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诗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欢迎实名或常用笔名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陶金喜向《诗歌周刊》254期荐诗歌评论情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3-25 0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陶金喜向《诗歌周刊》254期荐诗歌评论情况如下:

1
安皋闲人︱ 大悲如海——读张雁超《你终归是个赶路人》

原作

你终归是个赶路人
文/张雁超

死亡并不如人们想的那么费力
他被自己的胃呛死了。在此前
他去处置性的需求,他之前
另外的人也踏上车,去处置这个社会的性欲
总有人会瘫软下来。我习惯听到两败俱伤的
互相伤害。有时,穿制服令人如穿戴刑具
一人既是众人。制服在我身上时,总会
露出它自己的意愿。
这世界的当与不当终归没有标准
死亡的公平在于它的剥夺
不分种族与阶层,它所取皆全部
是暴力的终极典范。在惧怕中
人们迁怒死亡的来路
都是本末倒置的事
谁能好好想想,尽量避开自己的无耻
胜于得到想要的真相

总有面不需抛头露面的意见墙
给人们宣泄怨忿
他们活在自己的虚伪中多年
在这里袒露出卑微的发泄
有只手拎着他们的脖子
让他们屈服于帮凶的角色
我将在一整部人类史中
看见弱者自我淘汰
他们贫贱而可怜
又要永不放弃的杀戮到底
他们恶毒如合欢树,滥见易生
令人厌恶的一生根便扩张

历史是少数人的历史
被压制者一旦拿到话语权
首先要做的不是寻找正义
而是宣泄长达灵魂尽头的黑暗
需要先掏尽自己的阴暗
之后才能穿戴光明
不知道这将持续多久,是否能
奢望在光明熄灭之前完成
我担忧着我们或许
会因为向往光明,要遭受多重的黑暗
我已看见身旁的人
沦陷在这种仪式性的牺牲:
天总在下雨,而你是要赶路的人


      
      悲剧是一种必然。就宇宙运动的总趋势以及由此裹挟的日月天地,当然还有人类。
      黑暗笼罩一切,迟,但必然。当然也可以从容而淡然地放下,迟,非常迟的迟呢。
      人类将悲剧形诸舞台据说最早始于希腊。未必。凡有戏剧或者戏剧雏形之处,当都有人类生活的再现、折射和演绎吧。是不是可以说,悲剧既然贯穿于人类繁衍生存史,悲剧原就是人类的命相之一?
       于是,在悲剧之前、之外、之后,诗人持何种眼界、心态和话语代码就决定了诗人的品性、胸襟以及诗性的层次。悲剧是一个集合概念,它包含着作为种属的人类所共有的向往自由幸福的渴望挣扎与各种压抑阻遏的锤击之间之冲突,也包含着某一具体的可以称作事件的泪水、鲜血与生命夭折之杂糅。后者,因其局部、个体、细微,且时有所见,恰恰构成了悲剧的主体肌理,也恰恰一再地逗引着诗人审视尘世的视域与操持话语的路径。这时候,诗人,那些真正的诗人,一定地从中触摸到一种称之为“命运”的东西,并由此生发对命运的怀疑、追问、设想和推演。
      这时候,诗人开始呈现那种俯瞰尘世的宏大——他能够拨开林林总总的遮蔽、强词夺理的谬词、不容置疑的包装,划清何者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何者乃是可以重构的社会法则何者乃是历史与时代达成的人性现报的苦果。不唯如此,诗人还会驾驭诗之舟,一再进入悲剧之海,将自己代入、置换、在位、在场,他看到每一个事件的核心,都有你我都是轮回都像卦象。于是,悲自悲剧处起,悲自悲悯根生,悲自悲欢间盛。大悲如海,浩淼无底。
      诗歌正是人类悲欢函数的四海通行之解。
      于今,张雁超交出了一份自己的解题记。
      他没有隐晦,起笔即从那个人所共知的“事件”取像;他没有掩饰,事件中事件外的所有事与件都在他如勘现场的审验中落到本位;他甚至没有放弃报告,关于看见的和推理的、关于即时的和将要的、关于合情的和合理的、关于情的归属和理的归置。当然,他最后还是回到了诗人,嗯,回到了悲剧之外诗人的徒有的疼痛、酸楚——大悲如海,诗人原是海水一滴啊。
      即时如此,雁超依然籍助一首诗一雁超前了。
      事件总是细微的,所谓恒河沙数。事件一旦被时代的潮水推上岸头,看见和无视、发声和沉默,当然是判然有别的。及至触摸一块事件的石质而勘悟河流的走向、水花的本性、砂石的命运,雁超如何不一雁超众呢!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3-20 23:21)
具体网址:
http://zgsglp.com/forum.php?mod= ... 6orderby%3Ddateline

2
雨无正︱从卫风芄兰浅谈诗经中的伪民歌现象

    《诗经 卫风 芄兰》

芄兰之支,童子佩觿。虽则佩觿,能不我知。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芄兰之叶,童子佩韘。虽则佩韘,能不我甲。容兮遂兮,垂带悸兮。

白话释义:
芄兰

芄兰的长枝
那个少年佩戴着解绳的玉觿
虽然你佩戴了玉觿
怎么能知道我的心情
看你一本正经假模假式
长长的腰带晃啊晃

芄兰的叶子
那个少年佩戴着射箭的扳指
虽然你戴了扳指
怎能因此不和我亲昵
看你一本正经假模假式
长长的腰带晃啊晃

芄兰 (丸兰〕是一种多年蔓生草本植物,断之有白汁,可食。叶对生,叶片呈心脏形。花白色有紫色斑点。
这首诗歌写的是对一个少年的嘲笑,虽然他佩戴上了成年人的饰品“觿、韘”,但仍然被认为很不成熟,先解释一下“佩觿,佩韘”的意思,这两种饰品在先秦时期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觿就是解绳子用的小尖锥,也被称为结绳器,一般是牙型的,因此也叫冲牙,一般为玉质或青铜质的,属于一种贵族配饰,一般老百姓是不佩戴的。
韘(射)就是射箭时候套在拇指上的扳指,一般为骨制,也有玉制或者青铜的,民间只佩戴骨质的射,只有贵族才佩戴玉射或者青铜射。
佩觿 佩射在先秦时期都是成年贵族男子的配饰,而且佩觿含有:善于解决棘手问题的象征意义,佩射,则有勇武善射的象征意义。
《芄兰》此篇主旨说法很多,其中一种说法是讽刺诗,《毛诗序》:“刺惠公也,骄而无礼,大夫刺之。”按照毛公的看法这首诗歌是卫国大夫讽刺卫惠公,因为卫惠公是个顽劣少年,因为他的哥哥和父亲都死了,十几岁即位,搞得国政混乱一团,后来被大夫驱逐。但毛诗序的说法牵强附会,因为和诗歌当中所表现的情感完全不吻合,这首诗歌的口吻虽然是嘲笑,但带有亲昵戏弄之感,而没有侮辱打击的意思。
朱东润《诗三百篇探故》说:“以次章,能不我甲(狎)之句推之,疑为女子戏所欢之词。”朱东润大师认为这首是女子调戏他所喜欢的少年男子的歌谣,这比较符合诗歌中所体现的情感。
在周代文化中,男子佩觽佩韘标志着对内已有能力主家,侍奉父母,对外已有能力从政习武。正因如此,诗中的“童子”一旦佩觽佩韘,便觉得自己是真正男子汉了,一下子稳重老成了许多。这本来是很正常的,可是这一变化,在自由青梅竹马的女孩子眼里,不过是装模作样假正经罢了,实际他还是以前那个顽童。
不过这个说法也是有问题的,因为这首作为完全的民歌,它提到的器物太贵族化,玉质铜质的觽韘都是贵族饰品,骨质的射也只有专门的猎手拉硬弓才佩戴,至少不是农耕民族普遍的配饰。而且芄兰这种植物并不是分布广泛的经济作物或者农作物,不作为一般性的农作物家庭种植或者采集,老百姓怎么会注意到它并且用它的枝叶比喻贵族饰品来作歌谣呢?
而最大的疑点在于,这首“风”,作为民歌其实是无法传唱的,如果作为男子唱,内容与情感不符,而作为女子唱则太大胆。
先秦时期卫国郑国的国风当中有大量爱情歌谣,因此郑卫之音又被称为靡靡之音。不过如果从后世民歌的角度看起来,所谓靡靡之音的郑风卫风依然很雅,而并不像后世的民歌那么俗。
这首芄兰是最早在诗歌作品中出现心理反衬这种手法的文学作品,诗歌通过对自我心理的刻画而描写出一个受到女子爱恋但表面上装大人的少年男子形象,形象刻画得非常生动传神,女子的心态也描写得十分微妙。而这在所有的后来的真正的民间歌谣中都没有出现过,而只有创作型文学作品中才有如此细致独特的手法运用。而且这首诗歌在比喻上工整雅致,意味深长,象征手法运用得也很巧妙。这些奇特之处综合在一起,使得这首所谓的卫国民歌充满了谜题。
这实际是一首既无法唱颂,内容又很诡异的“风”(民歌),不过这种现象在诗经中并非孤例,很多民歌看似风格为民歌,实际上内容根本无法演唱,是诗经学当中的一个课题。而这首芄兰就是这个课题中比较典型的一例,粗看貌似民歌,而实际根本无法作为真正的民歌传唱。
国风当中的此类现象被成为“伪民歌”现象,而产生此类风格上象民歌而又难以作为真正民歌传唱的诗歌作品,其原因到底源自何处?这一直以来都是诗经研究的一个难题。
个人认为造成这种现象可能跟负责采风的官吏有关,《汉书食货志上》:“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大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因周政府委派到各地负责采风的官吏并未记载还有同行的副手或者对其采风行为进行监察的制度,因此采风实际上是官吏个人独立完成的,而这样的话在诗歌成因上寻找问题只能归结于国风采集活动的负责者,也就是负责采诗的官吏本身,而官吏因属于诗歌收集整理的专业型人员,自然拥有较高的诗歌技巧,其对民歌进行再加工或自己创作出仿民歌风格的创作型作品是完全有可能的。这也能解释为何只有国风中有大量“伪民歌”现象,而雅、颂当中并无此类现象。
不过由于缺乏确切的历史资料作为佐证,以上看法目前还只能停留在猜测阶段,不过作为诗经研究中的一个侧面,希望能提供观点方面的参考。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3-22 16:29)
具体网址:
http://zgsglp.com/forum.php?mod= ... 6orderby%3Ddateline

3
子青悠然︱陶,是什么?—— 阅读同题《关于陶》随笔

起笔,在丁酉年2月7日凌晨五点,但一直搁置今,才懒懒动笔。又不知,哪一天才能完工。那么,想到哪写到哪,只为聆听来自泥土的声息。
我始终以为,陶,离不开土。正如人,最终归于一抔土。
关于陶,最先跳出脑海的是那幅由谢楚余创作的油画——《陶》。可我并不清晰记得油画作者,但画始终刻印。然后,就是好几次去上海博物馆,我目不转睛地观看那些泛着岁月光亮、隔在玻璃之后的精美艺术之器。

触发“陶”的因由,源于我在《诗歌周刊》读到诗人许剑桐《怀抱陶器的女人》那首诗作。
事实上,车行最先发起的同题“陶”,我并没有很在意,也没有仔细阅读车行关于陶的“图腾”。但剑桐系列陶之诗作,带动了我的陶之阅读兴致和写作同题的潜在热情。个人完成陶写作之后,阅读车行每首陶的淋漓刀砍,觉得自己有话要说。

陶,到底什么东西?最初这一问,应该来自初见的“奔放”。她很少遮掩自己,她这么一问,也让我想到些许。

一、陶,是尘世碎裂部分优雅的陈设。
我说优雅、说陈设,其实很错误。然而陶,极易与尘世碎裂部分对应。它出身草根,无论怎么淬炼、加工、着色,甚至以富贵的名义进入殿堂,但太容易破碎、太容易毁灭、太容易付之东流,仿佛尘世不能阻止的悲伤与死亡。可也许正因为如此,当陶无比安静,以极其卓越、内敛的姿态往返庙堂之间,个以为,它以它的骨核立定了存世的风骨。容不得任何人亵渎、轻视,乃至傀儡似的供奉,在烟火的气息中,它保持了独有的另类尊贵。

阅读一笑相逢的诗歌《陶》,尤喜那一声“玉石俱焚”的“谢谢”。它低微——“无寻物启事、投递地址/ 无监护人号码/ 尽可以与马桩,辘轳,瓦当/ 一起走失”,那么不起眼,那么不招人待见,但“遇到暴力倾向/ 那么干脆——/ 碎裂的声音,如一声优雅的,谢谢”,又太过决绝!这一份赋予人性的气节寄托,何尝不是草根对抗权贵的隐喻部分?

这份对抗,当消除过多外露与直接,居为平常写实,我们在嘶沙《关于陶》的文本中,能体味出更多复杂味况。“灰头土脸的父亲/ 倒腾着汗水和泥之间失传的手艺/ 如同信赖深夜的火焰/ 没有多一度,也没有少一度/ 死死咬住一只陶唯一的窑变”。此间“窑变”,诗者暗自期待指向什么?

当“一只陶越狱一样混进了博物馆/ 我指给你看,根本不管/ 是不是同样的一只陶/ 在众目睽睽之下/ 接受你道德的审判”。读此,不禁几许感慨,作为“陶”它本质的土性,是否意味着更适宜“田间菜畦的滋润”?一旦丧失素朴与寡淡,是否意味着它失去了原初的属性,仅仅“窑变”成玻璃后面的陈设呢?
到底要“低下去”,还是“高出来”,如何掌握一个度,也许从“陶”的窑变中,读者能体味作为人,该如何存世、立世、活于世。


二、陶,是光阴流水一记账目的音符。
陶,是粗粝的,甚至笨拙。好像也很容易截取时间的水流,触及陶,仿佛就听清时间的脉动。而这些,又不彰不显。似乎中年人,或者喜爱陈旧物事与古藏癖好的人,才更易吻合一只陶的呼吸。

阅读镇州的《陶》,他写:“朝着你故事靠拢/ 这一次,盛放的/ 是一小罐中年暮色”,很容易柔软一颗洞见世事、碾尽刺啦啦颗粒,貌似木然的心。角落里的怦然,无声息窖藏。说,或者不说,都已悄然会心。

而在子青的《关于陶》文本中,时间的喘息却不再“斜阳脉脉无语”。“时间的水流,没人能安详读取,也无法/ 读取,当无形指控替代真实相对/ 时间的烧窑人/ 所供奉的,除了让吴道子与陈之佛活进圆形、线性、菱形/ 以及波浪和全部暗语的花饰//  必还有,一旦面对它们/ 总恐慌时空的爆裂声,从某片暗影递过来”。相对密集的意象,“嘈嘈切切错杂弹”—— 虚实相交,视觉与听觉互换体验,仿佛真得触摸了关于时间的汩汩。

那,谁是时间的烧窑人?我们都是。怎么烧,烧出什么就递过来什么,因人而异。“万马奔腾/ 或者,筝音独奏”,不过变异时间代码的音符。“窥一斑而知全豹”,在弦音的蜿蜒回旋跌宕中,合奏、独奏、协奏、重奏,皆一笑尔。

三、陶,是土质核心拱起穹盖的图腾。
《诗歌周刊》245期,刊登了许剑桐《怀抱陶器的女人》,我碰巧读了她。“怀抱陶器的女人/ 小心翼翼地抱着自己”。我固执地想,陶,她很母性。成为某种图腾,既是尘埃里极其羸弱的顽强繁衍,又是卑微中最为神圣的生生不息。
诗者写喜马拉雅雪,写黄河水,写龙的尾骨,是否我们中华民族这个东方黄种人,一枚意味深长的标点?

百度云,图腾一词来源于印第安语“totem”,意为“它的亲属”,“它的标记”。在原始人信仰中,认为本氏族人都源于某种特定的物种。由此,图腾信仰便与祖先崇拜发生了关系。我想,这也是根的追溯。

作为《陶》的同题发起者车行,他的诗旨立意,颇为悲天悯人。“制陶人从烈火中,取出自己的骨头”,制陶人与陶早已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份虔诚投入,制的是陶,制的也是自己的人生。所以,“那俯身扣问的人/有黄土的面容,与慈悲”,何尝不是悲悯芸芸众生?

上善若水。“水,是曾经的图腾/ 而汲水的少女,有易碎的一生”,诗者由水,继而转至少女(母性),最后收结为“易碎的一生”,也许可以理解为痛彻体悟了黄土之上无限中的有限。生命滔滔不息,然,轮回之道有哪一次不是火中淬炼后而涅槃?


四、陶,是天人合一最通真性的器物。
宇宙自然乃大天地,人则为一个小天地。据说,制陶手艺早在公元前九千年就已存在。而“陶”字,甲骨文中形象,是表示一个人蹲坐在地上,使用一根木棍之类的工具给黏土造型。

诗者熊二在其诗作之后标注,紫砂原料有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陶之土,富贵吗?我不以为。所以,当熊二写:“驻马河汹涌澎湃/ 呜咽着由北向南/ 龙氏怀抱盛放项羽骨灰的陶罐/ 痛哭:羽儿神勇,千古无二”,个以为陶之器物,最宜盛放烟火里那一抹升腾之后的“圣光”。

从来“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然,霸王项羽赢取多少苍生的瞩目。为真性所在,为天人合一乃动容的俯首。由此,“乌江镇西楚霸王灵祠香火萦绕/ 千年之后,江东父老皆崇尚紫砂陶艺/ 卖富贵土…卖富贵土呢…”这一声唤曲,又何尝不是黎民百姓对真性情的顶礼膜拜呢?


陶之器,无所谓富贵不富贵,而是更为接近人的本真和灵魂的依托。我读诗者许剑桐《母亲的陶罐》,便这么咂摸贴近体温的字符。没有太多深刻赋予,有的只是人间平常之情。可其间,那份真以及不可回避的逝去之殇,不经意地自然流淌,引起读者共鸣。剑桐这样写:如今母亲不再往里面放东西/ 我也不再往外取东西/ 它和母亲一样安静/有次母亲小心地擦拭它 /说:“以后我死了,正好用来装骨灰” ……

依个人所好,我选取了7位诗者的8首诗歌——《关于陶》。综观而言,这些诗歌大体都在陶的易碎——悲悯情怀、土质——普众情怀、时间——不可复制、淬炼——普世价值,以及图腾——宗教信仰等意象的衍伸中演绎。能否有更新、更深邃的建构呢?除了诗者车行的《关于陶》、许剑桐《怀抱陶器的女人》相对简练的骨感构图,我更期待“越狱样的审判”、“漩涡里的神灵”这般另类新鲜的表述与呈现。虽然这些诗作还不够完美,但能在新奇中激发更深层的思考,也是有效的。

陶,到底是什么?安静下来,让我们聆听来自属于个体的那一份。


附:8首同题《关于陶》的诗歌


1、关于陶
文/车行

转盘模仿着小宇宙
制陶人从烈火中,取出自己的骨头

那俯身扣问的人
有黄土的面容,与慈悲

水,是曾经的图腾
而汲水的少女,有易碎的一生



2、关于陶
文/嘶沙

怎样迅速融入乡村的生活
祖母的看法是
给陶一桶寡淡的河水
看它一瓢一瓢
将清晨从袖底
多么滋润地洒在菜畦

区别于一蹴而就的流水线
灰头土脸的父亲
倒腾着汗水和泥之间失传的手艺
如同信赖深夜的火焰
没有多一度,也没有少一度
死死咬住一只陶唯一的窑变

事实上我对陶一知半解
我指给你看
一只陶越狱一样混进了博物馆
我指给你看,根本不管
是不是同样的一只陶
在众目睽睽之下
接受你道德的审判


3、陶
文/镇州

朴素地直立行走
逐水而居
遵循着上善若水的秉性。
之前,你是土的那部分
也是水的部分
沉浸在各自的抵牾
直到遇见一个火的语词
才答应做一个容器。
千百次转身
托于掌心的
辗转各个角度,从云端到脚尖
变换着平淡的颜色和形状
朝着你故事靠拢
这一次,盛放的
是一小罐中年暮色


4、关于陶
文/熊二

夕阳斜打在贺兰山的臀部
起伏千里的雄姿
多像纵火的楚霸王跃马横戟

八百里火烧云熊熊燃烧
烧断秦王朝万里龙脉
余焰刚好为刘邦烤熟一只飞来的鸭子

驻马河汹涌澎湃
呜咽着由北向南
龙氏怀抱盛放项羽骨灰的陶罐
痛哭:羽儿神勇,千古无二

乌江镇西楚霸王灵祠香火萦绕
千年之后,江东父老皆崇尚紫砂陶艺
卖富贵土…卖富贵土呢…

注:紫砂原料,主要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俗称“富贵土”。



5、陶
文/一笑相逢

那么暗淡
仿佛夜空坠落漩涡
神灵丢掉耳朵
牛羊废弃的子宫。在荒野搁浅
无人触摸
你胎盘里的火焰
倾听,水磨与麦粒的摩擦音
无寻物启事、投递地址
无监护人号码
尽可以与马桩,辘轳,瓦当
一起走失
遇到暴力倾向
那么干脆——
碎裂的声音,如一声优雅的,谢谢


6、关于陶
文/子青悠然

消逝的代名词
在土质沉降中触摸到斑驳喘息
还不足以扣紧七十八频次
月色勾兑,淬火锻造
再让无色液体渗入每一道符码
还不够。

缓缓修拉,精致转轮
尘埃里的割舍不下
直至红与黑交错颠覆乌夜遮蔽
但还不够。

时间的水流,没人能安详读取,也无法
读取,当无形指控替代真实相对
时间的烧窑人
所供奉的,除了让吴道子与陈之佛活进圆形、线性、菱形
以及波浪和全部暗语的花饰

必还有,一旦面对它们
总恐慌时空的爆裂声,从某片暗影递过来
万马奔腾
或者,筝音独奏


7、母亲的陶罐
文/许剑桐

母亲将糖果、花生放进去
我一把一把取出来
母亲将麻菜、萝卜、鸭蛋、咸水放进去
我一点一点取出来
好像总是放不满,取不尽

如今母亲不再往里面放东西
我也不再往外取东西
它和母亲一样安静
有次母亲小心地擦拭它
说:“以后我死了,正好用来装骨灰”


8、怀抱陶器的女人
文/许剑桐

眼前分明是两个女人
又分明是,两只陶器

柔软婀娜,丰乳肥臀
盛着喜马拉雅雪,黄河水,龙的尾骨

怀抱陶器的女人
小心翼翼地抱着自己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3-22 21:01)
具体网址:
http://zgsglp.com/forum.php?mod= ... 6orderby%3Ddateline

4
潜山安澜︱《十里桃花》创作谈

  “今天是诗歌日,我想以诗歌的名义,约几个诗友喝酒谈诗,请参加”。 刚吃完午饭,收到小缺兄弟微信留言,才想起今天是诗歌日。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定3月21日为“世界诗歌日”,目的是希望为世界各地人们举办的各项诗歌活动提供一个契机,进而能够带动人们开展不同层次的诗歌运动。无论民族、无论肤色、无论年龄,凡是热爱诗歌、创作诗歌的人们,都将每年的这一天,视为全世界诗人自己的节日。我算不上诗人,对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意图,热爱诗歌、创作诗歌,我还是算得上的。为纪念这个节日,我先找出一首旧作《谒太白书台》发到朋友圈里,并附言“诗歌日。想起李白,想起十里桃花,想起万家酒店”。一年360天,有一天是诗歌日,这是热爱诗歌的人感到很欣慰的事。既然是诗歌日,总要写几句分行的文字吧,否则,也对不起小缺兄弟的酒。
      这时,“十里桃花”闪出来,很切合眼前这个桃花盛开的时节。其实,我内心还有一个想法,在这之前,我写过《一张照片》和《半扇窗子》,都是以数字命题的,且都是以两行为一小节的形式写的,每首五小节,一共十行。我想《十里桃花》就以这种风格写,保持形式上的协调。
      定题之后,我开始谋划炼意。走进春天,面对开放的桃花,自然内心愉悦。如果只写所见所感,很容易落入俗套,写不出新意。我要在诗中呈现什么,怎么找切入点,这是首先应当考虑的。《一张照片》和《半扇窗子》都是写独处的,既然想保持风格的统一,主旨也应该统一,那就以“独处”为表达的主题思想。写诗原本就是孤独的,正如所有的思想者都是一样的孤独。

       放下剑,放下犁头
     这样的日子,应该去寻找道路

      开篇这样写,是因为我首先想到了发在朋友圈那个附言中提到的“想到李白”,李白一生仗剑游走。“剑”的意象在我脑中出现。当然我用“剑”想表达的不是李白那种洒脱不羁,而是另有用意。一个人亮剑,一定是面对仇敌,剑,作为一种兵器,在这里用来指代仇怨和愤怒。“放下剑”,就是放心内心的仇怨和愤怒。“犁头”是农耕工具,在这里指代劳动,包括所有忙碌的工作。一张一弛,君子之道,学会放下忙碌的工作,才能享受生活的乐趣。“剑”和“犁头”都是铁质的,能闪出一线亮光。“这样的日子,应该去寻找道路”交代了为什么要“放下剑,放下犁头”的原因,即我们应该保持什么样的生活态度,“去寻找道路”才是最重要的。我想起前几天谢克强老师说的,诗歌要反映人们生活,更要教会人们生活。
   
        与春风相遇。温暖
     从桃木的纹线里,深入浅出

    只有放下了一切应该放下的,我们才不会只看到桃花的芳香和美丽,才会看到岁月的年轮里有清晰的纹圈,有一种暖在此“深入浅出”。

      十里很短,一朵桃花的一生
    十里很长,可以抵达唐时风宋时雨

       完成起承,笔锋一转。这里,我用排比的形式,用“十里”的空间长度,写生命的长度,写生命存在的意义。一朵桃花的一生,那么短暂,却也永恒。我们必须热爱生活。

         一个背影淡出视线
      今夜月光凉薄

       桃花,开了,也一定会谢,这是自然规律。时间飞逝,桃花纷落,最后一回望,只是远处的影子,必将退出春天的舞台,给人以凄美的感受,像今夜的月光,凉薄。

         一凉亭,一石桌,一杯复一杯
      淌过身体里的剑锋和犁头

       对于孤独,我已习惯。更多的时候,我都想独处。我常幻想,有“一石桌,一壶酒”,想一个人自斟自饮,让杯酒稀释孤独,稀释尘世恩怨。这是我对待生活的态度,正如诗人宇轩在《不恨集》里说的,“天下有一人知己可以不恨”。当外面世界无法抗拒的诱惑使人们远离自己,我用诗歌让人们像我一样,真正地认识自己。

        在这首诗的写作过程中,我努力坚持让诗歌回到现场,力求意象简约,全诗实际上只有“十里桃花”一个场景,放下剑和犁头,只是“我”内心的一种愿望,虚设月下独饮的场景,与“十里桃花”相衬托,虚实相生,使诗歌闲的更加灵动。我不经意间发现,剑锋之利和桃花之软,剑光之寒和桃花之艳,月光之凉和杯酒之暖,较好地揭示出生命之短及其暗示的价值取向,既有效地营造了诗歌意境,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诗歌语言的张力。
       感谢友人以诗歌的名义,邀约喝酒谈诗。
       以此纪念诗歌日。

附原文:十里桃花

放下剑,放下犁头
这样的日子,应该去寻找道路

与春风相遇。温暖
从桃木的纹线里,深入浅出

十里很短,一朵桃花的一生
十里很长,可以抵达唐时风宋时雨

一个背影淡出视线
今夜月光凉薄

一石桌,一壶酒,一杯复一杯
淌过身体里的剑锋和犁头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3-23 08:46 )
具体网址:
http://zgsglp.com/forum.php?mod= ... 6orderby%3Ddateline

5
薄小凉︱微雨清音赏流泉

诗作

你好

雨敲窗
小碎步的风不把门
当烟花凋落
酒,与孤寂,都是今夜的
第三者

你好,我的小绵羊
你好,我的被暮霭深锁的小小的春天


第一眼就看上了这个小东西,毛茸茸的大眼睛的小可爱,萌萌哒。沪上老师说,萌诗获奖是诗坛宽宏(我的那个获奖自然是老师们看我跑恁远怪可怜的,哭的稀里哗啦的吧,于心不忍),我觉得倒也未必。如果我主办一个诗歌大赛,就给这个带上桂冠!五十万,一百万,都觉得值!为啥诗歌都要关乎民计关乎苍生关乎哲学化学心理学玄学啥子的才能得大奖,主题大就得大奖吗?诺贝尔文学奖我也看过一些,无非是关乎战争和平命运悲悯善心之类的,有的特别残酷,看得我头疼心惊。我觉得悲剧是最残酷的游戏,把美好的东西撕裂给人看这不是变态的嘛,这些审美情趣恰巧迎合了人性最恶劣的地方,不足取。扯远了啊,回正题————
雨敲窗。“小碎步”的风,犹如一个细腰肢的颦儿,把不得门。烟花凋落,酒和孤寂都不需要。
“你好,我的小绵羊。”前面是正襟危坐,突然来了这么一句可心可意的暖心,不觉心头一震。还有什么语言比得上这样的句子更美更柔情。就好比怀揣偏见的伊丽莎白对着达西在小木桥上大吼,达西猛然大喊“我爱你!“。所以这是语言跳跃的魅力,没有这种悬崖这种断裂这种高度,制造不出这种激荡和眩晕!”你好,我的被暮霭深锁的小小的春天”,收的真好,满满的爱意和怜惜,无限的惆怅和忧思。诗歌其实写深刻容易,写懵懂难得。这首诗给我阅读上的愉悦和精神上的享受,其实还有许多我说不出的美妙来,而这首诗的美恰恰是我说不出的那一部分。

光芒

晚年的母亲
将一朵雪花别在鬓间
仿佛带回了许多年前的好时光
——她的红围巾,在白茫茫的旷野上
如此耀眼
一辆赶路的小马车,缓缓的,渐渐越过
远处传来的一阵灰椋鸟的
唿哨声……

我的母亲
又一次牵着我,来到九姑山下的
小小的家园
那些门楣和青瓦,从不曾凋落,始终被一种光芒
笼罩着


读完这首眼里有泪。我曾流连过流泉老师的那些山水家园,我说,上辈子我一定去过你那儿。对我这样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来说,仿佛旧了的就是故乡,老了的就是亲人。老师还有许多令人过目不忘的好句子,如:木窗棂,比五十岁的人,忧伤;他要去的地方,不是故乡,就是异乡;又一 次看见了龙泉泥鳅馆的招牌,许多朋友不见了,他还在。看到这一句无比伤感,是啊,当时共我赏花人,检点如今无一半。不经历过彻夜痛哭的人不配写诗,那么我说没有故乡的人,没诗。

竹枝词

一亩薄田的江山是一块碑
剪下的明月,一半竹枝,一半暮色中的旧经卷

所谓南山,不过是书生打马,与娘子相遇
一片竹叶,奏响了另一片

不知道老师是否精通画艺。完全就是一副工笔细描的山水小帧,色彩淡雅,格调风流,逸趣横生。诗写至此,方得精妙,方得乐趣。所以说读诗写诗都是非常快乐和雅致的事情。我记得老磨老师说过,诗意的写诗容易,难得的是诗意的生活。是啊,生活和诗歌是两码事。现实太残酷,不如就把梦植入文字,也是乐得逍遥。最近在看十里桃花,男主逝去之后,女主经常嗜睡。她说啊,在梦里经常和夜华相会。不如就把梦境当现实来过,把现实当梦境来度。嗯,挺好。不然怎样呢?

诗艺

再一次说到诗艺
白云就成了天上的棉花,一两朵
掉下来
接住,就成了上世纪的爱情
她们像雪一样白

写爱情诗的人
大多生活在荒废的年代


说的真对啊,其实写爱情诗的人大多缺爱。缺少知己。幸福的人不写诗。有着完美爱情的人不写爱情诗。我们缺什么就写什么。我一个小文友,被誉为情诗王子。其实没谈过恋爱。我也写情诗,有时候写到自个脸红,其实都是瞎编。我在一首诗里这样写过:这个绝望的时代,花影比花朵实用。那些划亮的火柴至少给过我们温暖。说这些太悲观了,太叔本华了。但诗人的洞见和体察无疑是敏锐的。说不定诗人也生活在那个年代,呵呵,握手致敬吧,同志!

白蛇弄

小儿科的五月,长满了向日葵
白蛇弄的六月
木槿不开
那个叫吴分分的老太太,斜倚木门上
老式门环,蛰伏雕花时光

泥墙斑驳,透露旧年代的气息
有一个人,比起五月的小儿科,走失的身影
像窗台下带露的绣球花

白素贞故事
应该不比白蛇弄长
南宋深锁在弄巷的狭长里,吴分分肯定不是我要遇见的
那个人,但她的慈祥中
有一分哀怨

有好多人说外国诗歌比中国诗歌好,来看看这首。汉语言的魅力,英国没有,美国没有,意大利没有,汉语言的奇瑰,泰戈尔比不了,莎士比亚比不了,里尔克比不了,论格调论意境论品质论前卫,国学文化世界第一!日本文学有很多元素是由国学变异和衍生的。紫式部的源氏物语被世人吹捧的怎样怎样,和我们的红楼梦一比了无生趣。又扯远了,这回白菜帮子烂鸡蛋的吧,看客们手下留情,容我嚣张一回么。。。。。。
白蛇弄,这名儿真好。独有的江南风味,江南情节是诗人情节,是我们的内心崇尚和追求。
小儿科的五月,这比拟有意思不?“那个叫吴分分的老太太,斜倚木门上老式门环,蛰伏雕花时光。”一个老太太叫分分,不由得喜上心头,多有趣多好玩啊,老式门环,雕花时光,这语言这意境,又俊又俏,雪莱那个国有么?
“泥墙斑驳,透露旧年代的气息
有一个人,比起五月的小儿科,走失的身影
像窗台下带露的绣球花”,爱不释手的句子,整个人都被迷住了,好美啊!“南宋深锁在弄巷的狭长里,吴分分肯定不是我要遇见的
那个人,但她的慈祥中
有一分哀怨”,很抓人的描写。细腻独特,慈祥中有哀怨。如临其境,如赏画卷,如听那玲珑美怨的采茶戏。流泉老师的诗歌细腻绵长,读来亲切自然,清新质朴,工于长调,也擅短句。特有的江南气息和浪漫气质,有着地域文化的烙印和魅力。钟灵毓秀,嗯。

知更草

“再过一些日子,它就变黄。
黄蜡蜡的知更草,有着令人怜爱的一副面孔
它枯下去的时候,一大群小青虫
飞了起来……”

他说:在中年的池塘里,他被知更草心颤了三回
就疼痛了三回

景真,情真,诗才真。真是诗骨。这首诗吸引我的是第一节令人唏嘘的情景描写。我们几乎都看见过,但很少有人记录下来。这就是诗人。常人感之,唯诗人能写之。这是一种能力。无疑看到这样一种景象,是令人心颤的。万物葳蕤自然就有衰败,我曾看到过万亩枯荷,那种死亡的悲壮和异像真是令人震撼。


桃花赋


转过身时,桃花已谢——
我不能就此幸灾乐祸。这尘世的桃色
轻了许多骨头

我可以洁身自保
是你,让一株桃树变得轻佻
而我不被魅惑。因为你,我又一次站在了粉红的对立面
不饮桃花,只饮散了骨架的迟到的春风

不为桃花醉
只为你


苏曼殊是有趣的, 柳下惠无疑也是可爱的。来醉金径露,胭脂画牡丹。落花深一尺,不用带蒲团。苏和尚用情深也乱,所谓乱情必然绝情。绝情的男子自然令人寒心。世人皆说胡兰成的文章好过张爱玲,但是我懒得看一眼的。诗人洁身自好,不为杨桃的美色所动,令人钦佩。别样桃花赋,别样娄卫高,小凉是要向您致敬的!

空隙

省略青草和松针
省略风吹过茂密的阔叶林
仅剩下,空旷
与蓝

蝴蝶辜负三月
台风刮走了沿途的泥沙
但至少,还有想象,旷野上的铃铛
从未消失
生活,给了这空旷
一小片的蓝,恰好印证——
“离别才是开始”

不曾涉猎的
必定属于未来,而未来就是一道填充题
夹在风与风之间
夹在我们的水稻与良田之间


读诗是快乐的。特别是读到流泉老师的诗。这一首的绝妙之笔在尾巴。'不曾涉猎的
必定属于未来,而未来就是一道填充题
夹在风与风之间
夹在我们的水稻与良田之间。'说实话,我不太懂水稻和良田之间要填什么,但就是觉得特别奇妙和有意思。水稻和良田之间,想象一下就很美,诗无为诗无解当是诗歌的解脱,当诗歌挣脱了束缚,它才是文学的春花和桂冠。我基本不看关于诗歌的理论知识,愚以为理论是束缚,而诗歌恰恰有别于其它文学体裁。诗歌是挣脱。写诗就是从零开始。毕加索十三岁以前就画的很好了,十三岁以后他所要做的就是忘掉以前,从新开始画。他在九十岁的时候仍能以婴儿的目光诠释他的画作。所以他的作品是全新的,是这世上没有的。我觉得这首诗是这世上没有的,我第一次见!

窗外


蜗牛的一生,金黄的锈

长长去路上
——苦槠树枝干粗大,爬满成堆的腐殖物

蹒跚的祖父
在夕阳中,牵着我


好的诗歌,不需要说许多。这些文字,仿佛末日也仿佛来世。我小时候看过一张旧报纸,那上面画着芦苇夕阳,那么孤独那么决绝。铜钱般的颜色。我们都会离去,唯有文字会永恒。鹰之老师说得好,诗歌的命比王朝的命硬。

欢愉


必须披星戴月
咬咬牙,将苦慢慢嚼出甜
必须迎迓马蹄声碎,风鹤唳

……面对这流水匆匆,月光下不被收容的
脚步和嘈杂
太多荒废亟待修补
太多恩怨与是非,亟待梳理和剔除
必须听从母亲的召唤
好好活
——与人为善,锄禾日当午

昨与一友聊天
说到这人间,友人说:太不容易了
是的,太不容易了
但我爱
……就因为这个,我喜欢上了
与时光较劲


‘’就因为这个,我喜欢上了
与时光较劲”。那么就因为这句,我喜欢上了这首诗。还有一首锯木声,里面这样写:是谁,在锯木声中盘根错节,抱成团。“活着嘛,顺从是无趣的。要的就是百般的不屈和坚持。猫有九条命,那么人就要有一百条。打倒了爬起来,爬不起来死去,月圆之夜满血复活!你会发现其实很有意思。很“欢愉。”
流泉老师的诗歌于质朴中见真情,于寻常语中有奇句。笔墨或遒劲或灵动,善于变化。有小诡道也有大智慧,是一位非常优秀的诗人。且为人低调,真诚。提携后辈,发掘新人,为诗歌做出了贡献,但从不张扬。不喧嚣不浮华,恰如流水清泉,无声润泽,厚德载物。欣赏他卓绝的才华和璞玉浑金的品质!


注:小凉浅薄,一定有曲解,误读的;小凉随性,不是正统的文学解读,感性多于理性,流泉老师宽宏,勿怪罪。
本文节选自流泉诗集《砂器》。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2017-3-23 10:10 )
具体网址:
http://zgsglp.com/forum.php?mod= ... 6orderby%3Ddateline

6
轩扬︱探索生存情境下的哲理生活 作者:张三醉 轩扬

    《不期而遇》组诗
文/轩扬


《穿红衣衫的女人》

那个迎面走来的女人
穿一件红衣衫
她在桥上望天
我在水中耍玩
秋风漫过湖面
红扑扑的
是衣衫还是脸蛋
我一路向北北京以北的北面
她孤意南行江南之南的春天
这擦肩而过的瞬间
雨水打湿了衣衫
那个穿红衣衫的女子
划一道弧线,镶嵌于西山


《蝴蝶》

公园里有一朵花
轻轻点阅的
是一群蝴蝶  
飞来飞去
围着花蕊
戏谑。  
像极了我的眼睛
只对一个女人深情


《河水》

河水。极度安静
安静的河水
诱使我。
捉一只蜻蜓
当你



《蝉》

我讨厌夏天
讨厌蝉
讨厌公园  
声嘶力竭的叫
使人心烦


《不期而遇》

风雨过后。这七月的黄昏。美美的。让我看到一个
穿红旗袍的女人

她不说话,也不微笑。只是轻轻地
从我身边飘过。最美的彩虹便在心中燃起了火苗


《惟愿今生只为你一人白发三千长》

春天之后,风雨之后,阳光和霓虹之后,黑暗与霞光之后
我只愿——白发三千,只为你一人而长

《我只在乎你》

把春全部给你
我只留个秋
看着自己的心
被季节荒芜


《合葬》

六月,风死于北方
我们以草原的辽阔与宽广
种植花香与草香
再以微笑和脸庞
割下月亮


《画》

公园的条椅上
只坐着一个他

摘下眼镜
看一群蚂蚁打架


《挣扎》


一支趴在枯枝上的蝉
提着嘶哑的嗓门
叫嚷。秋,慢慢地醒了
死亡,已离自己
越来越近了

《暗恋》

已经可以沉默
让死。在冬天里发芽
让春天的阳光。风和雨露
都交给宇宙
我只是一颗
你触摸不到
又无法被岁月赶走的星


《探索生存情境哲理的魅力追寻》
——轩扬《不期而遇》组诗赏析
文/张三醉


诗歌探索是诗者最永恒的追求。之所以下这个定语,其一,一个初学写诗者,在其诗歌创作的学习过程中,就是一个探索诗歌写作的过程;其二,一个初学写诗者,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砺之后,具备了一定的诗歌写作能力,从这个时候起,这个诗者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这个探索就是技艺的提升;其三,当诗者的技艺达到一定的高度后,作诗者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技艺的本身,而是另一种境界的突破。象征主义是现代派文学史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学流派,这一流派的先驱是法国的波德来尔,他的惊世骇俗的著名诗集《恶之花》是这一流派的第一部诗集,这部诗集之所以引起轰动,归根结底就是对当时诗歌传统境界的一种突破;这一流派的后期代表诗人艾略特的《荒原》亦轰动一时、并一直影响今天,被西方评论界誉为“现代诗歌的里程碑”,究其原因,还是在象征主义诗歌本体内达到了更高境界的提升。庞德的意象派诗歌,同样是一种创作境界的突破。所以,诗无止境,一个诗者的一生,永远都是在对诗歌写作的探索中。这种探索,将穷尽一个诗者的一生,也许还没能让诗者本人满意,这就是诗歌的魅力之一。

青年诗人轩扬的创作同样是一种进阶式的发展轨迹,他的早期作品,如《青春放歌》、《情海叠沙》等,正是一个诗者青春飞扬的写作,他的作品从《心行漫记》、《柔情帝国》时,达到了另一种诗艺的境界,他的《最后的门》、《极度领悟》、《轩扬诗选》这些著作,已经不再满足于诗艺的考量,而是在对诗艺的境界下,试图进行新的突破。从诗人轩扬的写作历程,同样反映了诗歌探索是诗者最永恒的追求的轨迹。

诗歌探索是诗者最永恒的追求,但每一个诗人追求的道路是不一样的。探索情境下的哲理生存,追寻诗意中的魅力生活,是轩扬作品所展示的特质。

同诗人轩扬交流,得知诗人最早写诗大约是小学三年级,那时他写了一首诗名叫做《树苗》的诗,他说,这首诗想要表达的主要思想就是向往将来能成为一棵大树。

诗人轩扬年少学习时,一直很优秀,也很顺利。中学时生了一场大病,之后一直在家养病。在养病的近一年的时间里,自习书法,写诗,把新华字典一次次翻阅,这给了年少的诗人很多词汇的积累。病好后,读书的事也被打断了,两年后,他跟随表哥去大同打工。那年的诗人,才十七、八岁左右。由于种种因素,三年后,诗人来到了北京。当时,他身上只有朋友给的50元钱。来北京后,轩扬就开始了一边读书,一边打工的生活。

1997年拿到西北大学文学院的大专学历,1998年进入鲁迅文学院研修班学习。毕业后应聘到《人民文学》杂志社的下属单位“人民文学奖励金委员会”(这个组织后来被撤销了)。从此,他开始了大量地发表作品。并在那一年,参加《诗刊》高研班学习,师从当代著名诗人洪烛老师。

生活之中,人生的精彩之处随处可见,人生的成功,到处都有。就看你有没有给自己的向往和憧憬,插上飞翔的翅膀,并以实际生活为基石,去构建理想的大厦。轩扬在北京二十多年的成长岁月里,经历过三轮工、库管、汽修、上门推销、记者、编辑、主编、策划、自由撰稿人等职业。正如诗人同我说的,这些无一不是生活给予的财富,无一不是自己心中的那份渴望作为力量在推动着自己前进……在北京的艰难磨砺,练就了诗人的性格的同时,也造就了其诗歌的独特观察与领悟能力。

随着诗人轩扬诗歌艺术的提升,诗人已经不再满足其过去的创作,而是进行了全新诗歌境界的探索,这几年,轩扬一直致力于中国新写实主义诗歌探索与写作。

轩扬的作品透析着诗人对生活的深深感怀,他的诗,情感浓烈,意象冷峻奇特,常给读者以意外的获得;他善于运用场景亲历讲故事、在情节中抒情,让诗凝练至一个哲理性的锥点上,从而产生巨大的诗意爆发力,他的作品既有浪漫的风骨又特别结合现实生活;亦正如他在诗中寻求着浪漫的爱情、飞翔的理想王国,他在现实中谋求着发展的方向,挖掘有价值的财富人生。也许正是因为他一直处在生活的市井、不停地挣扎着向前的生存之况味,同时还造就了他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幽默感。其作品广泛受到赞誉。总体来说,轩扬通过他的作品,在作诗歌写作上的一种自我境界的突破,这是一个诗者达到一种境界的必然。

轩扬在《挣扎》这首诗里写到“一支趴着枯枝上的蝉/提着嘶哑的嗓门/叫嚷。秋,慢慢地醒了/死亡,已离自己/越来越近了”,在这首诗里,他把自己厚重的情感寄托于我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之上,用凝重的笔墨写出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与哲理性思考。这个哲理是一种自然存亡的逻辑,亦是一种人生过程中某一个小小片断的思考。

轩扬写诗,粗看似乎是随心所欲,任情感肆意流淌,没有固定的模式,甚至让人感觉没有章法可言,细品他的作品,你会发现,他是在用一种几乎别人没有尝试的形式,把我们的阅读从视觉空间带到思维空间。让我们在反复的思考与琢磨中,领悟他诗歌的魅力。

他的《暗恋》一诗,“已经可以沉默/让死。在冬天里发芽/让春天的阳光。风和雨露/都交给宇宙/我只是一颗/你触摸不到/又无法被岁月赶走的星”,这种别具一格的诗行,读来总让人心头一震,在惊异间去思考,去想象,去感悟。这里隐含着一种对苍桑的追寻,更是一种对宇宙自然界的全景式展示,让读者在阅读后有一种惊悸之感。

青年诗人轩扬的作品,写爱情的内容很多。但无论从意象、角度,还是意义都与其他的爱情诗不同。从中能读出缠缠绵绵的情意,但没有凄凄惨惨的失落之态;从中能体会到失恋的无助与痛苦,但没有一蹶不振的消沉之感。诗人在《我只在乎你》这首诗里写到:“把春全部给你/我只留个秋/看着自己的心/被季节荒芜”,读他的爱情诗,得到的是一种启发,是一种动力,是一种涅槃。这个“涅槃”同样是一种生活的“理”的意蕴。

中国新诗发展有一百年了,大众对今天的现代诗的越来越长有些不能接受。的确,绝句等中国古体诗形式,产生了一大批几行之诗的登峰造极的作品,如《静夜思》、《春晓》等等。当代新诗在几行以内的,与唐诗没有抗衡性;诗人轩扬这几年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四行诗的探索,大有一种直杀唐诗绝句而不休的气概,这种探索当然是有价值的。

诗人的《不期而遇》这首诗,“风雨过后。这七月的黄昏。美美的。让我看到一个/穿红旗袍的女人/她不说话,也不微笑。只是轻轻地/从我身边飘过。最美的彩虹便在心中燃起了火苗”,这一种沧桑与漂泊、有惊喜与陶醉,用笔有直接的一面,有含蓄的一面,有景有情,人物突出,如彩虹如火苗,光溜溜可谓口语,自身感情的体现淋漓,以虚写实,指向人物,是超然物外的。其韵致,在虚虚实实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空间。人物跃然纸上,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虚实之间,似与不似,拓出了一个艺术的辽阔天地,这首诗同样表达了一种在同一条河里背向而行的一种人生哲理。通过这首诗,也可以说现代诗歌在四行诗上,还是大有可为的。

总之,诗人轩扬《不期而遇》这一组诗,透着对生活深深哲思的感怀,体现了诗人观察生活、把握生活、发现诗意的独特的艺术才情。

轩扬的诗,没有伪善的虚情假意,一切都在情绪自然释放的情感里。他的这组诗中的《穿红衣衫的女人》一诗,用日常生活中两个陌生个体对象的动作对比,折射一种人生的状态。《惟愿今生只为你一人白发三千长》、《蝴蝶》等诗写一种生活中的挚爱。《河水》写一种追寻之思。《合葬》、《画》写一种生活之悟。

一个诗人的创作是离不开他的生活状况的,轩扬诗歌的这种风格也一定不是一种偶尔的巧合,而是他从小就因生病,到青年四处打工,拥有了一种潜意识的沧桑,然而他在面对生活中的现实,又带着诗意的洒脱。这也就是他常常在诗中追随爱情,并把对爱的渴望化为一簇簇优美的诗句、飘洒在梦幻与现实之间,填充他心灵的创伤——抒发一个诗人的情感的独白。正是因为他的这种经历,才使他在生活中总是想寻找一种道理,反映到他的诗中,形成了一种自然生活下的哲理性思考的探寻。

诗人之所以另类,不是为了文字被赞扬,而是为了创造出文字组合后形成的不一样的意蕴。正因为此,诗人总是睁大灵魂的双睛、去观察、去思索,去发现美中的美、发现不美中的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一个看不到美的事物和事物的美、并愿意为之心甘情愿去歌唱的人,是成不了诗人的。诗人,就是长着一双可以发现美的眼睛的人。因美好的事物而歌唱;或者虽然看到的只是丑陋的一面,但为了美好,诗人进行向美的提升,同样是一种诗的歌唱。所以,优秀的诗人是不会用那种以博得他人一笑的卑贱行径、去盲目地宣扬那些较为丑恶的嘴脸和事物的,倘或以这种为诗歌的另类,则有悖于诗歌的美好。我在一篇评论文章里曾经批评过当代一些极个别的人,以写几根阴毛为能事,这种另类,有损阴德。在古代有个别诗人,为了博得帝王的一夜临幸而违心于诗歌灵魂的人。我想,他们在九泉之下,一定会痛苦地承受着人类文明与健康精神家园的拷打的。诗歌的另类不是以出卖诗歌的良知去迎合某些人或事的青睐,而是一个人追求心灵向真、向美、向善的极致,这种极致是很多人所达不到的,所以让常人觉得“另类”了的。

诗人的另类,是宁愿承受孤独、与丑恶这个魔鬼决战到底的另类,是洁净的心灵的另类,是以良知去阅读人生和世界的另类。诗人轩扬的作品,同样是一种另类,他的这个另类,亦正是他所倡导的中国新写实主义诗歌的精神,向真、向美、向善的追寻。(张三醉)
  
(发表于 中国诗歌流派-论坛-诗歌评论, 2017-3-24 13:13 )
具体网址:
http://zgsglp.com/forum.php?mod= ... 6orderby%3Ddatelin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3-26 19:37 | 只看该作者
弄错了,评是你荐的,糊涂死了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中国诗歌流派网

GMT+8, 2025-1-6 00:13

Powered by zgsglp.com

© 2011 中国诗歌流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