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镇州 于 2017-1-28 18:22 编辑
兄早安。一夜过后,重新思考。关于理论这块,我的结论稍嫌武断。因为我举出了吴一不看理论也能写出好文的例子。所以必须重新捋顺我的思路。诗歌爱好者当初大概有诗歌的天生因子才会喜欢诗歌的形式、结构。只有诗歌的语句形式才能突出小说、歌剧、杂文、散文的形式,以最大审美情趣触发而波动其内心,造就出情感的涟漪。所以,有了喜欢才有读才有了写。这个过程之初,应该是模仿过程。这里我是指模仿别人的诗歌的形式和结构来抒发自己内心说不清的东西。所以混沌当初天性使然。所以我也不反对天才一说。因为诗歌的东西总体来说就是表达情感的体验、感觉和情绪的东西。它有明显的天然特征。作为写作者和读者,情感是他们组成盟友的天然因子。但天才的道路走得应该有远有近。那就是读与写的不断碰撞以及个人设置的环境才能激发出他的灵感和诗意。但天才的埋没或者天才的诗歌达到一个层次就裹足不前是不是和自己的局限有关呢?上帝给了一个人的天赋一定也会同样设置一个围困他的局限。局限的最终突破也一定和读、学、写有关。读到这里,兄也许会说,这和理论无关,读别人的范作就是学。而且春风细雨的润物无声地达到诗歌技艺难道不好吗?也许吧,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只能达到诗歌的一个层次而已。而且这个层次和他的天分有关。套用维度一说,他只能到达某个维度而止。或者突破局限达到更高的层次需要更长的时间。那为什么我们不能尽可能的走得更远一些呢?眼界不能更宽阔一些呢?举例说明:余光中的【白玉苦瓜】的诗中有这样一句:钟整个大陆的爱在一只苦瓜。兄是不是感觉异样?对于明白诗歌技艺的人来说,这样的写法非常完美地展示了张力和审美情趣。而在于已经习惯了种种理性、分析、秩序的日常生活逻辑的人来说,一定会尖叫着质疑:余光中怎么可以这样写?像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现代诗走到现在,已经展现了繁复,如谜语一般的技艺。它有着自己的非日常的逻辑,那就是诗歌的理论和更新。最后,期待兄的见解和再次祝福新年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