在街角,路边和逆行方向

如果半斤八两
就死在窑洞和土坯房子里
周围环坐一半以上的儿女

如果分量足够
就熬到合适的年龄,从容说完
最后几句话,寿终正寝于堂屋

如果重如泰山
就身不由己,死在宫殿里
死后不能入土为安

如果是真正的诗人
就走杜甫和李白的老路
死在船上,死在月光笼罩的湖上

如果是黑暗里的怨妇
就吊死在房梁上,就做山魈
捂着心脏,在树林里转悠

如果死后想发大财
就买保险,然后在天空坠落
让活着的人找不见踪影

徐江:诗歌的“正”与“奇”
马海轶是西宁的“60后”实力诗人。也是西北近二十年来最重要的诗人之一。其诗风跨界——新诗的“深沉”“唯美”与现代诗的“灵动”“消解”,成为他诗路钟摆性移动的两极。这两极,对于包括作者在内的所有汉语诗歌写作者而言,前者属于过去时段的余荫,后者则指向了新生的探险。
本诗“正”中出“奇”:
一入手就是重大题材——死亡!死亡是从古到今贯穿人类所有诗歌的母题之一。它比情感更严峻,比青春更理性,比玄思更靠近生命的本体。如果人们以题材作“正”“邪”之分,那恐怕没有哪个诗歌母题比死亡更具正大、庄严之相。
但死亡也是非常容易被写小、写成自恋、自怜或用作宣泄性的发作(譬如海子的诗)。一旦如此,再正大的母题,也会因作者的奇特,而被扭转为偏狭之作。这首《死的地方》则不然。它是以死为视角开启处,以死写生、写社会、写历史、写时代,却又如惊鸿掠过,未被世相和寻常逻辑性所困扼。构成了马海轶的近年诗风的一个新动向、一个突破之作。
当李白、杜甫的名字和“船”“月光”“湖水”出现,能感到传统和惯性对作者笔端的诱惑。神奇的是,“保险”和“坠落”这些更贴身的当代元素出现了,它们赋予了一首诗直面当代生存的凛冽,于此,现代性也宣告完成。


世  宾导读

世  宾:诗人、批评家。1969年生。东荡子诗歌奖评委。著有诗集《文明路一带》、《大海的沉默》、《迟疑》;诗合集《如此固执地爱着》;评论集《批评的尺度》;诗论《梦想及其通知的世界》;主编《完整性写作》(上下卷)。“完整性写作”和“境界美学”主要倡导者和理论阐述人。

回家
■ 北岛

回家,当妄想
收回它的一缕青烟
我的道路平行于
老鼠的隐私

往事令我不安
它是闪电的音叉
伏击那遗忘之手的
隐秘乐器

而此刻的压力
来自更深的蓝色
拐过街角我查看
天书和海的印刷术

我看见我回家
穿过那些夜的玩具
在光的终点
酒杯与呼喊重合

世宾:经验的复杂性表达
在当代的汉语诗歌写作中,北岛依然有他的过人之处。去国之后,北岛的诗风大变,意象派写作的风格非常突出,我的猜测是他翻译策兰,以及特朗斯特罗姆的诗风对他的影响;当然我们也看到意象诗歌的巨大语言张力,它使口语写作和日常叙事相形见绌。可能这个原因,使北岛选择这种语言方式的写作,这当然也加重了他的诗歌理解的难度,意象的破解成了理解诗歌的必经之路。
《回家》是他在国外这一系列诗歌的代表,它可以看做北岛近些年来汉语写作的最高成就。许多诗人的抒情和经验表达都是一维的、单一的,而北岛的《回家》表达呈现了一种复杂性:个人经验与历史遭遇;母国的文化认同和寄身他国文化在个人身上的冲突;回家的渴求与回家过程的多重感受。在“回家”的母题底下,北岛创造一种独特的、深刻的表达。
理解和欣赏北岛的这首诗歌,前提必须大概了解北岛的个人经历、中国近30多年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以及百年新诗历史。北岛是作为流亡者离国的,他曾经想回国但被拒绝,在海关口而不得入其门,“回家,当妄想”,像一缕“青烟”,“平行于老鼠的隐私”;但他没有忘怀家乡,那疼痛的往事一直在召唤着他,变成了“隐秘乐器”;而在他国,“压力来自更深的蓝色”,“天书和海的印刷术”,那些异国的文字、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不能成为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回到家,一切也都变了,他熟悉的人与事不再是80年代激情与理想的摸样,成了“夜的玩具”,“光的终点”——家依然欢迎他,但只有浅浮的“酒杯和呼喊”,喧闹的苍白,这形象对应着当下的社会情形。
在复杂性的经验表达里,诗人的批评精神和价值立场依然深藏着对“世界文化”的眷恋。
这首诗的文学价值还在于新世纪以来,多国经历和多重文化的表达,作为人类全球化新的经验成为世界文学新的经验,而《回家》提供了一个优秀的范本。


西  渡导读

西 渡:诗人、诗歌批评家。1967年生于浙江浦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著有诗集《雪景中的柏拉图》、《草之家》、《鸟语林》;诗论集《守望与倾听》、《灵魂的未来》,诗歌批评专著《壮烈风景:骆一禾论、骆一禾海子比较论》。

为黄公望隐居地的石鸡而作
——赠姚月,兼致永波、苏波
■ 蒋立波
                     
一路上,总是有石鸡追随我们。
它们不屑于与青蛙为伍,不屑于
在庸常的田畴里,为农药喂养的水稻献唱。

鸣声铿锵、凛冽,森森然有金石之韵。
它们像是刚刚从黄子久的山居图里跃出,
还带着筲箕里漏出的米粒的清香。

总是有一种更大的矛盾,石缝里
隐逸与挣脱的持久的对峙;
总有一种复数的厌倦,为鲜甜的星光所孕育。

减速的激情,为随身携带的庙堂减去
一个多出来的观音;年轻的道士
在用旧的山川和烟岚里探测万物的回声。

农家乐的长廊下,它们还在你朗诵的童谣中
唱和或争辩,像是有一把幽微的锉刀,
锯开蛙皮下沉睡的道观。

而晦涩不是它们的错,正如唯物的卷尺
丈量不出现实褶皱里那隐秘的声带。
德语区的深潭里,格林拜恩与汉斯,拉出一条对角线。

西渡:稻田隐士从山居图跃出
这首诗里的石鸡是蛙类,也叫石蛙,与青蛙同种,不是雉类的那个石鸡。在这首诗里,石鸡是隐士的象征,它不屑于与庸常的田畴里的青蛙为伍。青蛙则代表了浑浑噩噩的众生,盲目地为农药喂养的水稻献唱,并不知自己早为农药所排斥,并终将死于农药。在此语境中,稻田实际上就是名利场,是众生的战场,也是众生的坟场。石鸡暂时跳出了稻田,但并没有忘怀稻田,因它们仍惦记着“筲箕里漏出的米粒的清香”。所以,它们身上虽有对于名利的厌倦,但也仍有隐逸与挣脱的矛盾对峙。很有趣,这蛙中的另类随身携带了庙堂、观音、道观。这恰如隐士身上集合了儒释道三教的道统,可以因地制宜,随取所需。也因此,石鸡的语言是晦涩的——恐怕它们那隐秘的声带也是三教合一的。它们“森森然有金石之韵”的吟唱表面上不同于青蛙为稻田的献唱,但仍然是唯物和实用的。在这样的描写里,隐士的仙风道骨、道貌岸然一层层揭去,逐渐与卑微、滑腻、阴湿、石缝里求生存的石鸡合而为一,而作者出色的诗艺便是那把幽微的锉刀,“锯开蛙皮下沉睡的道观”。诗的最后一行忽然跳出这个滑腻的东方世界,进入“德语区的深潭”,让格林拜恩和汉斯,拉出一条异样的对角线,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异文化的参照——仿佛用一个蓝天对照了雾霾。
这首诗中,有古今的对话,也有中西的对话。但作者的处理非常含蓄。古今的对话退藏于对石鸡的形象描绘中,中西的对话则一直隐藏不露,直到最后一行才突然冒出,以求醍醐灌顶之效。实际上,也确实达到了这样的效果。


吴投文导读

吴投文:1968年生,湖南郴州人。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发表论文与评论一百五十余篇,出版有学术著作《沈从文的生命诗学》和诗集《土地的家谱》等。发表诗歌三百余首,入选多种诗歌选本。

人民
■ 伊沙

下午散步时间
我从丰庆公园东门
走出
看见马路边有个少妇
支在单车上打手机:
“喂,陈园长
你只要把我娃收了
我在五万赞助费之外
再给你个人一万块
咋样?……”
在其身后
单车后座上
坐着一个
三四岁的小男孩
我沿路向前走出
一段路之后
在夏日午后
暴晒的阳光下
有点想哭
不是出于心有感动
而是因为不为所动
见惯不惊
习以为常
我想向我也身在其中
逆来顺受忍辱负重的
伟大人民
致敬

吴投文:伊沙与“事实的诗意”
在我的印象里,伊沙的诗中很少使用大词,有时偶尔使用,也多是调侃性的。伊沙此诗直接以“人民”为题,当初读到时,还是感到有些意外。不过,我知道伊沙有他的秘门武器,他不会把大词写得更大,而是会往小处写,把大词落实到事物的具体性。此诗以小见大,却又不是从“小”中提炼出事物最核心的元素来证实“大”的本质,而是从“小”中呈现出“大”的真实状态。伊沙的这首《人民》看起来切口很小,却看得见一个很大的布局,把抽象的人民还原到具体的个人的位置。
诗中的少妇是芸芸众生的缩影,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她把自行车停在路边,给幼儿园园长打电话,几乎是哀求园长收下她的儿子,儿子就在她的单车后座上。少妇对园长说:“我在五万赞助费之外/再给你个人一万块/咋样?……”这个环境是挤压性的,老百姓的生活空间就是这样逼仄,得处处适应潜规则的迫压。此诗的成功在于细节的呈现,由一个细节构成一首诗的核心事件,诗人是一个不动声色的观察者,却又不可抑制地“有点想哭”。如果到此戛然而止,此诗还是缺少必要的纵深。诗人悲从中来,想到要向伟大的人们致敬,这也是调侃性的一笔,却愈见悲凉。诗人杨克也有一首传播极广的《人民》,与伊沙的这首进行对读,读者当有别样的体会。
伊沙强调口语诗“事实的诗意”,确实是口语诗写作的要领,但对普通读者来说,却是禅语慧心,恐怕难得窥其堂奥。他的这首《人民》大概就是“事实的诗意”的一个注脚,从中可以发现伊沙写作的决断性。


敬文东导读

敬文东:1968年生于四川省剑阁县,文学博士。现为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有学术著作、诗歌、小说集随笔集多部。曾获得第二届唐弢文学研究奖(2013年)、第二届西部文学奖•小说奖(2012年)等。

杜甫(节选)
■ 西渡

一个女人的死撕掉了帝国的假面。
而我废弃了圣人的理想,不再做梦,
人们也不需要有人用真话揭破
他们酣睡的大梦,所以我离开。
……
我对自己说:你要靠着内心
仅有的这点光亮,熬过这黑暗的
日子。
……
无边的空间,永无尽头的
流亡。山的那边,是山;路的尽头
是路;泥泞的尽头,是泥泞;黑暗
之外,是更深的黑暗。
……
在春天,竹子的生长被暴力扣住,
在石臼的囚牢里,它盘绕了一圈
又一圈,终于顶开重压,迎来了光。
于是宇宙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注:原诗80行)

敬文东:命运、熬及其诗学表达
虽然语带忧郁,西渡却没有制造隐含作者。他清晰地暗示:没有必要假装崇高与神圣,因为生活与现实本来就是世俗的、不洁的,却又不能因此滑向比赛谁更俗套。西渡宣称:“我废弃了圣人的理想,不再做梦。”看起来,他只愿意在诗中做一个标准的现实主义者,以本然的面目示人,却又绝不与现实同流合污,而试图依靠内心“这点”微弱的光,熬过难以熬过的黑暗。
或许“这点”和“熬”才是关键词:“这点”表征的微小、微弱,与“黑暗”的无边、无垠恰成比照;而微小、微弱与无边、无垠之间的修正比,急需要“熬”来回应。因此,“熬”更有可能成为关键词中的关键词。“熬”在此意味着艰难,但不屈服;意味着可以歌、可以哭,但从不失其怜悯之心。这与传记材料中杜甫的生平形象若合符契。
西渡诗艺上的平衡术跟心性本身的质朴正相匹配,显得既恰到好处,又下盘沉稳。这种状态下出现的“熬”,更有资格成为中国人数千年来无法被抹去的宿命,也更有资格构成这种宿命的象征形式。自所谓的“黄金时代”(即上古三代)终结之后,中国旋即堕入永久的乱世;而乱世中包括皇帝在内的每一个人,都几乎无一例外地贱如蚂蚁。西渡以一个干脆、响亮的“熬”字,就道明了这一切,也总结了这一切:再坏的乱世,也可以“熬”下去,只要内心还有一点点光亮,像杜甫。“熬”和“光”两相结合,就是乱世之中急需的勇气和决心。虽然西渡很清楚这事实数千年来从未变更。


赵思运导读

赵思运:1967年生于山东郓城,文学博士,现为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教授。出版专著《何其芳人格解码》、《中国大陆当代汉诗的文化镜像》、《诗人陆志韦研究及其诗作考证》等5部,诗集《我的墓志铭》、《六十四首》、《丽丽传》、《不耻》、《一本正经》等5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诗作家旧体诗词创作现象的发生学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当代汉诗的本土性反思与实践”等。

负10
■ 严力

以文革为主题的
诉苦大会变成了小会
小会变成了几个人聊天
聊天变成了沉默的回忆
回忆变成了寂寞的文字
文字变成了一行数字
1966—1976

老张的孙女说等于负10

赵思运:历史无可避讳
    短短的8行,一部力透纸背的文革接受史!
    文化大革命作为一场巨大的民族浩劫,国民心灵史上异常醒目的伤疤,早在1981年,中共十一届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就已经做出被彻底否定的定论,但是,文革的历史面目却越来越模糊,以至于被淡出年轻人的视野。文革刚刚结束之后,“诉苦大会”成为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集体主义宣泄,但并未深入历史的腠理进行深刻反思。由于种种原因,这枚阿Q头上的癞疮疤却成了民族的忌讳,被封存起来。从“诉苦大会”到“小会”到“聊天”到“沉默的回忆”到“寂寞的文字”,民族灾难逐渐淡出公共视野,成为私密话题,直至缄默,直至难以计量的生命悲剧成为极其残酷的抽象数字“1966—1976”。当“老张的孙女说等于负10”时,历史的荒谬感被最年轻的的一代推到顶点!
    关于这首诗,其实不需要说太多。我谨以鲁迅先生的语录做结:“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但愿这不是画蛇添足,更不是杞人忧天。


向卫国导读

向卫国:土家族。湖北长阳人。文学硕士。副教授。供职于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文法学院,兼任南方诗歌研究所所长,从事文学理论和现代诗歌的教学与研究,出版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南京大屠杀
■ 朱剑

墙上
密密麻麻写满
成千上万
死难者的名字

我看了一眼
只看了一眼
就决定离开
头也不回的离开

因为我看到了
一位朋友的名字
当然我知道
只是重名

几乎可以确定
只要再看第二眼
我就会看见
自己的名字

向卫国:害怕自己的名字成为增加的那一个
前不久,举国上下都为纪念南京大屠杀颇兴奋了几天,虽然事隔仅仅半月,此事却又已恍如隔世,像许多当下发生的大事一样,悄悄地沉寂了。但此年此月,我还是要选朱剑这首诗推荐,算是“为了沉寂的纪念”。
朱剑的这首诗,我第一次看到便再也不能忘怀,因为心中早已存在的块垒。这块垒不是别的东西堆积而成,而是无法消除的恐惧。不是大屠杀当时的恐怖让我恐惧(毕竟已事隔80年了,我们也并不是亲历者),不是被屠杀的人的庞大数量让我恐惧,当然也不是因为可能在死难者名录中看到与自己的名字重合者而恐惧。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让作为读者的我,一瞬间如遭电击般感到恐惧的是,我恍惚间仿佛感觉到,诗人之所以逃离,真的是因为看到了自己的名字(我承认,我和诗人一样,都是多么怕死的人啊):它不是作为当年的被屠杀者出现在墙上,而可能是作为一个后来者;它不一定是出现在这面墙上,而是可能出现在任何一面墙上或者一张纸上;它也不一定是“我”的名字,它很可能是其他的名字,比如聂树斌这个名字,但它跟“我”的名字有什么区别呢?
那个人类史上遭遇的最恐怖的事件过去80年了,死难者的名字该不会还在增加吧?最让诗人感到恐惧的,就是害怕自己的名字成为增加的那一个。


韩庆成导读

韩庆成:诗人、批评家。1965年生于安徽宣城,干预诗歌理论提出者,代表诗人。五年来致力于新媒体诗歌的发展与传播。诗歌作品被收入《中国文学年鉴》、《中国新诗百年大系》等选本,入选《今天》网“今天推荐”。著有诗集《城市和乡村的边缘》,主编《诗歌周刊》、《诗日历》、《华语诗歌年鉴》。获首届滴撒诗歌奖,第四届中国当代诗歌奖创作奖。系海子诗歌奖、昌耀诗歌奖提名评委,中国好诗榜、华语诗赛终审评委。

海的解释
■ 沈天鸿

许多人看见风景,而我
看见海

它与我想象的
不完全一样,它不适合做梦
也不适合弹奏
它呼啸着退去又复来

没有人饮用海水——
它里面有盐,气味像血
但滋味是苦的

它自说自话
就像它哪儿也不去
它只说给自己听,仿佛
自身就是目的

没有谁能把自己加入进去
成为海的必需元素
那些正在游泳的人
也仅仅是泡在海里

相对于海
一个人什么也不保存
这就是我们
饥馑与渴望的原因

很少人懂得这一点
我幸运地是其中之一

海没有赝品。

韩庆成:象征意义的“清零”
沈天鸿是第三代中被部分遮蔽的诗人,也是继梁小斌之后,安徽最重要的代表诗人。这不单是因为他率先提出了现代诗的主要特征“反抒情”(冷抒情)理论,还在于他始终未停、探索至今的现代诗创作。更重要的,是他2002年对“海洋意象”(现代诗意象)的象征意义做了“清零”式的解构之后,重新回到诗歌的现实主义场域,对包括三峡大坝建成后导致生态环境灾难在内的一系列社会事件,进行了直接有力的诗性干预。
《海的解释》,是他对象征意义清零式解构的代表作。
这种意义清零首先源自80年代终结后我们进入到一个“失去象征的世界”(耿占春语),当理想主义的农耕文明被创造了生活便利和物质财富、却毁灭了原始生态的工业文明驱离,此前我们熟悉的物象、意象的象征意义便消失了。“很多人看见风景”,风景,就是附加在海之上的意象,就是海的象征意义。“而我/看见海”,作者看见的,是剥离了一切象征意义的海本身——不适合做梦,苦,没有人能加进去,只说给自己听,自身就是目的。至此,海终于从形而上回到形而下,从道回到器,从不再浪漫的浪漫主义回到必须面对的现实主义。诗的最后一句“海没有赝品”,是作者对一切虚伪的海洋意象的揭露和批判。
海洋意象在中国诗歌中由来已久。自《诗经》中的《沔水》、《崧高》始,到曹操的《观沧海》、陶渊明的《读山海经十三首》等,再到唐宋,随着古典诗歌的空前繁荣,海洋意象也进入了一个异彩纷呈的阶段。现代诗人对海洋意象也情有独钟,北岛的《回答》、昌耀的《划呀,划呀,父亲们!》、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是不同象征意义的代表作。但我最佩服的海洋意象还是这么两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古典诗人张九龄不经意间表现的这一普世情怀,是海洋意象的象征意义“清零”后,需要我们用现代诗重新予以建构的精神内核。


杨小滨导读

杨小滨:生于上海,耶鲁大学博士,现任中央研究院文哲所研究员,政治大学台文所教授,《两岸诗》总编辑。著有诗集《穿越阳光地带》、《景色与情节》、《为女太阳干杯》、《杨小滨诗X3》、《到海巢去》等,论著《否定的美学》、《历史与修辞》、《中国后现代》、《无调性文化瞬间》、《语言的放逐》、《迷宫•杂耍•乱弹》、《感性的形式》、《欲望与绝爽》等。

一次抵制
■ 萧开愚

当几个车站扮演了几个省份,
大地好像寂寞的果皮,某种酝酿,
你经过更好的冒充,一些忍耐,
迎接的仅仅是英俊的假设。

经过提速,我来得早了,
还是不够匹配你的依然先进,依然突兀,
甚至决断,反而纵容了我的加倍的迟钝。

这果核般的地点也是从车窗扔下,
像草率、误解、易于忽略的装置,
不够酸楚,但可以期待。
因为必须的未来是公式挥泪。

我知道,一切意外都源于各就各位,
任何周密,任何疏漏,都是匠心越轨,
不过,操纵不如窥视,局部依靠阻止。
二〇〇五,十一月十八日,车过山东的时候

杨小滨:现代性及其不满
萧开愚这首晦涩但颇具影响的诗尽管贡献了几个时常为人援引的警句,比如“一切意外都源于各就各位”等,也有不少在外围兜圈子的评论,却一直没有具体实在的解读。我试图从这首诗的现实背景(穿越“几个省份”的火车)和标题中“抵制”之间的张力入手,假设火车的行进象征了单一化的现代化进程,那“抵制”则可以理解为对线性历史模式的心理阻隔。“经过提速,我来得早了”是相当关键的一句:“提速”本身是铁路运输系统的更新,也隐喻了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来得早”则表明了某种错位,因为既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也还存有沉重的文化负担(“我的加倍的迟钝”),才“不够匹配你的依然先进,依然突兀/甚至决断”,因为“先进”、“突兀”、“决断”都是现代化的基本特征,却难以被个人消化。“果核般的地点也是从车窗扔下”(现代性目的论的终点只不过是临时的、可弃的终点)呼应了上文“果皮”用削果皮的视像比喻火车在铁轨上行进的样态。“草率”、“误解”、“可以期待”等当然也是现代化的各种正负面向,而“酸楚”一方面暗合了果皮(酸味)的比喻,同时更指向现代化社会在内心的感受。这首诗的结语之一“必须的未来是公式挥泪”中,“公式”一词同样意指现代性的模式,它代表了“ 必须的未来”,但又必须“挥泪”,即承受必要的不幸。


徐敬亚导读

徐敬亚:诗人、批评家。著有《崛起的诗群》、《圭臬之死》、《重新做一个批评家》、《不原谅历史》等。

布道者
■ 余怒

我四处游走,飘忽于精神之上
经历石头和花朵。一件事物
与一件事物,一双手
和另一双手,它们都是我沟通的目的

我巧舌如簧
钻营在事件与事件的中心
我大气一样弥漫,不可抵御
集合起云
和涣散的人心
无孔不入。带着干粮,水
一身清凉的火焰

在富有质感的游说中,我被他们悄悄抽象
出神入化 亲近我宗教的面颊
以异端的嘴巴

老谋深算,我要的就是这些外衣
剥开它们
或者就被它们封闭

徐敬亚:当代诗歌信徒与教主的双重自画像
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的数十年来,中国诗人一直把诗作为最虔诚的宗教。余怒的这首《布道者》,可以看作整个中国诗歌的自画像。
当外界的声音变得庸苟并且噪杂的时候,诗人内心的独白便成为敲击太阳穴的惟一响棰。诗显然比宗教更为散漫,但它比宗教更为广阔与松弛。因此诗歌的神庙不仅能连接起事物与事物、手与手,更能超越红尘连接起石头与花朵。在本时代,诗人越来越失去拯救者的威力,但诗人却将计就计般地成了最恰当的自我救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诗人不同于一般的职业神学家,诗人既是一位布道者,也是发出圣意的主教。这种将耶稣与传教士合为一体的双重身份,以文字的方式演进,成为世界上最物我两忘的异端精神授受。正如余怒这首诗最有意味的结尾中所写:我要的就是这些外衣/剥开它们/或者就被它们封闭……
根据神学家巴刻(J.I.Packer)对布道的定义,布道不仅是一种宗教义务,更是一种传播能力。这,无疑是诗的强项。余怒大胆使用了“巧舌如簧”作为诗的修饰,只有诗,这种“富有质感的游说”,才能“大气一样弥漫,不可抵御”、“无孔不入。带着一身清凉的火焰”……这些仿佛附着了神秘粉沫的词语,以第一人称发出了神一样的气息,使我在引用它们时品味到一种美妙清凉的感觉。
历经30多年,余怒的诗始终保持着一种凌厉的先锋姿态。轻灵的语感、准确的意象、多角度的叙事、迷幻多变的结构,使这首诗成为诗歌本体性抒发中的精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1-16 18:35 | 只看该作者
海没有赝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1-16 18:3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7-1-16 18:4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7-1-16 18:50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经典,触之灵魂警醒的好诗,学习精彩,彰显艺术匠心的好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7-1-16 18:57 | 只看该作者
欣赏精评妙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7-1-16 19:2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7-1-16 19:3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妙诗精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7-1-16 20:36 | 只看该作者
又一桌,待细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7-1-16 21:13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2 18:3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