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22|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长在现实的土壤里(大地漫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6 1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长在现实的土壤里(大地漫笔)  

  据人民日报2017-02-25消息 2016年2月,浙江浦江县建光村的三名儿童在大山里走失,经媒体报道,引发一场受到全国牵挂的搜救行动。山地连绵,来自浦江县内外的七十七支救援队、当地数万民众加入搜救与保障工作,历经七十二小时、多个寒夜,终于平安找到孩子,避免了一场悲剧。
  搜救过程中,关注事件的当地诗人有大量作品在网上传播,成为动员大家参与搜救的一股力量。事件引发全国关注后,各地有不少诗人也加入到这一行列。这些诗后来结集成《用我的诗爱你》,成为当地集体记忆中重要的一部分。而对这些诗人和这些诗歌的读者来说,这或许也是诗歌和现实紧密结合、难以忘怀的记忆。
  一年之后,今年2月,中国诗歌学会等倡议发起的“我们与你在一起”全国大型诗歌公益活动,在浦江进行年度表彰。这一主题公益活动倡导诗人关注他者,关注留守儿童、老人、妇女等弱势群体,用诗歌展现他们的生活状况。中国诗歌学会会长黄怒波在为这一公益活动的诗作结集作序时说,诗歌要与众生的哀痛相关联,与社会的进步相映照,与诗人的心灵健康相映衬,好的诗歌应该是社会的文本、人生的文本、时代的文本。
  许多诗人们或许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创作与人生、诗歌与现实等命题,始终围绕着每个清醒的诗歌创作者。“我们与你在一起”诗歌公益活动的获奖诗人黄亚洲认为,诗歌在通过某一条窄窄的喉咙之后,是极有可能汇入到大众的呼号当中去的;诗歌应该在社会的宏观层面表达自己鲜明的抑扬顿挫;“活跃于公益,是诗歌的荣耀”。
  在悠远的诗歌史甚至文学史中,影响各种思潮、创作倾向起伏更替的,有诗人天才的因素,也有群体集体选择的因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艺术”与“为人生”的选择看似两极,实际上并不是截然矛盾的。它们的争论,必须和它们曾身处的“当下”“现实”放在一起看,才不至于误读。什么是如今的诗歌创作者的“当下”呢?诗歌研究者罗振亚曾在一篇文章中梳理诗歌界的努力:“进入21世纪后,为使诗歌从‘低谷’的残酷现实中‘突围’,诗人们通过书写方式变革、现实介入、文本打磨等一系列自外而内的尝试,开始了重构新诗在文坛和读者心中形象的努力。”而类似《用我的诗爱你》、“我们与你在一起”等的诸种事迹正说明,这种尝试介入现实、进行“重构”的努力,依然在进行中,也已成为不少诗人自觉的行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2-26 10:27 | 只看该作者
这是中国诗歌流派网所率先倡导的“干预诗歌”:许多诗人们或许也早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创作与人生、诗歌与现实等命题,始终围绕着每个清醒的诗歌创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17-2-26 10:33 | 只看该作者
问好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00: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00:16 | 只看该作者
问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22 09:17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