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镇州 于 2017-1-25 16:08 编辑
在充分见识了张无为老师、一牛道长和阿丙正反方的关于“维度”一词的论述,我提出如下观点,供有兴趣的朋友们探讨。
就诗歌本身而言,它只处在它自己造就的非现实世界,这个世界仅仅依靠词语而存在。但里面有一个重要的论点,我需引入陈先发的观点说明。——“我愿意给出一个最直白的阐释:诗,本质上只是对“我在这里”这四个字的展开、追索而已。对于诗,没有任何准则是必须的。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这个排比句式,可以像风中的涟漪,无穷地铺展下去,诗所掘取的,也正是不竭的可能性本身——它永不会遭遇一个“不可以”。而就写作者个人,只需往“我在这里”四字之后,附注上不同符号:问号、破折号、省略号、感叹号、句号,大致就可传递不同写作阶段、各自境界的微妙之味了。诗,因为发乎性情、又无法定义而成为一种永恒的文体。这些年,我听到的最无知又哗众取宠的说法,就是“诗歌死了”。换句话来阐述,诗歌就是不同国籍、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诗人将各自的生命体验、情绪、感觉源源不断地注入“诗歌”一词。而且似乎永远。这是不是暗合张无为老师关于“纬度的”阐述?因此,在诗歌一词的理解上我同意张无为老师的观点。而且,从这里我们可以深究现代诗歌的标准。这将是一个宏大课题。当然我提倡在一种限制之上——即宏阔的方面而不宜细节,算是对张老师纬度的改良。
但同时我对一牛道长、阿丙提出的纬度——一说展现莫大的兴趣,或者说他俩引燃了我的对于诗歌技艺的某个兴奋点。但我要求或者说是以我个人的观点为止——仅限于展现诗歌的技艺。不久前,我在博客里看到这样一篇文章。文章标题【庞华:唯口语诗才真正人诗合一】文章的开首部分——“时至今日,诟病、怀疑口语诗的还是大有人在,可见人心痼疾之难去,又可见口语诗的先锋性。本文标题剑指“人诗合一”,人在前诗在后,就是要充分表现“人比诗重”的关系。简而言之,有人才有诗,诗为人而存在。也即在这个基础上,才能人诗合一。所以我说,“人即诗,诗即人”。我在其文的留言处留话如下——“——这个值得商榷。诗意本来就在那里,等待人发现而已。和科学一样。口语,不过人发现的通往诗意的一个途径而已。余下的,实在不值得一看”。转载此篇文章的作者回复——“有道理”。“纬度”一词的提出契合了诗歌可以多角度的关照和体现诗意。关于这点,早在陈仲义老师的一篇【绪论:新诗的蜕变与广义现代诗的确立】一文中就提出——“诗人关照世界越来越注意采取立体交叉的发散思维,打破过去直接递进路线,多层次多侧面多触点体验对象,使对象心灵化,心灵对象化,形成了暗示与明喻,层叠和反射,衍生与异变,浓缩与张力,超越与隔膜互相交织错综的多功能表现。”其具体的表现在一,心理的——直觉、幻觉、错觉、联觉共同组成“全天候”感觉视野。二,传达——。三,形式的展开——。最终综合成更高的审美层次。如果再细致划分出诗歌技艺,善莫大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