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黎:读玛丽•奥利弗的诗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2-8-23 15: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自然、诗歌、生活融为一体
  ——读玛丽•奥利弗的诗歌      
张黎

    玛丽•奥利弗是1984年美国普利策诗歌奖的获得者,是一位被誉为“自然诗人”的美国女诗人。由于倪志娟的翻译,她的诗歌近两年在中国诗坛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热爱。作为一个提倡禅与现代诗结合的诗人,当初次读到奥利弗的作品时,我还真是吃了一惊,因为,她的作品中类似于中国禅的东西太多了!

    中国禅提倡接近自然,主张通过对自然事物的深度感受和领悟,认知其本相。玛丽•奥利弗的诗歌作品处处体现着禅的这一理念。《祈祷》说的是无论是草地上的花儿,或者是一棵无名杂草,或者仅仅只是一个小石子,只要你专注,你就能够进入自然之门,进入一个让你感恩的神秘世界。而且,在这个隐藏着的神秘世界里,如果你足够沉默,你就能够听到另一种声音。这是什么声音呢?万物之声。奥利弗的这首小诗,我想起了中国禅中的“悟”,它们两者的静默体验和深度感知,难道不是一回事情吗?《你能想象吗?》说的是一棵树,玛丽•奥利弗通过自己化身为树的方式,深度体验了一回作为一棵树的生存状态,它的苦难,它的生存斗争,它的爱,它的孤独。是的,任何一个生命个体,虽然它们的呈现状态不一样,大小不一,动静不同,但是它们自身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佛教中的“一沙一世界”,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

    佛教教义认为,自然是一个流动变化的大生命体,这个大生命体由我们人类、树木、昆虫、动物等这些小生命体组成,我们这些小生命体之间是一种平等和相互依存的关系。在玛丽•奥利弗的诗歌作品里,也时时体现着她对这一理念的认知。《家信》写的是在秋去冬来时候的一些自然景象,比如瓜果都成熟了,月亮变得高远了,天气逐渐变得冷了,有霜降临了,一些树木在凋零了等等。但是,如此一个书写景物的诗篇,怎么能说是家信呢?哦,是玛丽•奥利弗把自然看成了母亲,当成了家,她把这些景物渐次而细微的变化,当做是家人以信件的形式告诉给她的消息了。呵,真是好手法!这样的书写技巧带给人以强烈的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森林中沉睡》说的是她在大地上睡觉的感觉,她觉着大地好温柔,而自己躺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和别的事物都一样安然而自在,和静止的石头、星星一样,也和活动着的飞蛾、昆虫、鸟儿们一样。这,难道不正是中国禅宗中的万物一体理念的再现吗?

    佛教认为人生是苦的,通过修行我们可以离苦得乐。佛教禅宗强调“悟”,主张通过对事物深度的感受和体验,领会到世界的本相。但是,领会世界本相只是达到精神愉悦的手段,让人们的内心自在而欢喜,才是禅宗修行的最终目的。在《为何我早早醒来》一诗中,奥利弗以欢快的笔法描述了清晨时分的美好,自己对光明和温暖的热爱,以及对生命的感恩和珍惜。在《这个世界》一诗中,作者说她想为世界写一首诗,在她的这个诗篇中有花朵、昆虫、石头等一切的自然存在,这一切的自然存在不仅都沐浴着阳光,感受着上天的恩惠,而且都各自享受着自己独有的那份生命乐趣,自然自足地活着,没有丝毫人为的黄金和世俗的掺杂。读玛丽•奥利弗的这两首作品时,我忽然想起禅宗中的一个名词——禅悦。但是,奥利弗内心的愉悦,不是通过打坐默想得到的,而是通过自己对自然的深度认知和体验,最后切切实实感受到的。

    对于玛丽•奥利弗的诗歌作品,我们如果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的话,可能会发现更多的理念和禅宗相似或相通,比如直觉、圆融等。但是,我觉着当下对于外国的诗歌作品,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它们可以与中国诗歌理念相兼容的部分,更要发现它们比起我们传统的诗歌理念来,到底有哪些超越部分,这些超越部分是否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认为,发现外国诗歌作品的优秀理念并学习,是当代我们研究外国诗歌的主要目的。就这个内容来讲,在玛丽•奥利弗的作品中有两点对我非常有冲击力,即:科学精神和民主理念。

    在我们传统的佛教里,是主张不杀生,不食肉的,这个主张缘起佛教教义的万物平等和尊重动物理念。而且,对于佛教徒,这个戒律是最为重要、必须遵守的。但是,玛丽•奥利弗不是这样认为的,她依据现代科学的精神,认为万物都在循环的,无论是食素还是食肉,你只要自然而然,不去刻意追求就好,而且,作为一个主张亲近自然的诗人,对于食肉,她自己一点也不避讳,甚至以此来深度体验万物循环和转变的感觉,并深以为乐,比如《鱼》。

             鱼
  
  [美]玛丽•奥利弗/倪志娟译
  
  我捉住的
  第一条鱼,
  不愿安静地
  躺在提桶中,
  它拼命拍打着,大口喘气,
  显得
  惊慌失措,
  在缓慢倾泻的
  彩虹中,
  它死了。后来
  我剖开它的身体,将肉
  和骨头分开,
  吃掉了它。现在,海
  在我身体里:我是鱼,鱼
  在我体内闪闪发光;我们
  正在上升,紧紧纠缠着,将要
  掉入海中,摆脱痛苦
  和痛苦,和更多的痛苦,
  我们喂养这个狂热的阴谋,我们被这个秘密
  所滋养。

    还有,由于封建社会权利话语体系长期的主导地位,我们的传统佛教被善良、顺从、臣服、认可儒家等级等封建伦理所深深浸染。虽然,禅宗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但是也只是以“本来面目”、“桶底脱落”等迂回的方式来表现的。在西方民主社会中成长生活的玛丽•奥利弗,没有我们这些腐朽理念的障碍,她的自然诗歌处处彰显着明显的个性和自我意识,比如《野鹅》。

           野鹅
  
  [美]玛丽•奥利弗/倪志娟译
  
  你不必善良。
  不必
  跪行一百英里,穿过荒凉的忏悔。
  你只要让你温柔的身体
  爱它所爱的。
  
  告诉我,你的绝望,我也会告诉你我的。
  同时世界继续。
  同时太阳和雨清澈的鹅卵石
  正在穿越风景,
  越过大草原,幽深的树林,
  山脉以及河流。
  同时,野鹅在洁净蔚蓝的高空,
  正再次飞回家乡。
  
  无论你是谁,无论多么孤独,
  世界为你提供了想象,
  召唤你,像野鹅那样,严厉并充满激情——
  反复宣告
  你在万物中的位置。

    据译者倪志娟的介绍,玛丽•奥利弗1935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一个充满了田园牧歌之美的小镇,13岁开始写诗。1955年,奥利弗进入俄亥俄州大学,在那里读完一年级后,她接到瓦萨大学的奖学金,转学到瓦萨大学,同样只读了一年,她就放弃学业,开始专心写作。为了使自己专心沉浸在诗歌世界中,她小心翼翼地回避了任何一种有趣的职业,将物质需求降到最低。因为“如果你愿意保持好奇心,那么,你最好不要追求过多的物质享受。这是一种担当,但也是朝着理想生活的无限提升。”她唯一需要的是“独处的时光,一个能够散步、观察的场所,以及将世界再现于文字的机会。”对她而言,她的孤独并非一种折磨,而是一种全身心的沉浸,是一种快乐。看完倪志娟的介绍,对照着她的诗歌作品,我觉着玛丽•奥利弗和我们传统的隐士很相像,或者说,就是一个现代隐士,是一个将自然、诗歌、生活融为一体的人。

    在充满了分裂、对抗、阴郁人性的美国现代诗歌中,玛丽•奥利弗的诗歌堪称一个奇迹。1984年,她以诗集《美国始貌》赢得普利策诗歌奖,她本人则被冠以“自然诗人”的美誉。近几年来,由于倪志娟的翻译介绍,玛丽•奥利弗的作品在中国诗坛开始传播,引起了一些中国诗人的关注和热爱。不过,在我国古代,这样的诗人多下了,这样的作品也多下了,从陶渊明到王维等等,举不胜举。但是,为什么外国的事情就这么容易引起中国诗人们的关注和热爱呢?

    我想,这可真是一个问题。

    而且,是一个值得所有诗人去研究和探讨的大问题。
     
                                       
                                                                         2012-8-20太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4-12-23 04:42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