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冈底斯的诱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14 14: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冈底斯的诱惑》
发表于<上海文学>1985年第2期,是马原的代表作之一。后收入马原的小说集《西海无帆船》之中。小说以几个外来的年轻探求者在进藏后的见闻,写出了冈底斯高原神秘的风土人情,并且借助独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微妙地传达了西藏神话世界和藏民原始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的“诱惑”和这种诱惑的内在含义。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交错叙述了几个各不相关的故事。悍的藏族神猎手穷布被人请去猎熊,结果发现的是喜玛拉雅山雪人;探险者陆高认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娘央金,央金却意外地死于车祸;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可遭到天葬师的拒绝,以及生性好幻想的弟弟顿月和老实木讷的哥哥顿珠传奇般的生命历程。小说以冈底斯山作为人和事遥远的背景,叙述了西藏迷人的景致与神奇的风俗,展示了充满魅力的生存方式和生存氛围。

折叠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马原,1953年生,辽宁锦州人。1982年进藏工作,并开始发表作品。已出版小说集《西海无帆船》、《冈底斯的诱惑》、《虚构》,长篇小说《上下都很平坦》等。马原的作品大多吸收魔幻现实主义艺术表现的长处,在叙述形态和时空处理上显示出自己的特点。作为新潮小说的代表作家,马原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具有独特的贡献。此前,从伤痕文学、知青文学到寻根文学,作者大多仍处于要“交流一点什么”、“说什么”的冲动之中,而马原则把创作的重心转向了“怎么写”,在小说的叙事策略、叙述语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实验,从而在一个历来缺乏形式感的国度里唤起了形式自觉,引发了一场小说叙事革命,向传统的文学观念和传统的审美习惯作了无声却强有力的挑战。

折叠编辑本段特色

作品有几个方面引人注目。首先,作者对西藏生活的表现,不注重外部世界影响下的变化,而着眼于藏民的基本生存状态,如狩猎、放牧、天葬等;着意突出西藏那被宗教气氛包围的神话般的世界,诸如不许外人参观的天葬、雪夜中的温泉景观、高耸于沼泽地的巨大羊头形石块等。这个神话般世界与西藏自然景色的原始荒凉、神秘奇丽相一致,也与藏民生活的粗犷传奇相谐调,从而完整地构成了独特的“初民的世界”。

其次,为了与这个神秘的世界相契合,作者采用了独特的叙述方式。几个故事没有什么关联,它们单独成立又串连在一起;故事线索也不很明确,往往突如其来,倏然而去;事件常常没有确定的时间、地点,或者在过程上或者在结果上进行省略;虽然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但又无通常小说中的烘托、渲染与人物形象的着意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被更强烈的具象性和更深邃的偶然性所推动、一方面展开变幻无穷的叙述层次,一方面又显露出神秘莫测的故事内核。作品从头至尾没有统一的人称,没有贯穿的人物,而是不停地转换人称。在叙述老作家时使用第一人称直叙,在叙述穷布时使用第二人称转述,在叙述姚亮、陆高看天葬的经历和顿月、顿珠兄弟的故事时,又采用正面叙述方法。探险者陆高很大程度上是作者个人经验的延伸,同时又是整个故事的主要视角。这种把作者——叙述者——人物交揉循回的扑朔迷离的叙述方式,打破了读者阅读时的惯性与期待,造成间离效果,从而对作品内容作出清醒、理性的判断。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冈底斯的诱惑》是当代小说叙事革命的一次有益尝。

折叠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小说打破了内容与形式、真实与虚构的界限,把叙事本身看作审美对象,在小说的叙事方法上进行了革命性的试验,给传统的小说观念带来了有力的冲击和挑战。其主要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元叙事”手法的运用。所谓“元叙事”是指一种故意暴露自己叙事行为和写作活动以揭示小说虚构本质的一种手法。这一手法在小说中被马原不断使用。在小说的第4节中,第一级的叙述者“我”直接跳出来,对读者声明这里的故事不是爱情故事;在第15节,他又站出来与读者直接讨论小说的“结构”、“线索”和“遗留问题”,如顿月为什么莫名其妙地断线,为什么不给未婚妻尼姆写信?接着,这个叙述者以讨巧的态度粗暴地告诉读者,顿曰“入伍不久就因公牺牲了”等等。马原这种做法显然是出于小说技术上的考虑,这种自觉地暴露小说虚构性的技法可以产生一种离间效果,明确地告诉读者,虚构就是虚构,不能把小说当成现实。马原通过“元叙事”的手法不但反讽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情节连惯性以及基于此基础上的现实的整体性与真实性,和从根本上质疑经验的整体性、连续性与确实性,正是在这一点上,动摇了小说的“似真幻觉”。

其次是小说的结构。在结构上,采取了以四个若断若虚的故事的非逻辑性套层组合的方法。小说由四个故事(片断)组成:老作家的故事,猎人穷布的故事,陆高、姚亮的故事,顿珠、顿月的故事。这几个故事(片断)几乎毫无关联,而在人物上又有某些重合。这种些有头无尾,抽取了因果关系的神秘的故事片断拼合在一起,不仅是对小说结构的一种颠覆——小说作为一种整体化、有序化虚构的本质的颠覆,还使那些神秘的、求知的因素构成了一种浓重的神秘氛围。但作者从来不准备告诉读者这些神秘因素到底是什么?他们是否真实存在?抑或只是人们的幻觉和臆想?而这种种疑问在小说中都是没有结果的,只是等待读者去阅读、思考。

第三是叙述方式的任意选择。叙述方式是受因果关系逻辑制约的,但在马原的这部小说里,顺叙、插叙、多重交替使用,却并无固定的规则,也没有时间的连续。这实际上是对小说固定的时间观的有意破坏。

第四是叙事视角的随意转换。在小说中,马原有时用限制性的第一人称叙事,而有时又是全知性的第三人称,甚至还有第二人称叙事;即使是同样的第一人称,但所代表的发言主体也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叙事者和统一的叙述视角,因而也没有统一的小说世界。

折叠编辑本段叙述方法

《冈底斯的诱惑》这篇小说的意义,有相当一部分已经游离故事内容之外,粘连在叙述过程与叙述方法上。所以,要想真正地了解这个作品,读原文是必须的。梗概提供给你的小说蕴含,因为脱离了叙述过程,减损了许多。《冈底斯的诱惑》这篇小说的结构方法,极为独特,也具有相当的独立意味。作者马原在处理要写的素材时,把着眼点放在了“写”上。相同的素材,不同的写法,会诞生不同的意义,写法,也就是结构,在这个意义上说,是小说内容的百分之五十。马原调动了结构的全部能动性,使他叙述的故事内容意外地获得了更丰富的蕴含,也即作者使他要表叙的内容在独特的结构之下产生了新的意义和新的价值。

《冈底斯的诱惑》写了几个不相关联的小故事。穷布与雪人,央珍之死,去看天葬,顿珠顿月的故事。这不相关联的几个故事,如果不在马原独特的结构之中,你无法使它们发生联系,更谈不上共同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作者运用陆高姚亮这种贯穿的人物,再加上上帝般的视角和自信,有些地方是硬性地拼接,把它们纳入了一个新的整体。在这个新的整体中,这些分散的故事因素分别行使着自身原来的故事功能,同时又肩负了新的价值功能。穷布与雪人在《冈底斯的诱惑》中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首先,穷布与雪人的故事被纳入“冈底斯的诱惑”的整体后,获得了更广阔的空间,无论这个故事本身有怎样固定的意义和价值,它都要被读者拉过来,与央珍姑娘之死,与顿珠顿月的故事等等相映照。恰恰是这种比照,使读者有了新的理解的基点,在此基点上,读者完全可能忽视穷布与雪人故事本身的含义,而把它与看天葬关联起来,而后从中挖掘新的意义,而这被挖掘出的新意义已经具有了新的整体范围,永远地脱离了原先狭隘的天地。

从《冈底斯的诱惑》这篇小说中,我们不难看出马原小说创作中结构的力量,他似乎是漫不经心地把玩结构(也即是构成小说)时,通过“写”的过程,为小说的故事增加了一个又一个新的层次。而在具体结构小说时,他忽而绝对主观,忽而极端客观的态度,使小说内容在两种极端间自由游荡,这无疑拓展了小说存在的空间,使小说内容从某种程度上说,有极好的弹性、小说的整体宛如立体的世界,不仅丰富,而且是条条道路通向罗马。为读者的阅读提供了相当的空白,可以充分调动读者阅读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你怎么看这篇小说,或者你怎么认为,怎么理解,在马原的小说中都是被允许的。

折叠编辑本段语言变化

自由,对于马原小说创作来说,是一种必须品,《冈底斯的诱惑》,从叙述角度,时空关系,语言变化几个方面看,都充分体现了这两个字的本义。

《冈底斯的诱惑》的语言变化色彩纷呈。人称你我他,几乎被用到了,“我知道这么晚来找你你要骂我”“这是穷布。穷布不会说汉话,而你们不会说藏话。你们喝茶。晚上我刚把这件事讲给姚亮,他就向我”这篇小说语言变化的特点与结构变化十分吻合,好像俗话说的那样: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有时第三人称的客观叙述,不知不觉中转入了一个人的内心独白,然后又悄悄接上了第三人称叙述。这种淡入淡出的效果,非常微妙。而这种语言变化使读者的整个阅读在一种充满弹性和活力的跳跃中完成,避免了冗长和乏味。

总之,马原作为一个讲故事的高手,总是要率领读者走入一个新天地的。那么,聪明的读者也许找到了阅读马原作品的窍门:那就是不管他讲的是什么,看他怎样讲。反之亦然,不管他怎样讲,看他讲的是什么,如果把两个方面都看成是主要的,那你就有陷入一种永久纠缠的危险。

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是我初次接触先锋文学阅读的第一个文本,断续的章节,人称的不断转换,前后似乎矛盾着的语言,让我看完一遍之后依然一头雾水,仔细再阅读了几遍,对马原这类后现代文学手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结构,“拼贴主义”的体现。

“当然,信不信由你,打猎的故事本来是不能强要人们相信”,马原《冈底斯的诱惑》开篇的导语一开始便透露出作者对文本真实很无所谓的态度,然后才开始他梦魇般的叙述,很少看到这样的开头,类似海明威在《麦康伯短促的幸福生活》的开头那样,只是一句“现在是吃午饭的时候”淡淡不留痕迹地带过一笔。

接着,作者将一系列故事片段安排在十六个章节里边,这是一系列以严格的逻辑来衡量也是不连贯的故事,作者讲到自己雨夜敲门,讲穷布,将猎熊的故事,讲陆高和姚亮,讲西藏姑娘央金,又讲回到他自己,一会儿山中狩猎,一会儿雨中看天葬……作者完全打破了小说一贯遵循的逻辑顺序,时空错位颠倒的无序写法令读者像是在一种朦胧的状态中不自觉被作者推动着去感受“意识流”的滋味。追溯《冈底斯的诱惑》,一个方面,它是作者马原进入西藏生活了差不多一两年后写的,在作者自己看来,他对于这些生活的印象感觉既强烈又杂乱,所以他便以内心感触的方式和节奏,用彼此不相关联只在局部出现意义的语言,把这些杂乱而又强烈的印象组合在一篇小说里,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欣赏毕加索的拼贴画一样,以很多不相关的画面构成一个整体。另一方面,这种写法是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在后现代主义作家看来,意义、情节、结构连贯的传统封闭式创作模式必须予以打破,他们更为追求的是自我表白的话语欲望,于是,在《冈》中,作者马原刻意断裂逻辑序列中的情节,让现实空间不断被分割,呈现出非连续的跳跃性。

人物,独立,飘忽不定。

在《冈》的第一节中,作者写到,“我是组织者也是队长,还有个顾问”,“姚亮肯定知道一切,天呐,姚亮是谁?”,第四节说“现在要讲另一个故事,关于陆高和姚亮的另一个故事”,接着又写,“姚亮不一定确有其人,因为姚亮不一定在若干年内一直跟着陆高。但姚亮也不一定不可以来西藏工作呵”,第九节再次绕回,“陆高成了这支小队伍的队长,姚亮甘当副手”,……中间又出现老作家,央金,顿月顿珠,这些人物的出场和退场完全是偶然性的,把读者置于一个“接受”的被动状态;人物作为小说三要素之一,理应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但在《冈》中,任何一个人物都没有性格特征,给读者的印象也就是一个名字,仅此而已,显得飘忽不定。

人称,随意变化。

人称的随意变化是《冈》的很明显的特色。就如第一二节,作者以第一人称展开叙述,第一人称应该说是一种主观视角,在阅读过程中,会感觉将自己当做假想的“作者”,沿着作者所安排的思路去体会作品所要表达的内涵,但在这种情况下,读者自己是被动去感知,以“自我”去感知“非我”;

到了第三节,作者笔锋一转,很突然地转用第二人称,阅读以第二人称展开叙述的章节,感觉很新奇,不禁回忆起欣赏电影《所罗门》的感觉,一种摄像机镜头的“跟随感”;在马原看来,第二人称的写作是一种强加于人的写作,有一种含有很强猜测成分的快感。

《冈》中还有以第三人称开展的,像谈到陆高和姚亮,穷布他们的故事。在阅读这部分的过程中,便是彻底的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一种全知性的视角。

就像姚老师所说的那样,这一类先锋作家,他们是把形式放在首位,不再像传统小说那样追求内容的饱满情节的连贯,就是对传统的一种突破。在我看来,先锋文学创作是一种洒脱的文字旅程,自在,毫无束缚。

2008050662汉语言文学基地班陈烨

冈底斯的诱惑(1)

马原

当然,信不信都由你们,打猎的故事本来是不能强要人相信的。

——拉格洛孚



我知道这么晚来找你你要骂我,要骂你就骂吧。这次我是非来不可,知道要捱骂我还是来了,我说你到底开不开门?啊?!下雨呢,我不骗你,你到窗前来听听。不是我屙尿,一泡尿哪有这么长久的?哎哎,起来嘛。真的有要紧事,天字第一号重要的大事,是世界最大的事。快开门,我都给淋透了,我打哆嗦呢。别装睡了,我停自行车你才关灯的,你知道我又来找你了。不是扰你,是真有事,真的。

我也是刚刚听说,听了就睡不着了,我激动得心里一个劲儿发抖。这事太重大了,我不能站在雨地里隔着门板告诉你,隔墙有耳。谁故弄玄虚?!骗你是那个。哎呀!我三十来岁的人跟你起誓还想怎么的?我直说了吧,是叫你参加我的探险队,我是组织者也是队长,还有个顾问。我们需要几条枪,两架好一点的照像机,几个有胆子的汉子。你是我头一个想到也头一个来相邀的。我知道你是个有种的。我看过关于你和你弟弟的那篇传奇故事,陆高是那些血性男儿的偶像——你看我在当面捧你了,本来我讨厌这样。我们认识十年,时间不算很短了,我没有当面说过你一句好听的。现在我来找你,你不开门我才说了这句话。也许你以为我也是个姚亮吧。是又怎么样呢?虽然我不是。姚亮讲了关于你和陆二的故事,姚亮使我们知道了你,为了这一点我感谢姚亮。

可我一直闹不清楚,姚亮为什么要说——《海边也是一个世界》呢?我不明白这个也字是什么意思。莫非姚亮早知道陆高将来要上大学?知道你大学毕业要到西藏?知道注定还有一个关于陆高的故事:《西部是一个世界》不然为什么姚亮要说:海边(东部)也是个世界呢?姚亮肯定知道一切。天呐,姚亮是谁?
听马原讲故事

第一次读马原的作品,是《冈底斯的诱惑》,说实话,是被这个题目诱惑去看的,看完了觉得很受挫,只知道他在讲一些故事,一些神话般的故事,让人心悸却迷恋的天葬,耸人听闻的野人,草原上传奇的说唱艺人,片段式的明白,感觉——很乱,没有一点头绪,我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思维出现问题了?!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第二次看的是《虚构》,讲了我到一个偏远的麻风病村遇到了村里唯一讲汉话的女人、打球的小个子男人、每天爬山的哑巴老人及与他们之间一系列奇幻的故事。看完《虚构》,不知道为什么,开始觉得马原很特别,有点可爱。一个劲地强调“喜欢天马行空”、“杜撰故事”云云,然后又强调“天马行空,前提总得有马有天空”,接着是讲逼真的故事,最出乎意料的是结尾的“我机械地重复了一句:五月四号”。看到这里,会心一笑,我明白马原的意思,在第十二部分中,“过了‘五一’从拉萨出来的,五月二日,路上走了两天应该是五月三日”,于是前后联系起来就会发现,“我”在玛曲村的几天的时间是不存在的,这就为题目《虚构》做了很好的说明,时间的衔接证明一切都是讲故事的人编的,不具有真实性。正是这样,马原让读者徘徊于真与假之间的,一头雾水,忽悠的伎俩。

看的第三部作品是《西海的无帆船》,我想我是喜欢上了马原,独特的小说家,或者更确切地说,是独特的讲故事的人。开始适应马原的风格,乱变的人称、忽闪的叙述角度、全是西藏的内容,细细琢磨竟也觉得十分有趣,后来还发现阅读中记下的零星感觉竟然与地二十三部分姚亮揭发马原在形式上大耍花样的几点很是相似。越发觉得稍微看懂他了。正如姚亮所说,马先生“故意搞的扑朔迷离以造成效果,使读者不辨真伪”。极其注重小说的形式,这正是先锋小说的特点,也是马原之所以成为先锋小说作者的先锋代表的原因吧。

算是方方之后喜欢的第二位当代文学的作家了吧,喜欢方方是因为她的细腻笔触和冷酷环境中描述的温情,而渐渐地喜欢马原则是因为在先锋小说中,残雪、孙甘露的那些短篇太难理解了,每一个汉字、一个词语都认识,但是组合起来就令人费解了,一头雾水。而余华的小说也是讲故事,但是他是戏谑地讲述一些世俗故事。不知道能否这样比较呢,马原的题材大多数是有关西藏,这片遥远而神奇的土地本身就令人敬畏,存在着一些原始却崇高的东西,那些故事因此也神圣高尚。

“你我他”的随意变化是马原小说的一大特点,同是讲故事的马原在讲述,一会儿是以第三人称叙述人物发生的事,一会儿又是以“你”开头,以第二人称与作品人物展开对话,人称的变化是随着叙述者的角度不同而变化的。这一点在《西海的无帆船》中表现特别明显:首先是叙述者叙述的角度不同,如“虽然姚亮坚持要走这条路……姚亮剖了鱼腹只等清水炖鱼……”这是客观描述,再看第四部分的第二人称,“你说陷车的地方太荒……陆高去西藏让你钦慕又妒忌……”第二人称更拉近作者与人物的距离,有利于情感的流露。

另外,作品中的每一部分的叙述者也不尽相同,并非马原一人从头至尾地讲故事,偶尔也会让他作品中的角色出来说说话,有时还出现了他与作品人物对话的场面。第一部分中,叙述者也就是马原对姚亮说“记住,不要想别人诉苦,包括不要想别人展示你腹部的伤疤……为什么你一定强要人相信这是真的呢”,第二部分则是姚亮的自述,“随他怎么说,我反正就要强调这一切都是真的”。这样的对话使讲述故事显得更加立体,而不是干巴巴的叙述。

与其他先锋作品相类似的特点是片段式的交叉拼贴,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时间或者空间顺序去安排情节内容,因此造成一种奇幻的感觉,虽然初看时会觉得混乱。《西海》很明显就是用了双线叙述,卡车陷在水流中后,陆高、姚亮和小白留着看守车上的东西,他们打水、捕鱼、捡趴地松……维持荒地上的生活,打猎、受伤、做手术……并且与两个藏族女人白珍和公主发生了美丽的故事,大札、米玛和商人分两路去找救援车辆;另一条线索则是他们在普兰县停留了些天,到扎达遇到欧阳县长帮他们解决了汽油问题,然后就是去到目的地古格遗址以及托林寺,遇到老喇嘛拍下最古老的壁画,当然叙述时并不是按照这样的时间先后,顺序被打乱了的。中间还穿插了陆高与陆二的故事。初看错综复杂,只有细看才理得出缠绕的线索。

除了马原奇怪的叙述方式,印象很深的是那些作品中流露出的对自然的敬畏,无论是《冈底斯的诱惑》中冈底斯的猎人穷布,还是《西海无帆船》中打猎高手陆高,他们纵使有很好的枪法,但是漂亮的雄獐在他们身边走过,成队的黑颈鹤在头顶低飞,还有野驴群在近处来回蹦跳嬉戏……处处流露着和谐安详的美,那是人与动物的默契,他们靠着心里那点很特殊的感觉,相安无事,自由自在,无论是哪一方都很惬意。这样的描写也为神秘的天边的故事增添了丝丝温情。

总是觉得看马原的作品,就像是和他在玩捉迷藏,亦或是走进他设置的迷宫中,走着走着就遇到一堵墙,路不通了,走着走着又走到了别的地方,但是身后没有路过的痕迹,忘记了一路是怎么走来的。看他玩文字游戏,我乐此不疲,喜欢他讲述的那些可能发生在西藏、在天边的远离世俗、没有人工雕琢的故事,喜欢陷入他营造的亦真亦幻的世界,不去钻牛角尖到底是真是假,站在一个比马原还高的高度看他自导自演,看他忽悠读者,别有一番乐趣。

看那些干净的文字组成有韵味的片段的时候都会觉得,马原真的很会讲故事。合上带着藏书味道的书页,开始觉得讲故事的马原本身就是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沈赛君

                                                                                200805065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1-16 21:45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